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宋胤赜,贾南
摘 要:匿名平台相较于最近流行的非匿名性质的社交软件,可以及时获取大學生的心理动态,展现大学生更真实的状态。通过对某高校匿名平台的数据爬取进行话题分类与情感特征分析,发现部分大学生的舆情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和对生活的吐槽等方面。由于网络的传播性,少数不当言论也有可能发酵并产生系列影响。因此,文章提出继续深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匿名平台舆情进行有效监管及引导等对策,旨在给相关部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匿名平台;大学生舆情;话题分类;情感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86-03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在遇到涉及社会生活及公众生活等话题时,极易发表公开意见或由此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其所传递的社会脉动及大学生群体心态情绪的自然体现和流露,被称之为大学生处于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作为受众,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产生、传播等过程的重要参与主体,是最直接的驱动力量[1]。而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分众化与时效性等特征,这使得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的参与行为进行引导及管控成为高校校园治理的迫切需求[2]。由于在主流社交平台(如微博和微信等)上发言可能存在暴露身份的风险,而且需要考虑种种社会因素,因此,发表代表个人观点的言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地表达出真实的诉求或态度,但匿名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问题,可以比较真实地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在某一时段的思想状况,但在此类平台中,网络环境所提供的虚拟性和平台本身对用户身份信息所具有的隐匿性,会使舆情监管更加困难。文章选取了某高校匿名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平台的话题类别、情感特征,同时结合词条的内容,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舆论导向,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展示,进而深入研究和探索网络舆情的特性和机理,在加强大学生舆情监管的同时,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路。
一、 数据采集
匿名平台基本可以满足大学生以下几个需求。首先是社交需求。大学生社交范围相对狭窄,其不仅渴望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而且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其次是自我表达需求。大学生希望受到关注、得到认同,同时也想分享他们在某一话题或领域的见解。最后是匿名需求。大学生希望在平台上讨论私下与同学或朋友不便讨论的话题和秘密,以及参与敏感话题讨论时不被其他人知道身份。因此,大学生的舆情更易发表在官方或非官方提供的匿名社交平台上。大学生为了获得共同语言,通常会主动或盲目地追随身边人使用的平台,这使得某平台在该高校中具备一定的人气和用户基数。
文章借助八爪鱼采集器爬取了某高校大学生匿名平台从2022年7月12日至21日的1 503条留言,以此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需求。爬取的数据采用随机采集原则,为确保时效性和真实性,采集的数据主要是大学生最近发出的,并代表着真实的内心想法或诉求。数据的爬取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是网络爬行。采集器根据预设好的关键词、爬取模式等参数在网络上搜寻指定信息,并“告知”其发现。第二步是信息抓取。采集器根据预设要求开始执行,从网络上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存放到数据库中。
二、话题类别分析
在采集该匿名平台的文本数据后,分析每条匿名信息并提取关键词,然后根据话题特征进行细化分类,确定了该匿名平台主流的4个舆论方向(图1)。首先,占比最大的是吐槽类,该类主要是评价高校的某些制度不尽如人意、某些事情处理得不通情达理及与该地一所同等级高校进行比较的争论,同时夹杂着对感情问题的分析评判。尤其在疫情管控时期,许多高校选择封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半选择沉浸在网络中,有的为了获取新闻,有的为了放松身心,有的为了消磨时间。部分大学生会通过匿名平台进行宣泄,这是能引起他人共鸣且可以不暴露身份的优选渠道。其次,比重排在第二位的是对就业问题的讨论。许多大学生临近毕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通过匿名平台进行咨询,既是为了了解同届其他大学生的现状,减少自己的焦虑感,也是为了通过别人的建议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出路。目前,大学生的困惑多是在毕业之前的选择上,如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准备秋招和实习。剩下两类占比较小的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和一些求助信息。
三、情感特征分析
情感特征分析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是典型的文本分类问题。文本情感特征分析也称为倾向性分析,是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对文本的处理,把需要进行情感特征分析的文本划分到其分属类别,主要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处理,包括分析、提取、归纳总结和推理等,并利用情感得分指标对定性数据进行量化。常用的主流情感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词典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情感词典和规则,对文本进行拆解、提取关键词、计算情感得分值,最后将情感得分值作为文本的情感倾向依据。在使用匿名平台的时候,大学生会自发地发表如人物、事件、时事新闻等有价值的评论信息。这些评论信息通常展现了大学生的情感色彩及情感倾向,如喜、怒、哀、乐、批评、赞扬等。通过分析这些具有主观色彩的帖子或评论,可以了解大学生对某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情感倾向。文章使用Python(计算机编程语言)并通过SnowNLP库(自然语言处理库)来实现对情感的打分,更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在匿名平台上发言的情感状况,代码运行后获得一个情感分数直方图(图2)。如图2所示,大学生在匿名平台上的发言普遍偏消极与负面,积极情绪占比不大。而留言的构成一般能反映出情感分数偏低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如对学校的某些制度或做法产生不满,但这种不满并没有向学校反映,那么,其需要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匿名平台便成为了最好的渠道。大学生产生的不满多半是涉及全校学生的,所以势必会引起其他大学生的共鸣,从而导致舆论扩大,散发出更多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针对毕业后的选择,如就业、考研、创业等,本就是充满迷茫和焦虑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散播焦虑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所以这方面的争论是最为激烈的,但通常无法争论出一个结果。这两个方面占总留言的88.7%,所以情感分数总体不高也是在预料之中的。
基于以上分析,话题可分为4个大类,占比突出的两个话题是对学校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通过分析留言内容可知,负面情绪占比过多,这可能与选取数据的时间区间有关。因为涉及疫情封校,留言未必完全体现大学生平时的真实状态,可能只是特殊时期内偶尔表达的情绪。虽然高校可以通过匿名平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思想导向,但其很容易被当作一个倾倒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也容易引发共鸣并形成有失偏颇的舆论导向。但从整体上看,高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心状况,并在做出某些决定后时刻关注匿名平台,将可能扩大的舆情向积极方向引导。
