陈新国
设立过程性习题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习题,在习题中融合过程性教学目标,已成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的共同研讨课题。
一、小學数学习题编创过程中过程性目标达成的意义
(一)过程性目标达成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需要强大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小学数学以兴趣引导和思维锻炼为主,旨在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传统型思维教学过多注重学生形式化思维推导,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多元化与创新化,按照既定轨道设计的习题,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创新思维需求。长此以往,将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造成局限。当代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理解知识的最终成果,而且要追本溯源,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较为全面、完整的知识概念,深化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通过过程性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思维阶梯前进,逐步达到课程要求水平。因此,过程性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是十分必要的。
(二)过程性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达成过程性习题教学目标,需让学生经过“经历”“体验”和“探索”三个学习阶段。学生从习题作业中获得初步学习经验,这一环节即为“经历”的过程。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边回顾课堂学习过程,初步为知识的存在形式描绘画像,一边将知识经验进行有序整理,使之条理清晰、步骤明确,最终定型为一个可具体操作、可实现的解题步骤,进而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环节被称为“体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问题与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规律,通过“探索”分析、推理,自主展开对习题的基础推断,分析习题与知识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产生全新的认识。三个学习阶段是层层递进的,需要学生在完成上一目标的基础上展开下一目标的探索。因此,过程性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可行的,需要教师对过程目标的达成方式进行深度探究,严谨设计。
二、小学数学习题编创过程中过程性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基础性习题,回顾学习经历
在小学数学习题编创过程中,设计基础知识类问题,是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经历、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过程性目标达成的初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经历,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设计较为基础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做题环节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为后续“体验”“探索”步骤打下坚实基础。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借助大量习题来进行补充、完善。在设计基础类问题时,教师应重视知识难点、知识易错处和题目变形三个方面,综合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基础类问题不宜过多,考查点也不宜重复,每个考查点出现1—2次为佳,为后续综合题目预留空间。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经历课堂教学活动后,掌握2至5的乘法口诀,分析乘法口诀的形成原理和运算规则,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习题作业中的估算意识。教师为达到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经历、巩固基础知识内容的教育目的,设计习题内容填空题“2×3= ;3×4= ;4×5= ”等基础乘法题目,检验学生的知识记忆力。并设计习题:“王叔叔今天卖了4箱酸奶,每箱5个瓶装酸奶,一共卖了多少瓶装酸奶?可以用4×5来表示( )。”再布置与之类似的题目3道,检验学生能否清晰地认识数字与变量之间的联系,能否利用乘法运算解决生活问题。在教师的习题设计下,学生在做题初期,对知识学习经历展开充分回忆,有效达到了过程性习题设计目标。
(二)设计过程性习题,注重过程体验
在小学数学习题编创过程中,关注学生解题过程、重视学生的解题步骤,是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体验”是达成过程性教学目标的第二阶段。在体验环节,教师应注重思维过程的推导,让学生充分重视解题过程,将解题思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书写的方式整理解题思路,便于在回顾环节判断哪一步骤出现了思路偏差,举一反三,规避此类问题,提升做题准确率。在体验环节探索解题思路、完善解题步骤、明确解题思考方向,是习题设计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习题设计中对学生的回答步骤进行明确要求,请学生不要省略思考步骤,尽量让解题步骤全面地呈现在书面上。教师可以从学生习题反馈中深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部分学习误区早作准备,展开个性化指导,为学生指明正确的解题思考方向,促进学习成绩与数学思维的双丰收。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重点为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运算方式,通过面积与周长的比较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运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面积求算问题,也可以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拼接起来,利用已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条件,求不规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教师应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思考过程记录在纸上,在解题部分记录清晰的解题步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后续更高难度的几何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拓展性习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习题编创过程中,设计拓展类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履行习题职能、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完成前期所述的“体验”“经历”两个思考维度后,学生将迎来“探索”类思维问题的引导。“探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源泉,是学生理性分析思维的重要成长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拓展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探索,增加思维广度,锻炼学生从多元视角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拓展类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举一反三,通过摸清事物规律的方式解读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和可能性”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搜集、整合数据的过程,完成统计图表的制作,进一步展开教学探索、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统计和可能性知识概念融入生活,对生活现象产生基础的判断力。教师为学生布置拓展类习题:“统计小区门口行车量,将数据记录得越详细越好,制成条形统计图,从中分析重要信息。”学生根据教师的题目设计,在家附近统计一小时内的行车数量,并尽量标记不同的颜色,数据收集完毕后制成条形统计图表,从颜色比例分析现代人喜欢的车颜色为黑、白两色,并尝试与家长交流,分析其原因。在实践类拓展习题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理顺了“设计方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分析信息”一系列完整解题步骤,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落实“探索”思维。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启发探索思维
在小学数学习题编创过程中,设计开放类题目、启发学生的探索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设计开放类题目,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同类知识解题规律的“探索”思维,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探索事物规律,以规律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巧妙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复习统计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某市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对某校六年级学生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绘制了以下两幅统计图。
(1)观察这两幅图,算一算“不大了解”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2)“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基本了解”“不大了解”这四种类别中,其中一种类别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80人,请你判断可能是哪一类别?请说明理由。(可通过计算、列表、画图等方法来说明)(3)请结合图中数据,说说你对推广垃圾分类有什么建议?
这种开放性习题既巩固了学生的统计有关知识,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来解释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思考,最终达到良好的习题教学效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