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文学与文化:评《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

2023-04-23 15:17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安南著者越南

李 鹏

(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2206)

中国和越南之间长期的宗藩封贡关系使得两国之间册封、朝聘等使者来往很多,由此生发的诗文往来自然也不少。这些诗文往来以及由其他途径引发的文学交往是中越交往历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值得关心两国关系的研究者重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就研究现状而言,中越文学交往研究相较于中日、中朝文学交往研究,确实要冷清许多,虽然时有零星成果发表,但缺乏系统的研究专著问世。因此,冯小禄、张欢合著的《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22 年)一书,不仅打破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岑寂,而且筚路蓝缕,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铺垫了坚实的路基,架设了足资参考的研究范式,可谓该领域目前最令人欣喜的成果,值得学界关注。

一、极具匠心的书名

通常来说,在如今信息爆炸以致过剩的情况下,一本书能否吸引读者与其书名是否先声夺人有莫大关系。就这一点来说,《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一书已经成功了一半,其书名中的正题“南北望”起得极具匠心。

表面上看,所谓南与北只是一个单纯的方位指向,因为越南不同于位于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从地理方位来说处于中国的南方,二者一南一北。实际上,地理方位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文化意涵。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方,因此在汉语文化传统里,“望”字通常和“北”字联系在一起,比如诗词歌赋里为人熟知的“望长安于日下”“每依北斗望京华”“西北望长安”等,其实都是借“北望”中央政权所在地这一深情动作来寄寓对朝廷的瞻依与眷恋。越南在中国南方,又长期是中国藩属国,“北望”对其而言自然是恰如其分。不过,在中越交往中,政治领域除了越南派使者前来朝贡外,还有中国派使臣前往册封、宣谕等。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宗主国,中国对于属国重大的政治动向也保持必要的关切,这一投向南方的关切目光自然是“南望”。中越之间因政治依附关系的存在而生发出的诸多其他交往大多也是双向交互的,文学交往自然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当越南的文人学士以他们的眼光观照、凝视北方中国时,中国的文人学士同样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审视越南的方方面面,虽然各自心态或有差异,但彼此谛视之间,在留下的文字里,中越文人实际上互为“异域之眼”。因此,中越之间的文学交往,不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双向的凝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名“南北望”符合中越文学交往发生时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南北望”这一书名背后体现了著者深入、周全、均衡的研究理念。近几十年来,随着域外汉籍的不断发现与整理,学界不仅在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获得新的增长点,而且由此引发了中外关系史、思想史领域的新思考。例如,著名学者葛兆光从朝鲜的燕行文献入手,重新思考处于亚洲的中国是如何被其周边国家、民族看待的,进而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即“从周边看中国”,甚至是“从周边发现中国”①葛兆光.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7(2);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新材料、新视野当然给学界带来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新发现,但在众人趋新、方兴未艾的学术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重外轻内的倾向:有意无意间,研究者“从中国看周边”的热情不高,因为这很可能招致“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自我想象”的评价。对此,本书著者认为:

于此也就在还没有任何系统的中国使外文学整理研究之前,就已经凭借着历史学和社会学中的对中国封建帝制时代朝贡体制的批判意识,而预先设定了即使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看周边这“第一只眼”的无意义。笔者觉得,这不免太过武断,学理不足。因为,无论从中国看周边这“第一只眼”如何的狭隘、自大和守旧,那也总是一种将本国与他国、自我与他者相联系的交互视角,代表了向内看的自我省视和向外看的异域、他者发现,本身即具有认识意义和文学意义。何况,对于一向研究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文学而言,使外文学中那些立足于向外看的异国旅行和文学书写,不也充满了难得一见的博物情趣和真正的异国风情吗?②冯小禄,张欢.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2:171-172.

