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丘遗址考古发现探析广西新石器时代医药卫生的发展

2023-04-23 14:43:05覃文波朱智德罗宏筝宁小清陆一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石器先民遗址

覃文波,朱智德*,罗宏筝,宁小清,陆一安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主要有洞穴贝丘遗址、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和海滨贝丘遗址三种不同的类型,主要分布于邕江、郁江、柳江、浔江、桂江、红水河、右江、左江等河岸及其冲积后所形成的平原[1],目前已经发现并挖掘的贝丘遗址有40余处。贝丘遗址的主要特征是地层中出现大量的贝壳堆积,遗址中发现人类居址、墓葬、工具以及动植物等遗存,这些丰富的遗存为我们研究当时人类生存活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医药卫生状况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就广西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与医药卫生相关的遗存进行梳理,研究并探析广西新石器时代的医药卫生状况。

1 未病先防的意识已经萌芽,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1 选择居所 洞穴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栖息地和生产生活的场地之一,在广西的桂北、桂中、桂南都有发现。考古发现,先民们已经意识到洞穴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对洞穴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所选择的洞穴大多为孤山上的岩洞,一般选择地势较高、附近有河流、洞前有开阔平地的洞口,洞口多是朝南或西南向,洞内干燥宽敞,空气清新流通,洞内无水,有利于防潮。如桂林甑皮岩遗址[2]洞口朝向西南,背风向阳,周围分布有湖沼、水塘和洼地,洞口地面开阔,洞室由主洞、矮洞及水洞三部分组成。随着新石器时代的不断往前推进,广西境内先民逐步从前期赖以栖息的山洞走向江河两岸河旁台地居住。先民们同样有意识地将河旁台地选择在河流转弯处或支流汇入主流形成的三角形地带,依山傍水,前面临江,背后靠山,附近平地开阔,如邕宁顶蛳山遗址、南宁豹子头遗址、横县秋江遗址等。海滨贝丘遗址多坐落于临海的山岗,其高出附近海面,前面临水,背后靠山,附近有内河流出的淡水,如广西防城亚菩山遗址、广西东兴马兰咀山遗址、杯较山遗址[3]。总之,不论是洞穴贝丘遗址、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还是海滨贝丘遗址,先民们在选择居所时就考虑到居所及其周围的环境,除了有利于提供食物来源,有利于生产和与外界交通往来之外,还考虑到居所的安全、防潮、通风、防寒保暖等环境卫生因素,未病先防,减少疾病的发生。

1.2 发明干栏式建筑 1997年4-7月,考古工作者对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进行发掘,发现遗址中有近圆形柱洞22 个,柱洞分三排南北方向排列;并确认该遗址为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4]。广西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环境高温炎热、多雨潮湿,而且森林茂密,猛兽经常出没且容易伤害人类,先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地上打桩建起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有防兽、防暑、防潮、通风、增加采光等卫生功能,能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减少或预防意外伤害和疾病发生,具有未病先防的特性。干栏建筑的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广西邕江一带的先民,加强自身安全,提高卫生防疫的意识已经萌芽。由于广西特殊的气候环境,干栏式建筑风格一直沿用,如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或青铜或陶制的干栏式屋或仓囷(储藏粮食)模具[5-7],唐代时期段成式、宋代时期周去非的著作中记载有干栏建筑居住习俗[8]。时至今日,干栏式建筑仍然是广西农村地区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1.3 发明使用陶器 广西是我国陶器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邕宁顶蛳山遗址发掘出土距今10 000~6 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器形有高领罐、圜底罐、釜、杯等,有的陶器有发黑现象,用火痕迹明显[4],高领罐、圜底罐、釜的使用功能之一是用作炊煮器,用于煮食。有学者通过邕宁顶蛳山遗址陶器残留物分析,发现各期陶片均有植物性和动物性脂类化合物及其热加工后的降解产物,证明了遗址的陶器曾用于炊煮动物、植物[9]。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制作并使用陶器,陶器逐渐将人们带入了煮食的阶段。先民们采集、捕捞或狩猎得到食用植物或动物,经过去毛皮、切块、除内脏等处理,放入陶器内高温炊煮,然后食用,能有效预防生食容易引起的疾病,减少了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正如《汉书》所记载的“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熟食能够减少动植物的毒害作用,扩大食物的来源和种类。陶器的发明使用,对人类预防疾病具有深远的意义。

1.4 火的使用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学会了使用火。火能驱赶兽虫,能焚烧腐烂食物或动物残骸,能抑制疾病的传染或蔓延。某些疾病可在用火的过程中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考古发现,柳州白莲洞贝丘遗址发现了两处用火的坑灶,坑灶厚度为15~30 cm,坑灶周围土质发红,有灰白色灰烬夹杂其间[10];桂林庙岩洞穴贝丘遗址[11]、柳州鲤鱼嘴贝丘遗址[12]、崇左冲塘贝丘遗址[13]等都发现有人类用火留下的烧坑、坑灶。人类积累了用火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火跟人类生产生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密不可分。至于火的来源,先民们或将雷电起火、或某些物质自燃起火的火种保存起来,或可以通过钻木、敲击燧石从而获得了火。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火疗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保健及养生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火疗具有调和阴阳、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疾病。