四、大学生匿名平台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话题主题集中
大学生匿名平台的话题主要是吐槽类和就业类居多,社会热点和发布求助话题较少。话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灵感源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般都是不敢公开表达的情绪。由于疫情对商业的冲击,多数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适合的并满意的岗位较少,导致就业类话题尤为突出且受众庞大。社会热点问题虽然并非主战场,且内容较少,但均具有代表性。大学生主要针对学校的热点事件和自己的未来发展各抒己见。这些话题存在明显的跟风现象,互动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注意剖析留言背后的现象,关注主流导向,及时应对和疏导,在源头上转变或制止某些错误的舆论风向。
(二)倾向表达负面情感
留言所展现出来的负面情绪居多,这与平台的匿名性特征有关。匿名会让大家畅所欲言,所发表的言论会带有鲜明的立场或攻击性,而带情绪的发言可能会有失偏颇,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对于负面情绪的宣泄,或者针对某一事件的断章取义,大学生有时仅凭自己的主观理解,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及思考,就肆意进行抨击或道德绑架,甚至导致子虚乌有的事件被扩大、被传播。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身份被隐匿,表面上看起来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可以无所顾忌、不计后果地发表一些并非中肯的个人言论及观点等,导致针对思想活跃、感情易冲动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使舆情的引导与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相比现实中的面对面交谈,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对话或交流,抑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五、监管大学生匿名平台舆情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借助匿名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网络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化,信息的传播已达到惊人的速度,这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由于网络舆情可以洞悉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问题等,因此,高校可以借助匿名平台推送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使这些素材形式上生动活泼、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论上保持政治高度。这样既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也可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可利用网络流行词汇吸引大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他们内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趣且乏味的思维定势消弭于无形,以此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思想政治教育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融入大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认识到遇到事情应先冷静分析和思考,而不是寻找匿名平台进行发泄,这样只会让事态更加严重,而大学生也会在评论中增加负面情绪。高校可以建设一些心理咨询室,并保证心理咨询的绝对私密,让有需要的大学生自行前往,缓和他们叛逆焦躁的内心。心理咨询教师可以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身份,作为黏合剂,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和学校的关系,让大学生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匿名平台舆情进行有效监管及引导
高校应借助匿名平台优势,增加知名度,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通过线上来引导线下,最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从而更加简便有效地进行舆情监管和引导。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在面对和看待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时比较片面单一,有时会出现逆反心理,比较偏激地看待问题。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尚未成熟,容易在没有调查出事情真相时,轻信他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切,并跟随“有心之人”所编造的谎言进行抨击,且言辞激烈,但当发现事情真相是被人故意扭曲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施暴者之一,这和他们想实现正义的初衷背道而驰,也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伤害,造成更加不好的影响。
新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大学生每日浏览的信息数不胜数,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对国内外热点事件的获取渠道,但有些文章为博人眼球,断章取义,而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上鱼龙混杂的消息后,很难结合当时获知的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价,比较容易被极端不良言论所影响。而大学生舆情的扩散往往是最为迅速的,所以当一些言论持续发酵的时候,高校需要敏锐察觉并进行迅速的疏导和转移。当然也不能仅仅平息舆论,更需要官方的澄清,让大学生不被个别用心险恶的言论带偏,同时,高校对舆情的引导应先以安抚为主,稳住大学生的情绪,从根源抑制舆论的扩散,语气不能过于强硬,应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大学生也会为学校考虑,形成积极的循环[3]。
如若发现匿名平台产生了负面影响比较严重的舆论,高校应先利用自身优势,主导舆论话语权,遏制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使负面情绪不再传播給该平台的其他用户,然后细致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并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加强对匿名平台的监测,争取在舆论萌芽时期就将其扼杀,正确引导舆情。堵不如疏,相关部门应有选择地进行干预,在舆论造势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创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平台环境,通过有效的监管,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四新,刘德良,韩丹东.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如何构建[N].法制日报,2017-10-25(5).
[2] 赵旭,黄微,张晓君.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标定数据空间构建[J].情报杂志,2022(9):100.
[3] 陈景泰,刘强,陈屹松.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观的引导培育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8):59.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