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萍
[摘要] 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容易受家长的鼓励、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肯定所影响。他们会在交往过程中寻找积极快乐的情绪以及安全感、满足感、胜任感等情感体验。本文旨在遵循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特点以及思想政治课堂中的道德情感元素,试图在情境交融中建立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在反思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在实践交往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品质,帮助学生在面临道德矛盾时能够建立道德情感发展的加速区,坚定自己的道德意志,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 道德情感;课堂情境;策略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凝结,情感则是自我外化的心灵语言。道德情感是社会发展中最稳定的特质,也是个体经验中最亲切的感受。它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直接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人们常常把道德认识视为道德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将道德行为指向道德养成的呈现与目标,却疏于对道德情感的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道德情感的培养举措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的日常收获寥若晨星。而事实上,道德与情感的融合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小学生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帮助他们产生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内驱力,对道德行为起着推动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将生活化、真实性的道德体验情境归还于学生,将思想化、实用性的道德情感价值交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艺术性的道德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既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个人经验、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小学期间是学生道德智慧的萌芽阶段,外部环境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打磨道德情感生长的未成熟状态,对其道德情感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情境交融中建立学生的道德情感
歌德說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因此,小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学校生活情境中才能感受到道德情感的真实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教师要挖掘、利用文本或教育活动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系统,以情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导向情感,形成极富感染力的“情感场”,有效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生、心灵的共振。
1.道德情感与个人素养共生
爱尔维修断言:“只有伟大的感情才能产生伟大的人物。”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情感对完善自身、提升人格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触及学生个人思想及道德素养的学科。教师要在课堂中致力于整合教学资源,平衡知识结构,开展基础实践活动,把握基准目标属性,力求培育情真美好的学生形象。
例如,三年级上学期《诚实与说谎》一课以皮诺曹的卡通形象为线索,围绕“诚实”的主题情境展开系列话题:议一议古今中外诚实小故事、评一评生活实际说谎事例、理一理诚实与说谎的关系等,最后从梦境中苏醒的皮诺曹能做到知错就改,倡导学生应当拥有诚实的道德品质。又如,五年级上学期《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中,教师借助辩论活动开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沟通的艺术,学会使用“我”作主语的沟通技巧。“是否要穿秋裤”这一接地气的话题,使学生与课堂建立了有效的情感链接,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养成善解人意的情感品质。
2.道德情感与生活能力共生
生活即教材。教师需摆脱枯燥乏味、说教式的教学课堂,从对教材和教参的解读上进行突破。在解读文本时不再仅仅从知识传授和灌输道理的角度来考虑,而是从教材教参的道德情和道德美的价值着手,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解读文本情感和培育审美情趣中萌芽。
例如,二年级上学期《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教师通过捕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瞬间,导入扫地值日的细节,创设真实的值日生活情境。“班级照片火眼金睛”指导学生拥有自查自纠值日小漏洞的慧眼;“生活情境片段”考查学生掌握值日的技能水平……教师在多重生活情境中带领学生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又如,二年级上学期《大家排好队》一课,通篇围绕“排好队”中心词展开质疑,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为什么要排好队?”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排好队的重要性,了解排队的好处。“什么时候排好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排队的实例,明确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好队?”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排好队的方法,掌握怎样排好队的本领。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逐渐发掘和领略排队的艺术。
3.道德情感与家国情怀共生
在教材中寻情探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情怀的路口,以游戏热身、话题互动、美文欣赏、案例分析等创意板块,引领学生发现感人亲情、温馨友情、暖心师生情,发现山川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意蕴之美,从而让学生融汇家国之情,释放情怀之美,点亮生命之光。
例如,五年级上学期《我们神圣的领土》一课,为引出我国真实的地貌形态,教师借助道具模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我国山脉、平原、丘陵、高原等特殊地貌特征,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融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官刺激,直接感受中国地形之辽阔,萌生保家卫国的信念。又如,六年级下学期《发展科技 造福人类》一课,教师通篇围绕“科教兴国”这一时政话题,借助“学习强国”平台中强大而有力的素材佐证,新冠疫情、火星探测、5G时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淀浓浓爱国情,立下强国志,逐步报国行!
