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蔡 明
在过于理性化、功利化、分数化的教育环境下,从自然生态视角观照诗性智慧,从生态教育出发去认识和实践诗性教育,或许不只是多了一种选择,更是表达了一种关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诉求。
据我所知,“诗性教育”这一概念最初由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诗人柳袁照提出。2011 年第21 期《人民教育》刊发了他的文章《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他还出版了《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和《教育是什么》等专著。柳校长结合个人教学管理经验,在文字中跟读者分享了他在苏州十中实施诗性教育的具体案例,阐释了诗性教育的内涵。
与诗性教育相关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朱莉莉校长的诗意教育,特级教师董一菲、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还有生态教育、诗意课堂、诗性德育、生命语文、绿色语文、诗化数学等。虽然提法不同,学科不同,实践的对象和范畴有别,但诗性、诗意的本质是相通的。
关于诗性教育的界定,在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牡丹江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她说:“诗意语文是凸显语文课的诗性内核,用诗的想象、激情、爱、幻想给学生以丰富深刻的生命体验,让他们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性内核”的出现,让她的语文课堂美妙而温婉。董一菲主张尚美、尚真、尚情,这是她诗意语文的初心,强调语文教育的情感引导和抒发,让功利应试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有了温情和浪漫。她的课堂告诉我们,须有语文人的诗意化,才会有语文课堂的审美化。
另一个是苏州柳袁照校长关于诗性教育的界定。他认为,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这是我见到的对诗性教育的最直接的定义。浸润者,浸染熏陶,滋润渗透也,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验者,亲身经历,具身感受,实地考察也,如“疑蛇已辨杯中影,病鹤长怀海上心”。与此同时,他在“浸润”“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真、超然、唯美”的诗性教育特征。作为校长,他特别强调诗性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宗旨是树立学生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其核心是涵养具有人文意识的创造、创新精神。[1]诗意,诗情画意,是一种美感,用词优雅,意象优美,意境美妙,不只是诗中有,散文、小说、歌舞等文学、文化艺术作品中都会有,推而广之,音乐、绘画、音视频作品,特别是人的生活与事业等都会有;既有诗意语文、诗意数学,也有诗意生活、诗意人生。而诗性不只有美感,更有一种力量,它是从诗歌的特征与属性中拓展出来的一个词语,包括诗美意象的引诱力、情绪情感的传染力、意志品质的震撼力、意蕴审美的穿透力、生命哲理的打击力等。
由此而来的诗性教育,我以为,首先应该是诗的教育。一者,教育本来就是诗,是一种有温度的情怀,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更为直接,索性把自己的教育著作命名为《教育诗篇》。二者,从诗歌开始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初心所在,才能有全面发展的智力教育。“少年情怀总是诗”,这是朴素的真理。孔子致力于提倡诗学和诗教,每一个教育人都心知肚明。“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苏霍姆林斯基用他一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其次,诗性教育是指向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功利性和分数化,其背后的逻辑是过于强调知识性、科学性和学术理性,忽略了实践性、艺术性和审美感性,在“粘贴”“刷题”的反复中,虽然培养了“高分机器”,但泯灭了良知和创新天赋,甚至有的学生沦落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巨婴”。而诗性教育,正是从儿童天性出发的教育,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课堂书本知识学习和训练外,更注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走向丰富多彩的自然,走向真实鲜活的生活,走向火热复杂的社会,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让他们热爱自然、呵护生命,学会与自然与群体包括与自己和谐相处,过一种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有逻辑理性又有诗意感性的完整而和谐的学校生活。这正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的就是“使人们恢复当初那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通的亲缘关系”。[2]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描绘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和谐融合。
如此,诗性教育与生态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非常好的融合。生态教育原本就是“向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健全、健康和健美发展的教育”,“追求学生生命的样态、生活的状态和生长的姿态三者间的交叉、渗透,圆融互摄……呈现出可人的动态美、丰富的情态美和强大的意志美”。[3]时至今日,大凡指向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导向的,着眼于求真、向善、臻美的“理性生态人”塑造的教育,特别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敢担当、有本领、能作为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的生态文明教育,便称为新生态教育。而此刻的诗性教育,正是生态教育和新生态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要义。
因此,诗性教育又必须是生态的教育,是生命、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教育,是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天性自然、质朴诗意、唯美超然、沉浸体验、和谐生动都应该是其基本的特征,而童心与智慧、审美与逻辑、诗意与哲理的完美融合则是诗性教育最理想的图景。诗性教育呼唤诗性智慧,诗性智慧借助诗性思维,诗性思维根植于诗性文化与诗性生活。
新时期的教育跟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全球课改素养化转型,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取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教师中心、学科中心和分数中心的应试教育正在被打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生态教育正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教育的大背景,加之高考命题的情境化、素养化转型,无不给诗性教育的全面实践提供了绝好良机和用武之地。
