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 妍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使评价标准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教育综合改革“深水区”的上海基础教育,全面开启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探索,为教育决策制定和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在“绿色指标”评价的指引下,上海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到评价的原点和中心,让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绿色指标”评价为上海基础教育打造了全新的“绿色标尺”,也带来了均衡和谐、优质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变。2023 年3 月至5 月,合肥市教育局选派部分同志赴上海市杨浦区开展跟岗学习。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小组在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质量监测中心全程参与跟岗,多层次、立体化了解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此次调查活动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经验参考。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2013 年,合肥市教育局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合作实施合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三年两轮评价项目。与此同时,合肥市同步开展本土实践。2013 年10 月合肥市开始第一轮改革实验试点,2016 年进行了第二轮扩大改革实验工作,试点学校从原有的2 所学校扩展到206 所学校,实验学科从小学数学单科拓展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截至2018 年6 月,已覆盖全市400 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共计21 万余学生参与。[1]2019 年开始,合肥市教育局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5 个基本维度——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作为基本框架,并基于脑科学、元认知等理论研究成果,加入了“认知能力”(视知觉空间、推理能力)维度的评价,研究制定绿色指标评价体系2.0版;2022年合肥市遴选了38 所学校作为合肥市深化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项目学校,探索基于绿色指标评价的结果应用和改进研究,在推动学校自身建设并引领区域内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进上成效显著。
随着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新要求、教育评价工作出现新动向,合肥市小学生发展绿色指标评价面临深化和转型。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区和“绿色指标评价”发源地,在区域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数智融合背景下评估监测工具的开发、基于绿色指标评价的区校教学改进、区域评价素养的提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评价实践为合肥市绿色指标评价的深化转型提供了参考。
1.形成了基于实证数据的多元分析方法
上海市教委于2011年率先推出了“绿色指标”1.0版本。随着育人理念的不断完善,2018 年推出了2.0修订版,目前正在研发3.0版本的评价指标体系。[2]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部门能够从各个视角评估区域、学校发展现状。
综合“绿色指标”评价数据,上海市教委通过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学校沟通评价结果、实地调研分析等方式,一方面提升学校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另一方面校正评价结果,普遍形成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自觉整治改进的氛围,避免评价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区域、学校能全面、清晰、深度地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从而进行二次数据分析,追因溯源,扬长避短,促进办学质量持续优质均衡发展。例如,杨浦小学基于数据设计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活动,提炼了“4D”改进法,即活动设计、活动实践、活动评估、活动改进,并研制三类工具:精准分析—诊断性工具、改进实践—支持性工具、反思迭代—评估性工具,基于数据精准诊断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需要改进的模块,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检测—分析—改进”长效机制。这既是数据分析的深度延伸,又是监测结果落地的真正开端。
2.开展了立足重难点问题的教学改进实践
要想提高管理效率、教育质量,必须进行及时全面的信息反馈。绿色评价过程正是信息监测与反馈的过程,其提供给区域、学校的全面反馈信息,使区域、学校发现优势经验和薄弱问题,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例如,上海市国和中学基于调研报告发现学生在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方面相对落后,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探索出能激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单元复习合作学习课堂框架,并基于布鲁姆对认知的层次划分,对高阶思维进行了校本化解读,研发了一系列支撑性工具。
同时,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如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往往具有“症状”明显、原因清晰、需求迫切等特点;而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的综合性难点问题,多表现为复杂多样、原因泛化,其影响是内隐、缓慢而持久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常有反复,需要通过理念引领潜移默化传递影响、唤起改变。
3.探索了聚焦关键问题持续改进的行动路径