二、在反思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领袖,需要担负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习博大的文化内涵、加强有效的情感关联、培育合宜的艺术修养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蜕变,深度还原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1.抓紧每日晨会,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日晨会可以激励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培养好习惯。一个乏善可陈的晨会,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需要立足班级近况,顾全班级实际,为班级各阶段群体设计分层目标。
相对于被动接受的看和听,说是一种主动输出。班主任可以布置道德探究主题,如怎样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如何与班级同学友好相处?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或根据班级现有的主要矛盾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道德问题,如怎样应对班内欺凌?没做作业怎么办?如何面对朋友的缺点?班主任以班级现状为出发点,创设具体的道德情境,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中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激发他们拥有团结一致、互助共进的道德情感。
2.抓实主题班会,体验民主的文化涵养
主题班会的开展要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发展的目标为引领,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赋予道德环境的实践意义,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主题班会的开展是以班级学生日常问题为依托。班主任在发现班级学生行为表现“亮灯”时,致力营造运用一条广为人知却明显忽视了的教育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生活的决策制定中来,让学生体验民主的氛围,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开学初与学生浅聊《开学第一课》,针对班级学生暑假养成的坏习惯,举行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告别会,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焦虑情绪;针对个别学生的厌学情绪,举办“心理义诊”活动,帮助他们调适心理,适应学习节奏,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因此,设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系统性强,主导主体、相得益彰的情境式主题班会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
3.抓住家庭会议,加强共育的情感关联
家庭是孕育学生道德情感的摇篮,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地位。家庭会议的开展有利于监管学生的道德行为,建立相互信任的道德情感。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庭会议开展的孵化石,流程规范化、议程定期性、紧急问题拥有优先权是家庭教育执行力的前提保障。
家长作为家庭会议的主导者,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收集小问题、小情报,在家庭会议中提出合理化议题,家庭成员全体参与,互相探讨解决方式,商定解决方法,记录解决结果。如,在应对孩子“不珍惜玩具”的问题时,家长通过介绍玩具材质、呈现玩具现状、体验玩具苦恼,帮助孩子养成珍惜玩具、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学会妥善保管自己的物品。又如,在解决孩子“晚睡晚起”的问题时,家长准备计时器,如果做事拖拉了,娱乐时间便缩水。赏罚分明的时间管理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孩子在务实的家庭会议中,感受到被关爱、被帮助的家庭氛围,可以告别生活依赖,建立自尊自信。
4.抓准个别谈话,培育合宜的艺术修养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润滑剂,积极的情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个别谈话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铺路石,有效降低学生的犯错成本,为学生保留体面感,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教师在捕捉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漏洞”时采取个别谈话的方法,艺术性地指出学生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直面自己行为表现中的缺点,往往事半功倍。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情感支持时,往往更容易与教师建立情感链接,将点对点的教育内化为心与心的关联。如,学生受交友困扰,提醒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将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件之中,他便掌握了交友的艺术。又如,学生因课外活动影响学习,被父母指责感到委屈时,提醒他关注自己落后的事实,调整学习方法,收集错题,用事实说话,他便掌握了兼顾学习和爱好的艺术。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是一场马拉松,沿途的美景便是我们陪伴他们的精彩瞬间。
三、在实践交往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要素,其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知”转向“行”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融入道德情感教育,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有助于改变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有助于提升学校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1.活动课堂,酝酿道德情感
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得到更好的道德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坚持读书打卡,在古今典籍中学习道德情感;加强体育运动,坚持强身健体,在竞技体育中领悟道德关怀;成立互助小组,坚持同伴帮扶,在交互共识中强化情感链接;开展主题爱国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研学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观光烈士陵园,默哀缅怀以寄托哀思……学生在缤纷活动中产生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2.体验课堂,积淀道德情感
劳动教育课程化主张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增强劳动体验,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亲子劳动中建立亲密关系,拥有家庭责任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劳动过程中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易,学会感恩生活。鼓励学生手动记录劳动过程和感受,尊重劳动过程中的辛劳,珍惜劳动成果的不易;从兴趣出发,选择一类民族文化传统活动进行了解和体验,在经典古诗文、戏曲、书法、剪纸、传统体育、非遗手工等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好山河,在我眼中;大國传统,由我传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求同存异,收获美美与共的道德情感。
3.实践课堂,升华道德情感
《课程标准》倡导:“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与之相辅相成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渠道。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合力,才能形成有效培育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活大课堂。因此,实践课堂应当关注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增强公共意识。实践课堂以学生道德情感特点为基点,培养学生拥有人文关怀,对社会生活的本质有深度认识。鼓励学生通过旧物改造、变废为宝,养成保护环境、珍惜物品的良好习惯;养护绿植,书写植物观察日记,图文并茂地记录生命延续,学会珍惜身边事物;设计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宣传海报,倡议节能、节水、节粮,引导社会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建立道德行为规范的起始阶段,我们要注重基础性道德情感的养成。教师通过营造情感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有效转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增进学生的道德认同,坚定学生的道德信仰。在三“交”培育的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文明进行新的思考,将道德情感转换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过程中,逐渐拥有审美力、责任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 [M].刘冰,等译.海南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革平,付国红. 思想品德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J]. 小学教学研究,2013(08).
[4]张鹏飞.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思品课教学中健康成长[J]. 新课程(教研版),2009(04).
[5]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