正是有感于学界研究现状中这一偏颇,《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一书关心的不仅仅是越南文人笔下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关心中国文人是如何书写、塑造越南形象的,甚至后者所占的比重还稍大一些。这一点,我们从全书的章节内容安排就能一眼看出来:书中第一章梳理了明人文集中涉安南文献的文体及其内容性质,第二、三章是探讨明人使交集是如何书写作为异域的越南,第四章探讨活跃在明人文集中的各类安南人,第五章分析的明人对一涉安南重大事件的不同文学书写及其背后书写策略的考量,而从第六章到第八章,则是从越南汉籍入手探讨中越之间古典文学的交往。此外,全书三种附录中,一、二为中国文献中涉安南资料,三则是越南所藏汉文使华诗集的整理。显然,尽管全书最后所呈现的明人对安南的书写与安南人对中国的书写在体量上有轻重,但在著者心目中,中越之间在文学交往上并没有主从之分,彼此各为主体,在双向互动中完成对作为“他者”的对方的形象建构。也就是说,著者的研究理念以及全书最后呈现的阅读效果,其实是在“立足中国自身看周边”的同时,兼顾了“从周边看中国”。

因此,书中标题所谓“南北望”,即南与北,两相望。

二、融文献考据、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于一炉

除了研究理念先进,《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一书最大的特色是在扎实可靠的文献整理基础上开展文学研究,并延伸至更为深广的文化研究,全书因此显得既厚重又新颖。

由于中越文学交往是一个相对而言较少人涉足的领域,这也就意味着第一批进入该领域的学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获取研究材料。从该书后面三种附录我们不难看出,著者在研究前期为此付出了何等艰辛的努力。附录一《涉安南人物传记资料表》主要从明人别集以及相关总集中爬梳所涉及的安南人物传记,其中有的人物在《明实录》中失载,研究者钩沉的这些明人撰写的传记文因此颇有“补史之阙”的价值。在理清了这些人物传记资料之后,书中正文第一章论述明人文集涉安南文体时有关人物传类一节便绝非凿空之论,而第四章《封贡•移民•扰边:活跃于明人文集中的安南人考论》自然也成了有源之水。当然,未来研究者也可以借助这一资料表,按图索骥,极为便捷地寻觅到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附录二《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安南资料辑录》实际上是从明人文集中辑录涉安南资料的一个示例,并非全豹,但尝一脔而知一鼎之调,全书正文中有关从明人立场出发的中越文学交往书写的研究,均奠基于此。附录三为《越南冯克宽“使华三集”校合稿》,针对目前学界对越南汉籍文献整理和研究中因为不熟悉越南抄本的行书、草字、俗字、简体字等造成诸多讹误这一情况,著者依据过眼的三种冯克宽使华诗集抄本,运用对校、他校、理校等多种校勘方法,整理出一文字可靠、顺序井然的文本,不仅为书中第六章《中越古典文学交往的重要文献——越南冯克宽〈使华诗集〉三考》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也为学界未来进一步研究冯克宽及其使华诗铺平了道路。

实际上,附录之外,书中正文也处处体现著者一切从文献出发立论的特点。例如,书中第二章《明代使交作品的遗存、内容、价值考论》,著者先从现存文史资料中钩沉出明代有过哪些使交文集及相关出使作品,在前人已考录的13 种单行使交集的基础上,“更搜录得7 种使交专集、2 种含有大量使交诗文的文集以及9 位使臣的11 首散见使交诗歌”①冯小禄,张欢.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2:105.,收获不可谓不丰。然后,著者再依据现存使交文集作品及序言,分析其内容构成,探讨其多方面学术价值,详细论证了明人使交作品不仅能够证补《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以及其他中越外交文献,而且可以借此考证出使日期、路线、驿站等更为详细的历史情景。相关论述由于建立在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因此显得格外坚实可信。

其次,难能可贵的是,该书著者不仅能够埋下头来“动手动脚找东西”,而且善于以宏观眼光将搜采来的以数十万字计的材料予以总结归纳,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理论素养。