1.5 发明衣服 广西地区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生产生活中,先民们经常接触和利用动植物,并逐渐学会利用动物皮毛或植物制成了最原始的衣服。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12 枚骨制针具,针尖锋利,通体磨制光滑[14],说明甑皮岩先民已经知道利用麻藤或兽筋搓线,用针引线缝制原始的衣服。2002年,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出土拍面长方形的石拍残件1 件,器身形状大致呈四边形,拍面布满网格形沟槽,残件高9 cm、宽6.7 cm、厚3.9 cm、重380 g,用于树皮或兽皮的拍打,为制作树皮布或兽皮布衣服的工具[15]。纺轮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发明的制作衣服的捻线工具,其作用是通过旋转,使纤维撮合成线,再用针引线缝制出原始的衣服。广西新时代贝丘遗址如资源县晓锦遗址[16]、平南县石脚山遗址[17]等均发现有陶制纺轮。衣服除了用于遮羞装饰以外,还具有御寒保暖的作用,极大增强了人体适应自然环境或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人们在劳作时穿上衣服,还能保护身体,减少外伤的发生。

1.6 产生审美的思想 随着生活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广西先民们逐渐出现审美的追求,对美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利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骨、蚌器制作出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物品。笄,即发饰,为古代束发用具,可将头发束起以免散乱。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两端细而中间粗的骨笄[14],1973 年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南宁地区的贝丘遗址中发现用兽类肢骨或禽类骨管加工而成的包括有骨笄的骨器[18]。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干部训练班在广西海滨贝丘遗址(包括亚菩山遗址、马兰嘴遗址、杯较山遗址)调查时发现用鱼脊椎骨制成的穿孔骨饰65件,四周磨圆,中间穿孔可系戴[19]。邕宁顶蛳山遗址也发现了不少的穿孔蚌饰[20]。从遗址中出土的骨笄及穿孔骨饰、穿孔蚌饰等遗物,说明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有意识注意到个人卫生,产生审美的思想,已不再是蓬头乱发,而是束发整齐,穿戴饰物,对审美进行追求,心情愉悦有益于身心健康。

2 药物认识及其加工经验的积累

2.1 动物药用经验的原始积累 动物是史前人类主要的食物资源。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发现并已鉴定的动物有软体动物5 种、鱼类2 种,两栖、龟鳖类各1种,哺乳类23 种[21]。柳州鲤鱼嘴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兽骨有野兔、竹鼠、豪猪、猕猴、熊、猪獾、猞猁、虎、豹、犀牛、亚洲象、野猪、水鹿、斑鹿、羚羊、小麂及牛等17 种[22]。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37 种哺乳动物遗骸,20种飞禽遗骸,包括雁、鸭、鹳、雉、鸦、雕、天鹅、池鹭、草鹭、原鸡、猫头鹰及桂林广西鸟[23]。可见当时广西先民狩猎获取的肉食品种繁多且数量丰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的居住及生活已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对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先民们在食用动物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食用不同动物的心得,如食用鹿肉后力气增加,身体疲劳得到减轻;使用田螺壳烧成的灰撒到湿疹疮疡面上,疮疡就会减轻或消除等。经过反复实践,人们便形成了对动物药功效的原始认识,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提高。

2.2 植物药用经验的原始积累 新石器时代先民除了利用动物资源外,还利用植物资源得到食物,包括植物的果实、种子、花朵、茎叶、块根。桂林甑皮岩遗址饮食文化研究表明,当时采集利用的植物资源丰富,有淀粉植物、纤维植物和油料植物等类型,包括蕨类、松属、栎属、栲属、棕榈属、禾本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不同科属的植物种类,其中不少植物的果实、枝叶、块根(茎)含有丰富的可食淀粉和其他营养成分,如桃金娘、蕨菜、野芋、板薯、荸荠(马蹄)、草茎、凉粉果、荠菜和雷公根等[24]。在摄取植物食物的同时,人们逐步意识到,食用某些植物后,身体的某些不适如疲劳、咳嗽、疼痛等能够缓解甚至消除;食用某些植物的果实、花朵、块根,会出现呕吐、腹泻或昏迷不省、甚至死亡。经过长期的实践,先民们便获得了食用植物的经验:某些植物除了食用,还能治疗疾病;某些植物过量食用后会引起不适或毒性;某些植物不能食用,但外用能治疗某些疾病等等,从而对植物的治疗作用及毒副作用有了原始的实践经验积累。