教育质量监测所承载的信息不只对于学校课程教学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也具有重要价值。以“绿色指标”评价为指引,各学校聚焦关键问题,持续探索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办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有效经验,萃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路径,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例如,上海市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在“绿色指标”评价的引领下,从2017 年起开展“亲信”课堂实践研究。“亲信”课堂实践研究关注情感与认知学习的相互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效能感的不断提升,以探索形成新型师生、生生关系为核心,让情感与认知学习相互促进,推动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实现学生的“学乐”和“友爱”。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该校7项指数均高于全区,6项得分在9.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以“亲信”课堂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展,并在市区同层次学校辐射推广。
区域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很多,上海将“绿色指标”评价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有力引擎,发挥了无形的积极力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一是开放的链接。上海市通过“绿色指标”评价,很好地链接了行政线、业务线、学校线、学术线等,整合行政、专业、教育媒体等多方面资源,评价的关联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实践的活力。“绿色指标”评价为区域、学校学业质量评估定位、教育质量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各区发挥优势,纷纷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关注高层次思维能力、教学方式、学习策略、学习负担等指标,谋求解决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教师过于关注学业成绩、侧重知识传授等问题。
三是指导性管理。区域评价监测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不是“面对面”,而是“肩并肩”,形成一种同伴之间“对话—协商”文化和携手并进的工作生态。
四是全方位赋能。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提升教师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上海市着力建设高质量的评价队伍,通过交流、培训为教师赋能,架构“市、区、校、个人”四级分层学分管理体系,探索教师自主研修学分,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工具的使用:面对评价数据,追问教育伦理
工具的使用是手段,不是目的。目前的评价工具很多,数据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先进,而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是这些没有温度的数据,更多是行为表现的关注、人文化关怀。随着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大规模使用数据的同时,更多地追问教育伦理,评价在满足大众对教育的期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努力?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2.评价的回归:激活内生动力,唤醒自主成长
目前,区域和学校的评价案例主要集中于解决学业过剩的问题。在心理学中学习与发展息息相关,学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但长期以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容易窄化为学业,学业又容易窄化为学科成绩,从而形成了备受诟病的“唯分数、唯升学”的错误价值取向。如何让评价能够真正指向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唤醒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这是在教育焦虑不断加剧的今天,需要迫切思考和解答的重要问题。
1.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作为评价设立的依据
“绿色指标”评价是上海义务教育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为教育质量进行定期“健康体检”,更科学地实施改进。2023 年,合肥市入选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以此为契机,一是对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参照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体系,重构小学生发展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利用智能技术变革评价实践中任务的呈现方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考查学生在真实、复杂、不确定情景中运用先验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时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以及问题解决、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2.以队伍建设作为评价推进的保障
上海市充分整合高校专家、科研机构、学校骨干等力量,建立了专业化的评价队伍,各区纷纷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另外,建立教师培训研修机制,通过专题培训、项目参与等方式,全面介绍绿色指标的背景与内涵,评价过程中的区、校实践等,全面提高教研队伍的评价素养。同时,杭州市上城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探索D(区)—S(片)—S(校)多层联动机制,遴选一批干部,成立首届教育评价与测量大组,协助评估中心开展研究实践。创设9 大服务区,区评价研究员、区评测大组成员、学校评价骨干相互回应、共话、协商,撬动教育评价改革,赋能美好教育发展。
3.以反馈改进作为评价目的实现的落脚点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反馈改进是“最后一公里”,也是决定评价效果能否发挥的关键环节。2021 年,合肥市遴选了38 所学校作为合肥市深化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项目学校,所有项目均纳入合肥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对标上海市改进经验,一是调研走访不同类型的项目校,立足校情加强基于绿色评价的教学改进实践研究,以及改进的行动路径、实践模型、评价工具等方面的研发;二是针对改进成果显著的学校,加强成果提炼、转化,形成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发挥区域引领辐射作用。
通过近70天的浸润式跟岗学习,笔者对杨浦教育乃至于上海教育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上海市以“绿色指标”评价作为引导促进机制的典型案例,构建全面反映学业质量的“绿色GDP”,撬动教育内涵攻坚最有力的“杠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挖掘、思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