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桃,唐爱华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015 年11 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推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科是人们认识客体规律而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大学承担着产生、继承和传播知识的重任,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以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或/和拥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为标志[2]。一流学科建设既要重视学科纵向深度发展,也要重视横向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取长补短;同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才的培养。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其学科建设有着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数十年来,中医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中医学人才[3]。人才培养是建设一流中医学学科的内在要求,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高水平中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是研究生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医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质量和培养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正确评价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一流学科建设正如火如荼,中医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1.1 创新基础重视不够 中医学更多的是一门经验医学,传承、融合与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主轴。扎实的中医学基础,独特的思维方法,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广博的现代医学与科研知识是中医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评价体系中,创新基础评价多限于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以满足学分要求为主,且缺乏相应、完备的评价指标。重视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如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获授权专利、获奖等,无疑是各个学科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中医学类研究生学制为3~5年,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难度确实不小。如果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只关注创新成果,那么就难以全面评价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潜力。而且,创新学术成果往往在评价体系中占比最大,并且评价分数又往往与各种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使得相当大一部分研究生为了获得较好的分数,过度执着于发表学术论文等,而对创新基础知识积累、科研逻辑思维培养、学术思想形成等重视不足,导致创新后劲乏力,难以持续。
1.2 中医学特色创新评价不足 中医学在病因、病机、诊断、方证、辨证论治等方面有着独立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中医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传承创新的发展过程,无论是《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等的病因病机理论学说,还是《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的辨证论治,以及《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的理法方药,都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创新过程,创新是中医学保持其生命活力的源泉。中医学始终秉持兼容并收的开放思路,善于吸纳其他学科优秀成果以创新发展。在古代,中医学运用古典哲学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医学更是借助现代医学有关方面优势发展和重新认识自己独特的理、法、方、药。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现代医学科学与研究技能一般获得重视,而反映中医创新学术理论和创新思维的中医经典课程及专业知识学习则有被弱化的趋势,甚至被忽略[4-5]。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简单用现代医学来研究和解释中医的风气尚存;在临床工作中,忽略中医独特的四气五味、归经等特色理论,单纯依据药理学结果使用中药的实践还存在。这些现象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当前中医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代医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授权专利等,鲜有反映中医学独特的思维、辨证、学说等创新学术思想的指标,尽管部分创新有可能隐藏在出版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中。实际上,缺乏具有中医学特征的创新评价体系不足以在中医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引领作用。
1.3 形成性评价有待完善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传承好中医才能创新发展好中医,而且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诚然,学术创新能力的形成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无论是创新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中医思维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以及最终取得创新性成果,都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但这一过程同样能体现实践者的学术创新能力。目前,中医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关注创新性结果(终结性评价),而对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形成性评价)则评价不足,亟需进一步完善。当然,该问题存在可能与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量化有关。
2.1 注重创新基础能力评价 厚实的创新基础(创新潜力)是学术创新得以持续的重要基石,包括创新基础知识、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技能、良好的科研素养等方面,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创新基础能力评价。创新基础知识主要是基础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其评价指标包括知识的宽度、广度、厚度和精度等[6],具体涉及到有关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中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中医经典学术著作、中医各家学说、中医专业学科进展、中国医学发展史等,以及现代医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如高级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进展、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有关专业研究进展等。根据“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关要求,课程内容不仅要有横向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要紧密结合学科纵向发展前沿,甚至是紧扣交叉融合学科进展[7],突出课程的时效性。同时,还可设置自由选修课程,如中医循证学、中西医比较学、学术论文撰写、沟通交流技能、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这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增加其知识积累的广度,又能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学科专业不同,课程设计自然存在差别,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眼科学等,但评价指标体系类似。科研方法与技能评价主要包括科研思路、科研设计与方法、统计方法、基础实验技术、文献检索、研究分析等能力,以及中医辨证思路、中医思维方法学和中医哲学思想等,这些都是从事创新科研活动的重要方法学和技术基础,主要是解决如何做科研的问题,确保研究做得起来,开展得顺利,也有助于临床实践。掌握良好的科研方法与技能有利于创新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此外,开展创新学术研究要秉持客观、理性、严谨的治学态度,遵守必要的科研准则和规范。端正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富有团队协助精神等科研素养也是研究生学术创新基础能力的重要体现。
2.2 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评价体系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一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为理论基础,以知常达变、取象比类、比较、演绎、司外揣内、反证等为思维方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征,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病因、病机、转归和疾病诊治、预防的学科[8-9]。很显然,中医学在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思维方法、疾病认知和防治等方面都明显有别于现代医学,甚至相当多的论述内容即使在科技相当发达的当今也很难用现代科学解释清楚,这也正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所以有必要在研究生学术创新评价体系设立能够反映中医特色的相关评价内容,涵盖中医传统学术思想、思维方法的传承创新,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学以致用,以及原创学术理论的创新与运用,中医跨学科问题的融合贯通等。此外,中医学是一门开放的体系,中医学要实现更快的创新发展,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如微观观察、量化分析、现代科学证据、药物时效等,以实现有中医学特色的现代化。事实上,中医传统学术思想、理论和病证理、法、方、药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有利于中西医贯通,更重要的是促进中医学术思想的再认识和理论升华,促进中医创新性发展。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学术创新评价内容可以在研究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临证实践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以及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方面得以体现。
2.3 完善基于创新过程的评价体系 学术创新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学术创新过程的评价对于研究生来说可谓弥足珍贵,能够反映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在很多情况下,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可能不会有一个结果,或者会出现一个与预期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个时候创新过程评价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有利于研究生树立创新自信。实际上,开展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是开展他人没做过的研究。如开展学位论文实验研究,创新实践活动实际贯穿于研究生做科研的全过程,创新评价可在学位论文开题、实验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案优化、实验研究过程(创新实验技术或/和新方法、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提供新见解和新的解决方案)、取得的成效等环节进行,而不局限于发表研究成果这一终末环节。评价内容包括治学态度、学术思想、思维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活动和内容、阶段创新成果等。尽管中医学术创新工作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创新工作的起始、进展过程、结束等环节。中医学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和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环节,各环节均可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完善。
2.4 明确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系数,构建统一的评价体系 目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多采用三级指标评价,但具体的指标和指标间的权重在不同的地区、单位、部门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级指标概括起来主要是创新基础能力(潜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成果能力[6]。二级指标创新实践能力包括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创新能力。其他二、三级指标内容上文已有论述。目前,体系中指标间的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采用德尔菲法[10-11],该法主要依赖于专家,操作简单,但耗时较长,并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一般用于难以量化的指标。而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有数据的指标[10]。此外,根据体系指标特点,体系也可选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中要适当提高创新基础能力(潜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引导研究生及其培养单位部门、指导老师回归注重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后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学术创新基础,而不简单局限于创新成果能力的培养。统一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单位、部门发现不同培养对象的差别,以便找出差距,制定更符合实际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补不足,促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要注重创新基础能力评价,重视反映中医特色,完善创新过程评价和明确评价体系指标间权重。进一步完善、构建统一的中医学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引领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一流中医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医特色创新和创新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还存在不足或难以量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