书中第一章从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角度对明人文集中数量众多的涉安南资料予以归纳,将其分为文学性的诗词歌赋、人物传记、记文、书信以及政治性公文,不仅周全,而且举重若轻。实际上,全书开头即以这种方式归纳相关资料,不仅著者在研究时所持的文学本位意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突出了该书文学交往研究的主题。

再如,书中第三章《向外的旅行:明代使交文集的文学书写探论》非常娴熟地使用了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理论,探讨了明代使交文集是如何在建构安南这一异国形象的同时形塑了自我形象。一般来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者面对像使交文集这样的文献,通常关注的是如何从有关材料入手,总结归纳其中所建构的异国形象。但是,著者认为,除此之外,使交文集在研究明朝使臣形象以及明帝国形象的自我建构方面同样有重要意义。著者强调:

而与异国形象相互渗透而密不可分的,是明代使交文集中自我形塑的明朝使臣形象和明帝国形象。在与异国安南的想象和对视过程中,出使安南的明朝使臣连同送行的明人,也完成了明帝国的天朝形象和自我的天使形象的建构,由此与安南的异国形象形成三位一体的三重形象。②冯小禄,张欢.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2:173.

类似的理论自觉让书中的有关论述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既透彻又启人深思,而且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范畴。

再次,全书不少章节中都涉及作品的文学解读,相关论析颇能引人领略文学之美。有些解读,著者对文学作品敏锐的审美感受以及到位的文字解析往往让人击节称叹。例如,第三章第三节对奉命出使安南的明朝使臣“行进在节候、风物、民俗不同的异乡旅途”时因不同情怀有感而作的诗歌,著者从诗句出发,体贴人情,每多悠然心会之言。在引张以宁诗“一身绝域已凄然,三处离居更可怜。中岁恨孤蓬矢志,暮龄忍诵《蓼莪》篇?愁深鸢堕蛮溪外,梦断鹃啼宰树边。悔不阿奴长在侧,尽情家祭过年年”及张氏自注“老亲未即土,二寡妇携孤儿在闽,十口在金陵,皆贫困,一子与妇在松江,与安南为四处,何以堪此境也”后,著者认为:“奉使登程之初的豪情壮志在萍梗漂泊的出使行程中,而为无处不在、越来越浓烈的思念至亲的亲情所袭扰,变得感伤幽愤了。”①冯小禄,张欢.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2:188.这样体贴入情的论断,若作诗者有知,或当引为异代知音。

此外,著者对于一些作品的解读角度极为独到。例如,著者注意到,由于南北相距遥远,古代交通又不便利,因此使交行程不仅艰难,而且耗时,通常在一年以上,“所以使臣们往往要在异地和异国的他乡度过四序轮转的季节、重要的节日和不同人的生日以及一些更为特殊的日子。为此在诗文中,他们很注意交待这些特殊情况,体现了使交文学在书写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②冯小禄,张欢.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2:190.。一般来说,人们在阅读涉外作品时,往往关注的是其中空间的位移与变换,如果是一组作品,可能还会期待一种从熟悉逐渐到陌生的阅读体验,最终聚焦的是异域的新奇感。但在本书里,著者还注意到时间变换这一维度,尤其是那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对于相关作品创作的触发作用。实际上,空间的位移常常使得原来习以为常的时间流逝变得更加惊心,正如异乡为客,佳节适至,格外思亲。书中第三章第三节列举了章敞等人使交作品中涉及节候、节日、生日以及特殊日子的文本,解读了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波动。

