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刚,张寒冰
摘 要: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农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依托基地、对接产业的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通过营造渔业装备工程实战场景,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构建了农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新模式,并以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深化案例教学改革、贯彻协同育人理念为实施路径,推行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农业硕士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育人模式构建;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18-03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生产岗位[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设置就是为适应实际生产需要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课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环节与产业连接不够紧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服务乡村意识弱、导师协同实践育人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大连海洋大学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开展依托基地、对接产业的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改革,提升专业硕士实践及创新能力,对于满足国家和地方渔业装备工程技术需求、壮大海洋渔业装备高端人才队伍、促进渔业生产现代化转型升级、服务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目标及模式
(一)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海洋与渔业领域,能从事渔业现代化生产所需机械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仪器仪表、新材料和节能减排技术等研究和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培養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海洋与渔业装备工程特色,但面临着以下问题:(1)研究生缺乏对产业需求的了解,乡村振兴意识不强。(2)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产业一线之间的技术需求衔接不紧,围绕实际生产需求选题不多。(3)导师队伍单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与产业生产结合度不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不显著。
(二)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地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做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围绕工农复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接渔业生产需求,营造渔业装备工程实战环境,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期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与服务产业能力双提升。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以下几点。
1.强化耕读劳动教育,掌理想信念之“舵”
课堂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理念,通过产业前沿引导、暑期三下乡活动、滩涂田间实验、学术会议、科研道德培训等方式,量体裁衣开展课程思政和耕读劳动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乡土情怀、行业认同感、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意识等,坚定理想信念。
2.推进课程教学重构,筑学术成才之“基”
依托基地和产业需求,基于课程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团队项目教学等改革措施,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丰富理论教学手段,增强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效果,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研究和装备研发所需的技术方法,为开展课题研究夯实基础。
3.提升实践教学层次,扬创新创业之“帆”
依托产业需求和基地真实的实践育人场景,通过“理论+实践+创新”多层次融合方法,驱动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和创新创业等环节协调发展,扩展研究生面向产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行业内基层高质量就业和创业。
4.贯彻协同育人理念,铸渔业未来之“器”
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师生协同研修共同体,形成“高校+企业”的导师团队,立足国家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需求,团队教师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创新,锻炼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工程职业素养,增强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地方渔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升级所需的工农复合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渔业现代化新装备的创新研发及推广应用。
(三)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构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地方渔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升级对工农复合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大连海洋大学依托渔业装备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了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完善基地运行及管理制度,开展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专业研究生实践育人创新模式的改革。
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对接现代渔业产业,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及乡村振兴意识,以培养产业紧缺的工农复合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健全基地运行机制,营造渔业装备工程实战场景,以案例导向课程建设、多元化导师团队协同育人、综合实习培训、科学研究引领创新活动等举措为抓手,构建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新模式(图1),通过强化基地软硬件建设,创建真实渔业装备工程开发与应用实战环境,有效解决了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与产业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基于案例教学改革,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理论+实践+创新”融合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及实践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实际问题。通过学科成果评价,对实践创新教育改革举措进行再优化,提升内涵建设和育人水平,探索改革最优路径,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创新及服务产业能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实施路径
(一)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于新型农业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创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深远意义[4]。为了加强耕读教育,提升乡村振兴意识,解决学生对产业需求了解不够、服务三农意识不强的问题,大连海洋大学和渔业装备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联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并签署基地建设协议,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目标和特点,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训管理制度及办法》等,并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实践育人规划。由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担任实践导师,校企双方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等专业实践内容,结合生产因材施教,使研究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技术和创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生产需求开展关键技术开发、设备设计与应用、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以“大国工匠”“大国三农”等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教育,与耕读实践形成協同效应,多方面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5年建设,该基地被评为省级研究生专业实践示范基地。
通过基地实习、企业生产实践、田间(滩涂、水产养殖场)实验、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过程中熟悉了产业需求,通过耕读劳动教育,增强了研究生服务三农、乡村振兴等责任意识,提升了其家国情怀和专业认同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显著增强,解决了研究生对产业需求了解不够、服务三农意识不强的问题。
(二)深化案例教学改革,推行实践育人模式
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科研能力,专业硕士研究生需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项目,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5]。因此,在农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实践基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重构,强化现代渔业机械化生产案例教学,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等课程为突破点,引入水产养殖设施设计及水产品贮运装备设计等案例实施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工程素养。在“农业机械化技术”课程中增设团队项目教学环节,围绕渔业产业技术需求进行选题,由四五名学生组成工程设计团队,完成调研、文献查阅、方案分析论证、系统设计、报告撰写和答辩等环节。运用掌握的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设计开发,训练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推进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在基地根据企业真实订单,开展渔业养殖设施应用观摩、装备制造生产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基于实践条件开展课题研究、装备设计和技术开发,提高工程素养。面向学科竞赛,结合企业产品规划开展作品设计研发和项目策划管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创新”融合方法,以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和学位论文等多任务驱动开展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运用、实践创新及服务产业能力。
(三)贯彻协同育人理念,推行导师团队指导举措
为激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活力,促进各培养主体的“融通”,构建了“5+X”的指导教师团队,其中“5”是指校内导师,“X”为实践基地技术人员,构成了“高校+企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为了鼓励导师深入基地合作研发和实践锻炼,强化团队建设,有效解决导师实践育人能力和研究生职业素养不强的问题,团队立足国家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需求,实施年轻导师入驻基地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共同商定研究生选题,通过每周例行组会分享文献、研讨课题进度、结合真实应用课题使研究生介入对新技术、新产业的体验。
构建研究课题相近的本硕协作团队,让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锻炼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撰写起到了促进作用,提升了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素养。同时,组建校企及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合作研究等工作,提升导师的实践指导水平。
大连海洋大学依托基地,对接产业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且可复制的效果。营造渔业装备工程实战场景,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案例导向的课程建设、多元化导师团队协同育人、综合实习培训、科学研究引领创新活动等举措,构建了多措并举实践创新育人新模式,解决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加强耕读教育,解决了研究生不了解产业实践需求、服务三农意识不强的问题。鼓励导师深入基地合作研发和实践锻炼,强化团队建设,解决了导师实践育人能力和研究生职业素养不强的问题。强化基地建设,创建真实渔业装备工程实战环境,解决了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与产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改革与实施,实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与服务产业能力双提升,为我国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方法及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谭畅,刘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硕士协同创新培养平台建设[J].农技服务,2019,36(9):3.
[2] 邢雪宁,杜钦君,赵艳雷.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PDCA循环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1):28-30;59.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OL].(2017-12-19)[2022-04-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4] 赵光武,沈希,童再康,等.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42-47.
[5] 何岚.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专业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2):154-160.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