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义正书院高级中学/李 航
伴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推出,关于育人理念、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2020 年,国家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标准、要求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1]新高考模式实行选科制,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变高中数学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的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构建立体学科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2]
在新高考背景下,不再具有文理之分的高中数学,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考试难度相同,但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能力还是具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争取能够“一碗水端平”,确保学生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3]。
在新高考背景下,命题的趋势将更加灵活。从新高考实施以来的试题来看,增加了许多情境化试题,与日常生活联系更加密切。[1]情境化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复杂题目中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无论是从命题趋势的变化,还是新高考政策的指导方向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题海战术都不再适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高中数学课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转变教学理念,不再以考试得高分为唯一目标,而是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落实新高考政策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
高中数学课堂一直以来给人的多是枯燥乏味、难度大、教学模式单一的印象。由于数学知识复杂、晦涩的特性,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教师也由于应试教育下过重的教学压力、升职压力等,难以长期保持较高的教学热情。高中数学的课堂类型主要是新课讲授和习题课,教学方法也以使用讲授法和多媒体课件辅助居多,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且由于高中数学的应试化较为严重,课堂多以“学习新知—做题—讲题”的模式循环往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与新高考政策提出的育人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几乎全部是依靠教师的经验进行传授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基本上按照教师的思路走,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下降。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灌输式教学既不科学,也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高考政策推出后,该现象虽有所改善,但在多年的应试化教育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依旧较弱,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大引导力度,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由于数学知识本就较为晦涩难懂,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在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阶段,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数学课堂上学生哈欠连天,学习兴趣较低,课堂质量难以提升,不利于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学科思维的搭建。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现在许多老师仍停留在只要能得分就行的教学观念上。而新高考政策的推出,便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在不忽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下,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无论高考如何变革,它依旧是要以笔试的方式、根据分数来选拔人才,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仍旧出现了功利式选科、功利性教学等应试化现象,高中数学的应试化教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4]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课堂评价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指导,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对学生来说,课堂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有一定的激励和引导作用。[5]而除一些公开课课堂外,现行的课堂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度低,评价角度单一,难以形成真实、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新高考背景下,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早已不再适用,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规划。[6]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精神,明确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定位,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主导逐渐引导为学生主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本就容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在新高考政策下,更是要求提高课堂深度,看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成绩较差、数学思维能力较为欠缺的同学,以及传统的“文科生”,可针对其答题习惯,采取保分措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上,争取拿到试题中考查基本能力的分数,做到会则不错;对于成绩中等且无明显偏科的学生,则将教学重点放在牢固其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其进行更高思维程度试题的练习,逐步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成绩偏上、数学思维能力较好的同学以及传统的“理科生”,则主要采取得分措施,花费更多时间在考查较高能力的试题上,与此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6]
新高考背景下的命题趋势之一便是情境化试题增加,这就要求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能够快速从复杂的题目中提炼出有用信息。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设计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但要注意探究活动难度的把握,尽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提高其数学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7]
如在“统计”这一章节中,学习“样本估计总体”这一概念时,在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后,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对班级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并由此制作频率直方图、计算数字特征,进而引导学生估计本班同学在全年级的排名分布,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总结班级的成绩分布情况。通过此项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并树立数学能够有效解决日常问题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知识点单拎出来都学得大差不差,但做综合题时便毫无头绪。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从做过的题中总结出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框架,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备课时要构建好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结。[1]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梳理知识点逻辑,重新整合单元模块。例如在学习“几何体的面积”这一章节时,会有球的表面积计算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几何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时,会涉及球的体积计算。而“球”的相关概念则出现在后面的“旋转体”这一章节。[6]这样的课本内容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完整,但与此同时有关“球”的知识体系则被打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及掌握。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球的相关知识点从各个章节抽离、整合,整理成有关“球”的专题学习体系。其他学习内容同理。教师可逐渐将数学教学转变为单元体系和专题体系并行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仅仅在复习阶段,将学生已有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重新打乱并进行单独的专题复习,这样反倒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个有效举措就是,在设计课堂评价时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以往传统的课堂评价形式上,可加入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评价[8],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树立课堂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使课堂评价更加立体化、多维化。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相关的情境化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解答完毕后由同桌或前后桌同学互相批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用心解答问题的热情。同时,在评价完成后,学生能更好地明确自身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够了解到自己同其他同学的差距,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统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设计小组探究活动,使各小组分别将班级同学的数学成绩、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数字特征,进而估计全年级同学的成绩情况。在各小组完成探究后,教师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进行教师点评,再邀请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点评。此举能够更好地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同学们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从而爱上数学课堂。
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教师应深入学习新高考政策,明确新高考政策提出的育人目标,积极创新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体系建构、课堂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适应新高考的转变,提高数学成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