2.3 发明研磨器,对后世药物加工影响深远 研磨器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器型之一。研磨器主要出土于广西的右江地区和红水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直至晚期均有发现。百色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器中研磨器最具特色,为百色地区“革新桥文化”的代表;该遗址出土研磨器成品160件、毛坯及半成品57 件,类型有柱形、喇叭形、腰鼓形、印章形等[15]。研磨器具有砸压和研磨的功能,可用于加工淀粉类食物、植物果核等。有学者认为,百色革新桥遗址墓葬中发现有撒赤铁矿粉的习俗,研磨器也有可能用于赤铁粉末磨制[25]。赤铁矿又名赭石,在尸体及周围撒赤铁矿粉是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流行的墓葬习俗[26],其象征的时代意义尚有待于研究。传统医学认为,赭石为苦、寒之品,归肝经和心经,是矿物质药物,有平肝潜阳、降逆止血的作用。研磨器至今仍是传统药物加工的常用工具。

3 酒的发明,在人类医药卫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酒的发明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密不可分。邕宁顶蛳山遗址出土了距今10 000~6 000 年的陶器,器型有罐、釜、钵、瓮、杯等,除了用作炊具,兼具酿酒、盛酒和饮酒之用[27]。先民们将过多采集而未食用的果类食物储存或放置于陶器中,时间久后,果类食物自然就发酵成了酒。酒具有浓郁的香气和醇美的味道,既适合饮用,又能祛寒或消除疲劳,又可外用消除或缓解外伤或虫类叮咬引起的肿痛,人们便有意识地采集更多果类酿酒,提供给更多人饮用或使用。酒,也称“百药之长”,是最古老的药物。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和“醫”云:“酒,从水从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治病也。”醫字从酉,古代酒和醫紧密相关。药食同源,即在传统医药的饮食养生理念中,有些食物不仅能给人体提供能量、营养,而且还能维持身体健康,调整身体状态而达到防治疾病作用。酒的发明,在人类医药卫生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出现人体肢解葬俗,对人体解剖有了原始认识

广西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葬俗——肢解葬,即先将死者的头颅以及四肢肢解,后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并埋葬。邕宁顶蛳山遗址发掘出的400 多个人类遗骸中,三分之一是采用肢解葬。如考古编号为M65 的墓葬,死者头颅被有意识肢解后置于胸腔内,肋骨完整包裹着头颅;左、右上肢均自肩胛骨处割开,分别置于墓葬的两端;左、右下肢自股骨头处肢解,将盆骨倒扣于身体右侧,双下肢屈置于墓葬的东侧[20]。除了顶蛳山遗址外,广西崇左的江边遗址及何村遗址也出现肢解葬葬俗[13]。关于肢解葬肢解所用工具,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顶蛳山遗址出土了7 000 多件打制成如手指头大小、边缘锋利的可用作切割工具的玻璃陨石薄片,同时出土大量的蚌刀、刮削器及打制小石片,不排除是当时用于肢解的工具。肢解葬葬俗的出现,说明了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对人体解剖知识有了原始的认识,已经有意识利用锋利的工具进行简单的人体解剖并分类存埋。

5 出土骨针,为研究“九针从南方来”提供实物依据

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以捕捞、狩猎和采集为生计,猛兽虫蛇伤害、跌打创伤等外伤疾病不可避免,加上气候潮湿,风寒痹肿痛之症常见。疼痛难忍时,人们就会自然地或用手推揉、抚摩、按捏,或用口吸吮、舐舔,或用木、竹、骨、石制成的棒具来点压按摩以缓解疼痛,或用带刺的植物针刺肿痛部位以消肿排脓。由于年代久远,用以按摩或针刺的植物棒具易于腐烂而未能保留。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不少骨针、骨锥等。桂林甑皮岩遗址从第二期文化遗存到第五期文化遗存,均出土了骨针或骨锥[28],骨针、骨锥除了作为当时的生产生活工具,用于缝制衣物、编制渔网外,也不排除一器多用,用于猛兽虫蛇伤害、跌打创伤引起的脓肿疼痛的治疗(针刺消肿排脓)。《黄帝内经》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出土的骨针、骨锥,为研究“九针从南方来”提供了实物依据。

6 结 语

本文以广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发现的遗存为依据,对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的居所、干栏式建筑以及使用陶器、火,发明衣服、饰品等生活习俗的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对未病先防的认识已经萌芽;对出土的动物、植物遗骸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对动物药、植物药已经有了原始的认识,发明研磨器不仅用于食物的加工,也是原始的药物加工工具;对出现人体肢解葬习俗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对人体解剖已经有了原始经验的积累,出土的玻璃陨石薄片、蚌刀、刮削器及打制的小石片,不排除是当时用于肢解的工具;对出土骨针、骨锥等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已经发明了针具,不仅用于生产生活,还可用于治疗疾病,也是后世医药用针刺较早的雏形,为研究“九针从南方来”提供了实物依据;新石器时代广西先民发明了酒,为人类医药卫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它继承了漫长的史前人类创造的文化,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从广西丰富的贝丘遗址的遗存信息中,窥探其中的医药卫生文化,了解人类医药卫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对夯实广西传统医药文化底蕴,增进传统医药文化自信,促进医药学与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新石器先民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 00:48:44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