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潇
(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作为“一带一路”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据点,有着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陆路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战略定位。随着国际大通道的构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成为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始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泰国的汉语教育发展迅速,中泰两国政府的友好往来带动了中泰人民的交流互通,泰国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汉语教学大量支持,有关泰国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其中很多都关注到了中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一是从对泰汉语教学角度展开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从教师、教材、教学活动层面来研究中泰文化差异对汉语教育带来的影响。如王林林从教育理念、课堂时间、课堂秩序、课堂管理制度、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化课堂现象背后反映的不同课堂文化进行了研究②王林林.中泰课堂文化差异与赴泰汉语教师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刘凯旭对在泰小学汉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学问题并按照文化差异归因③刘凯旭.中泰文化差异导致的泰国小学汉语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8.。杜燕薇通过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的分析,调查赴东南亚国家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需求,以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和对访谈内容定性分析,依据文化适应理论,从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教材三个方面提出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建议①杜燕薇.赴东南亚国家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需求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徐可从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的历时文化与共时文化、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词语文化与非词语文化分析泰国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②徐可.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泰国汉语国际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张萌从语言教学中文化迁移的几种类型着手,特别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③张萌.中泰文化差异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作用[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等等。
二是从泰国文化本身展开研究。在泰国文化研究领域,如于俏以宫廷文化、佛教文化、人妖文化、象群文化四个视角,来窥探泰国文化的全貌④于俏.泰国文化面面观[J].绿色科技,2017(17):198-199。邓丽娜、马银福分析泰民族的起源,追根溯源地厘清泰国与中国往来的历史脉络,从语言、民俗文化、礼节礼仪、姓氏取名、节日习俗等五个方面探讨泰国与中国文化的相似处⑤邓丽娜,马银福.浅析泰中文化的融会贯通[J].赤峰学院学报,2013,34(7):147-148。陆汉斌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交通体系、教育体系、佛教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论述泰国社会文化的现状⑥陆汉斌.泰国社会文化面面观[J].东南亚纵横,2012(8):28-31等。
综上所述,目前中泰跨文化交际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至少存在三个问题:(1)针对中泰跨文化冲突、中泰跨文化能力培养、中泰文化适应的一致性研究比较少。(2)中泰跨文化能力培养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研究还非常缺乏。(3)在对泰汉语教学中,教学主体和真实场景的多变性,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多变性,进而文化的适应也存在多变性,目前多变性的研究也较缺乏。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力地推动中泰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发展。
在对泰汉语教学研究中,主要包括对泰汉语教学的定位、汉泰语言差异与对泰汉语教学、汉泰非语言差异与对泰汉语教学、中泰深层文化差异与对泰汉语教学、中泰文化适应五部分内容。对泰汉语教学的定位,围绕对泰汉语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主要讨论“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对泰汉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问题。汉泰语言差异与对泰汉语教学,着眼于对泰汉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对比分析,探求汉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对教学主体所产生的迁移作用。汉泰非语言差异与对泰汉语教学,围绕汉泰体态语、客体语、副语言等的差异,着眼于汉泰非语言交际差异性的比较,为教学主体(特别是对泰汉语教师)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交流提供参考。中泰深层文化差异与对泰汉语教学,围绕中泰价值观的差异、中泰思维模式、中泰民族性格对教学主体关系的影响,分析中泰文化的深层差异,探究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找到文化适应的策略。中泰跨文化能力培养,围绕文化适应、泰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与“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培养,形成“跨文化冲突—跨文化能力培养—文化适应”的螺旋形能力上升模型。
教学围绕文化导向、专业知识、思维训练、学生活动四条主线展开,四条主线并行互渗,建构“文化递进+教学分层+思维创新+学生活动多元”的教学模式。文化递进,通过熟悉中国故事,立足中国文化,了解异文化,进一步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通过有效引导与学习,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解除跨文化交际干扰意识,进入文化适应状态。教学分层,按照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模块内知识能力尽可能知识性集中,模块间知识能力尽可能有所区分,实现分层教学。思维创新,按照“引导思维—主动思维—创新思维”的创新训练方式,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展开。以案例为中心,从教师提供案例并做分析演示(引导思维),到学生分析案例(主动思维),再到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案例并分析(创新思维);从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案例,到个人独立对案例进行反思,再到呈现一个结合案例反思后完成的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形成一个思维训练的闭环。学生活动多元,针对教学内容,按照“课前报告—小组研讨—总结陈述—个人反思—作业延伸”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中泰文化比较”作为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旨在通过文化比较,使学生立足中国文化、了解泰国文化过程中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形成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挖掘优秀中国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优秀中华文化精髓在中泰跨文化交际中展示出来,找到适应对泰汉语教学的优秀案例,并将中国故事有效融入中泰语言比较、中泰非语言比较、中泰文化比较、中泰文化适应四个教学模块,实现案例式教学。
1.中泰语言比较。语言比较模块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用四个层面对汉、泰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比较的重点是在四个层次中受文化因素影响较大的内容,如两种语言中一些词汇的不同联想意义,句法结构所体现的不同语言思维,相同语境中语用的差异等。学生越是能多了解中、泰语言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特征,越能排除自身文化因素的干扰,纠正自己对目的语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从而提升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流和传通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差异在对泰汉语教学中可能对教学主体所产生的迁移作用,学生一方面要懂得利用两种语言中相同或相近之处给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正迁移,更重要的是要能判断中泰语言的不同之处给学习者造成的负迁移影响,并设计解决策略。
