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雷 牛佳欣
国内高校新商科建设研究述评与展望
李 雷 牛佳欣
(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新商科建设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教育应答。国内高校新商科建设是近几年新兴的研究热点议题之一,然而却鲜有研究对其文献展开系统性的梳理和回顾,影响了新商科理念的拓展和深化。为厘清高校新商科建设的研究现状,文章以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国内高校新商科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并且指出新商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新商科建设的研究展望。
新商科建设;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商业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商科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和人才标准等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文科”理念下,新商科概念应运而生,其本质是将传统商科与其他学科进行重组交叉,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课程,用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教育,具有跨界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1-2]。新商科建设是指以高等学校、高等院校为代表,通过对传统商科升级改造,增加数字经济时代赋予的新内涵[3]。目前,现有研究主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策略对高校新商科建设进行泛化研究,包括新商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鲜有学者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性回顾和梳理国内高校新商科建设的相关文献,归纳和总结高校在新商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新商科建设的未来研究方向,丰富和完善新商科教育的相关理论。
新商科学科建设主要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标准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的培养内容始终贯穿全过程。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是高校新商科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吕朝晖[4]通过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完整性和跨越性,指出商科不仅要与工科学科进行交叉,还要在其内部形成管理学科与经济、会计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学者提出要与时俱进,紧跟知识体系的更新迭代,通过建设多学科融合发展路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5]。陈增明等[6]提出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三者交叉融合,构建新知识体系,完善以“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为主的三个层面的课程。面对新商科教育提出的挑战,朱丽莉[7]指出应用型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面对新商科教育提出的挑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田淑芳[8]以安徽新华学院为研究对象,提出要培养学生对商科知识与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成慧翔等[9]以山西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立足现实需求,提出实施“先理论—再实践—后思维”的梯度机制。在综合性素质方面,有学者提出以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将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和伦理思维等各种思维进行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商业伦理素养和个人职业道德素养。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纷纷进行新商科学科建设。厦门大学提出要在“文科、理科、工科”的基础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在经管特色专业优势基础上探索和理学、工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和能力,引导现有商科人才在已有行业或专业领域中发挥创新和引领的作用[10]。江苏海洋大学强调知识学习、应用、创新一体化,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打通专业知识的壁垒,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11]。然而,也有许多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存在壁垒问题,原因在于它们主要聚焦在部分商科与工科之间进行交叉与融合,其他学科未与工科领域的学科形成新兴学科。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多是基于“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跨学科建设,尚未立足自身特色,进行学科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
面对当前社会对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数字化培养理念渗透进商科类专业,聚焦新商科学科专业群布局势在必行。专业群建设是以校企合作育人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内培外引”为手段,以信息化技术为保障,打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商业发展的商科育人新形态。现有研究中,许多学者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对商科教育提出的要求,对专业群建设要求、建设目标、总体思路和构建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曹颖[12]重新定义新商科概念和人才结构需求之后,提出了四个专业群建设要求:优先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职业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沟通能力。蔡舒[13]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培养双创人才为导向,提出探索“专创融合”的专业群路径。除此之外,许抄军等[14]以岭南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商科的建设现状,结合当前就业特点提出新商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改革目标。杜春晶等[15]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教学资源等高水平新商科专业群建设路径。同时,部分高校也纷纷落实新商科专业建设。比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就“新专业申报—人才培养修订方案—师资团队建设—产教融合”内容提出了提前布局和统筹安排的专业建设思考[16]。滁州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立足企业需求,根据新商科的理念重新设置商科专业,强调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前景,注重改革传统商科专业,创新性探索全新的商科专业[17]。
综上所述,新商科专业群建设高度依赖产教融合手段。但是,现有研究表明产教融合的联结机制还未形成,需要继续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部分专业群仍以独立的学科和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并不能有效满足市场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缺乏新商科内涵覆盖下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是新商科建设的落脚点,构建含有基础性、专业性、工具性和通识性知识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较多注重实践课程的建设,部分学者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将课内实验、集中实训及实习等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专业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竞争环境[18]。王娟等[19]提出高校要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相结合,通过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建立起以数字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群。戴永辉等[20]以西南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提出加强引用真实的企业案例和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任小芳[21]立足于高职院校,提出了新技术和网络资源所形成的跨界融合课程体系,可以提升大学生深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融合式教学也包括产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李伟等[22]分析新商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以打造“金课”为切入点,提出要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杨寅[23]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研究案例,对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形成建设模式路径、专业课程群价值以及学生思政教育价值三方面的预期成果。并且,评价体系是了解课程建设目标实现情况的关键,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李海燕[24]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提出高校要注重课程改革体系的重构,具体包括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多层次考核内容、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以及以“考核—反馈—改进”全过程的考核路径。