最后,该书不仅有扎实的文献考据以及当行本色的文学研究,还有不少见解独到的文化研究。由于中越之间文学交往的大背景是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相关文学书写的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明人文集中塑造的安南形象,或恭顺,或雄桀。对于这种形象的变迁,著者深入探究了其背后明人和安南人对于封贡体制的态度,以及安南人后来日渐高涨的国统意识,认为“高扬和坚守的国统意识,使得安南和明朝的关系在封贡体制的常规关系下又有了更为实在的边境冲突内涵,而安南形象也由和平封贡下的恭顺形象一转而为强盛时期的雄武桀骜形象和纷争失控时期的饥饿抢掠形象”③冯小禄,张欢.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2:246.。类似的,对于嘉靖朝莫登庸事件,著者梳理了相关历史记载及朝廷决策过程,发现对此事的文学书写反常且多维,其背后涉及到明人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夷夏之辨”观念的认识,以及对安南和明朝国情、舆情的判断,其中既有历史文化因素在起作用,也受到了现实政治考量的左右。如此立论,从文献、文学出发,却又不限于文献考据和文学解读,而是进入了更为深广的历史文化领域,从多个方面给予文本更全面、更宏阔的阐释。

三、导夫先路,未来可期

《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一书以扎实的文献功底以及深入、到位的文学、文化阐释为中越文学交往研究绘制了导航路线图,也树立了足资借鉴的研究范式,其学术价值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研读该书,我们在文学交往研究方面能够获得不少有益启示。首先,既然是文学交往研究,必然涉及交往中的双主体,忽略或无视任何一方的研究,恐怕只能是文学传播与影响研究,或者是文学接受研究。其次,文学交往研究,要注意交往发生的空间维度,应该关注相关作品中的空间书写,尤其是与交往直接相关的路线、景点等。再次,文学交往研究,除了空间维度,也要关注时间维度,尤其是一些特殊时间节点对于相关文学创作的意义。最后,文学交往研究不能仅仅止步于文学领域,研究者应具有更为宏通的视野,因为文学交往的背后关联的往往是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

不过,由于中越文学交往研究相对而言是一片新天地,因此也就意味着可开垦的空间仍有不少。例如,就本书聚焦的明代而言,著者关注的主要是明代文集以及越南汉籍中所呈现的中越交往书写。显然,在此之外,文学文献中,诸如笔记小说、词、曲等,其中应该也有涉及中越文学交往者。而倘若将目光从明代移开,转到清代中国,那就是本书完全没有涉足的时空。实际上,直至晚清越南沦为法属殖民地之前,与在明朝时一样,越南仍是中国属国,两国之间的交往包括文学交往一直存在。据我翻阅清人别集所见,晚清时文人和来中国的越南使臣之间依然有着良好的文学互动。例如,吴庆坻《补松庐诗录》卷五有《题越南使臣阮恂叔(思僩)诗札为李幼梅观察同年题(阮又字云麓,同治戊辰充贡使,道长沙,与幼梅订交。明年,由京师还国,再游湘。诗笔清新,字亦秀润,盖彼国词臣中杰出者)》,诗题中交代了中越文人之间交往的因缘,诗中则盛赞该越南使臣阮思僩是“七泽烟波一卷收,日南词客剧风流”①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70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90.。晚清著名学者、文人王先谦也间接参与了这次中越文人之间的互动,在其《虚受堂诗存》卷十三中有《越南国贡使阮思僩书卷为李幼梅题(阮早过长沙,与幼梅相得,寄题此卷)》诗②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49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32.。可见,倘若顺流而下,本书的姊妹篇《清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即呼之欲出。自然,有心者也可以溯流而上,完成明代之前历史时段里的中越文学交往研究。

书袋无底,学海无涯,再加上术业有专攻,学者各有自己擅长、熟悉的领域,因此上述说法并不是否定《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一书的价值,而是想说:尽管本书创获颇丰,但在本书所开辟的新研究领域中,仍留有不少空间可供后来者驰骋,这里大可以成为一片学术沃土。学术研究的推进,从来不是一两个人或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作为先行者,著者冯小禄等人由于已经在相关文献整理以及研究上祖鞭先着,未来定有更多成果陆续推出。我们更可以期待的是,在该书的影响与指引下下,定会有更多的后来者进入这片研究领域,该领域因此也必将日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想,这是每一个关心这一领域的人都乐意看到的。

猜你喜欢
安南著者越南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越南百里“银滩”
那年冬天,那个少年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
安南黎氏佐领编设始末考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