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自觉:诗性教育,语文教学先行,语文教师先行。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还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审美和创造已经非常明确地被列入了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得天独厚的资源是选编进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诗歌资源,开展诗学、诗美为主的诗性教育,让学生读诗、诵诗、品诗、论诗,感受诗歌作品形式上的韵律美、语言上的节奏美,以及诗歌作品的情感美和思想上的哲理美,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作品深刻的人生意义和诗学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美润心。在尝试开展诗歌创作的情境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感知生活,发现真善美,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借鉴或化用诗歌阅读中获得的独特的表达技巧、方式,化虚为实,以己度物,用意象与意境抒发真情实感,传递美好情愫。与此同时,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其他体裁与作品中的诗性元素,如散文、小说、戏剧、演讲、插图等,感受人文意蕴,体察生命意义,开展诗性化的语文读写,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生态教育团队徐艳霞老师“诗学诗美”的主张和实践很有借鉴意义。她认为,语文课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抹霞光,诗意与灵魂是人们无法背离的精神之绿、自然之泉。如何才能走进这样的精神花园呢?她在阅读教学中,用教师的哲思纯净学生清澈的灵魂,用智慧和爱去孕育、点燃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和喜欢,让阅读课堂充满诗意,用语言文字的美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写作教学中,她常常带着花盆走进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给校园中一株喜欢的植物命名,用自己的笔创造诗意美好的世界。
以“道德与法治”为例,教师在培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力求从“说教”式、“规训”式向“诗化”式转化,凭借积极崇高的精神、圆融互摄的思维、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形象化的手段去“设境兴志”“以诗导行”“比德喻理”。让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诗意浓郁的班级、学校等文化情境中,或在重大节日纪念、革命圣地游学等活动中,以诗明志,寄兴抒怀;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充分利用革命的、优秀的、健康向上的诗教资源,凭借“诗”的精神实践方式,赋予自然、社会、自我及其彼此之间关系以审美的观照,或以生活中先进模范的人和事为载体,从感性体验入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以诗育人,以诗导行;借助校园及周边的花草虫鱼等自然象征物,给班级、给小组、给自己命名,发掘象征物的道德元素,使之成为学生模仿、把玩、奋斗的精神图腾,或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并运用中华传统诗教思想与诗学精神,让学生在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实践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道德理性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从而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4]
“艺术”学科的教师,必须以艺术学科独特的审美视角、审美造型、审美表达去塑造学生的艺术人生。义务教育艺术课程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艺术教育天然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健康向上,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载体。
再如,数学等理科类的学科,同样可以开展诗性教育。浙江大学数学教授蔡天新说:“伟大的数学公式往往只有一行字,却能揭示宇宙的奥秘。”李白、杜甫的五言绝句只有短短的20 个字,其中的寓意却足以千古流传。德国数学家R.柯朗在《数学是什么》一书中说:“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Ⅰ在讲“集合”时,就有这样一段非常诗意的导语:
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
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
清清的湖水里,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
鸟群、羊群、鱼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在一起”,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集合。
这样的导语,不再是抽象、符号的集合,而是形象、诗意的表达;这样的导语,把集合数学知识的本质用诗歌的方式得以形象化的呈现,以美启智,“集合”教学诗意化。[5]
这一点,苏州十中原校长柳袁照的做法值得推广。他站在校长的角度,对学校发展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对学生、教师、校长分别提出了诗性教育的具体要求,全方位地营造校园氛围,打造“最中国”的特色校园。他说:“我坚信冷漠的校园不可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校园是教育的一部分,一草一木更是办学信念的体现。”他还说:“教育不仅要面向未来,还要回到过去和原点,教育的根在传统。”他任校长后,遍寻十中办学的历史记录,将它修旧如旧。学校校园像苏州园林一样,到处是历史的痕迹、人文的味道。织造署、瑞云峰、长达图书馆、伟绩碑、己巳亭、凝怀亭、来今雨斋、元培楼、子冈楼……这里曾是章太炎、蔡元培当过校董的振华女学,是杨绛曾经读书和任教的地方,也是陶行知口中“数一数二的学校”,一草一木都散发着诗性教育的气息。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诗歌比赛活动,每个教研组都开展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堂是诗性课堂,“五育”融合,诗性育人,和谐育人。
泉州市部分中小学校,结合所在地域的特点、所处环境的优势及校长独有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文化的诗性教育的典型,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时代诗性教育在育人方式变革过程中的新样态,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