2.中泰非语言比较。非语言符号同语言符号一样是一种受社会制约的并且有信息传达功能的符号系统,它同样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也是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在第二语言课堂,非语言符号是一个重要的交际手段,能否正确使用非语言的交际策略,对教学主体(特别是教师)能否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很多新晋或实习对泰汉语教师在赴泰初期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非语言行为有关。如对泰国学生向老师跪拜的行为感到无措;想要夸奖或安慰学生而去摸学生的头却引起学生强烈的不满;因不了解泰国对教师的着装要求,选择了不合适的衣饰而被认为失礼等等。这些问题不但阻碍了课堂的有效交流,甚至还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冲突。鉴于此,中泰非语言比较部分的教学着眼于中泰非语言符号的差异,着重讨论这些非语言行为作为交际内容的标记在汉语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设计相应的对泰非语言交际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际和教学的成功率。
3.中泰文化比较。文化交际学中著名的“文化冰山”理论将文化系统比喻为一座在海中的冰山,水线之上的表层文化,如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社会礼仪等,很容易被关注。而更多的隐藏在水线之下的深层文化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却往往不易察觉,而这些恰是一个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更大,也更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①参见: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41。在中泰文化比较中,我们既关注中泰文化中各类表层文化事象的差异,更关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和民族性格等深层文化差异,聚焦对泰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案例,探讨在深层文化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应该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通过中国故事来实现中泰在深层文化上的沟通和交流。
4.中泰文化适应。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双方而言,都会涉及文化适应的问题。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文化适应的前提。中泰语言、非语言、文化比较就是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意识和态度的树立为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形成充分认识,并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以此为基础,文化适应的教学着重在对处理文化差异的自觉性的培养上,在中泰跨文化环境中,通过移情、“平等对话式”等交际策略,自觉排除文化差异干扰,有效解决问题,完成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存在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交织讲授的教学难点,以“中泰文化比较”课程教学为例,要对中泰文化和交际行为本身进行案例讲授。教学中,融合4 个文化层级、5 个教学模块、3 种思维、5 种活动,建构了“4535”的教学模式。
1.文化主线围绕“讲述中国故事—对比中泰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解除跨文化交际干扰意识”四个层级展开。“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学生自行收集素材并进行课堂报告和文化比较案例中的案例选择来呈现,形成“中国故事”案例库。中泰文化比较结合专业知识部分的学习,形成中泰文化比较案例库,贯穿教学始终。
“树立跨文化意识”和“解除跨文化交际干扰意识”主要通过案例反思的方式实现。除去通用的案例之外,学生还可通过访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赴泰实习学生和泰国汉语专业学生,调查中泰文化冲突案例背后隐藏的事实情况来进行学习。根据赴泰实习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教案和实习日志,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排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的能力。整条文化主线的思路以“积淀本体文化——了解异文化——树立兼容并蓄文化意识”为基础。
2.专业知识的主线围绕“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理论—中泰语言比较—中泰非语言比较—中泰文化比较—中泰文化适应”5 个模块展开。“基础理论”教学实施主要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文献资料法,将课程涉及到的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为下一步文化比较奠定理论基础。“中泰语言比较”教学实施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对学习者产生的迁移作用。“中泰非语言比较”教学实施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主要研究中泰体态语差异、客体语差异、副语言差异及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并对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堂指令、组织什么样的课堂活动,以及课下如何与学生或外国同事相处和交流等提供经典案例设计。
中泰文化差异部分的教学实施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访谈法、材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等中泰表层文化事象以及价值观、思维模式、民族性格等深层文化的差异对教学主体关系的影响,分析冲突的原因以及克服文化冲突,达到文化适应的方法。
3. 学生思维训练主线按照“引导思维—主动思维—创新思维”3 层展开; 学生活动主线按照“课前报告—小组讨论—总结陈述—个人反思—作业延伸”5 项展开。下面以“中泰体态语比较”为例说明。
“体态语比较”教学前,教师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访谈等渠道,收集中、泰不同的体态语,教师采用引导思维的方式,通过提供特定的报告内容将学生的关注力引导到相应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体态语差异会有一个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引导思维的方式,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案例进行分类和讨论,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关注中泰体态语存在的异同。在讨论形成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采用主动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以之前的讨论为基础,在不依赖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主动思考,形成中泰体态语比较的研究报告。这一项工作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旨在训练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最后,教师采用创新思维的方式,要求学生以体态语为主题设计和录制一段微视频。这种结合当下流行的自媒体形式的任务,不限制具体形式和内容,对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这样做的初衷,也是因为在长期的对泰教学中发现,泰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并且对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如果对泰汉语教师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能带领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案例库设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跨文化交际学基础理论为支撑,以学生思维和活动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中泰言语、非言语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构建“中国故事”和“中泰文化比较”案例库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案例库的构建首先从引导学生收集实例开始,收集范围从历史事件、社会新闻、民俗故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案例。“中国故事”案例库的案例选择,着重于能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文化传承、体现中国人共同价值观的素材,例如收集诸如“光明磊落”“深谋远虑”“驷马难追”“破釜沉舟”等既体现汉语声调特点又从词义中反映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词汇;又如选择中泰“乒乓外交”等一些成功外交的案例;再如收集在抗击新冠疫情时中国普通民众自觉配合防疫工作的案例等。在收集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对本土文化和中国精神有更深的了解,加深文化自信。
对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很多理念和方法都还在探索中,但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的同时,又能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泰国文化。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文化自信是我们的正确姿态,文化自信的表现既包括对本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包括对异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文化比较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手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①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EB/OL].新华网,2015-3-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在今后的课程建设和实践中,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为了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示出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有效传播中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