除此之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以教育部“四新”建设计划为背景,增加和建设诸如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概论、数字市场与社交媒体分析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拥有数字经济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广东财经大学强化顶层设计,重新打造新商科实验教学,构建体系化、系统化的经管实验教学新生态[25]。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立足自身优势,加入与商务分析、大数据等相关方向的课程,增加实训实践环节,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26]。面对当前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在不断构建和完善。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缺乏新理念的课程,未能基于“双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与新技术、新资源进行课程的融合和跨界。同时,部分高校盲目跟从,未能因地制宜,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课程开设新课程,构建课程群。
实验室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商科建设贯彻“做中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徐伟等[27]基于“双一流”高校及大数据战略发展背景,提出高校要意识到建设商务智能分析实验室的重要性。王锐等[28]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建设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建议。除此之外,较多文献以应用型高校为主探讨了新商科实验室建设路径。苏雪峰等[29]就新商科实验室建设面临资金不足、利用率偏低、师资队伍能力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方式、管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刘昭晖[18]提出要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地方特色,从课程建设和实验室绩效管理两方面拓展新商科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策略,并且从产教融合、专业实操技能比赛以及等级证书培训及鉴定三方面提出了高校新商科实验室建设的预期。总而言之,在新商科建设研究中,针对实验室建设的研究角度较为全面,并且许多高校也非常注重实践,对于新商科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安徽工业大学基于学院“双万”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商科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设想,强调了实验室建设具有综合性、优先性、高质量等特点[30]。河北农业大学针对传统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专业智慧云实验室建设的未来发展模式和建设方向[31]。广东白云学院以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立足学科发展情况,建设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室、跨境电商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32]。然而,在新商科建设视阈下,学者并未对实验室建设的属性和边界进行研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现有研究表明实验室建设路径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策略,又归纳总结了课程建设的管理措施,但是未对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清晰的定义,界定它们之间所属或者包含与被包含之间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现有文献多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方面进行研究。陈柳源等[33]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为切入点,解构了当前教师应具备以“知识素质、拓展素质、教育价值观”为主的静态专业素质和动态专业素质,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张汀等[34]以应用型商科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新商科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刘丽霞[35]基于当前数字化企业所需人才的角度,提出要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同时,魏轶敏[26]基于信息化视角提出高校可以加强师资技能的培训。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对于新商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赋能、创新等不同的角度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比如浙江财经大学通过构建“国内综合导师特色工作室、国外专业商科导师团”的双师机制,协同赋能商科人才的培养[36]。南京师范大学围绕新商科人才的培养路径创新,充分认识智能经济发展背景的时代特征,注重跨界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商科融合,探索和构建一支多元化、共生型、共创的商科师资队伍[37]。但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分析,鲜少有研究注重党支部和教研团队等组织模式与师资队伍之间的赋能、引领作用。党支部作为新商科建设的组织架构之一,与教研室和教研团队交叉融合,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这三个组织架构的核心元素,在师资人员分配方面存在着系统的问题。与此同时,教研团队作为比教研室更微观的基层组织,其赋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新商科建设更好地运行和发展。然而,在实践背景下,许多高校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无法保证教研团队的常态化运行。
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国内高校新商科建设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高校新商科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为更好推动高校新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措施。
第一,对标“双一流”高校的新商科建设体系,持续深化对地方高校的传统商科的改革,加强与新工科之间的协作,基于“跨界—融合—创新”的发展逻辑,突破新商科建设中的学科壁垒,发挥专业群和课程建设的作用,培养掌握新技术、熟悉新业态的复合型商业人才。同时立足学校定位,探索梯度培育新商科建设体系,实现建立拥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明确“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厘清“党支部—教研室—教研团队”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之间双向嵌入的机制。在学科专业嵌入组织模式过程中,学科约束组织划分与设计,专业建设有助于凝练和营造组织文化,课程建设对于师资队伍的需求与配备具有重要影响。反之,在组织模式嵌入学科专业过程中,党支部对学科专业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教研室为一线教师发展赋能,教研团队推动学科专业改革创新。
第三,持续探索产教融合的联结机制,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高校由于自身资源的缺乏,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解决资源不对称问题。立足企业视角探讨产教融合的联结机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新时代商科教学的发展。同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机制值得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四,创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新商科建设背景下,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将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等多主体纳入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同时,因地制宜地基于不同的学科标准探索多元化和全方位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1] 王玉,杜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再看新商科的内涵、外延和特征[J]. 商业经济,2021(7): 174-176.
[2] 谭志君. 新文科视域下新商科的发展逻辑[J]. 商学研究,2022,29(1): 121-128.
[3] 肖安法. “新”之所在: 新商科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讨[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4): 47-50.
[4] 吕朝晖. 新商科: 学科内涵与实现路径[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4): 79-84.
[5] 周健华. 新商科背景下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业技术,2021,20(5): 53-57.
[6] 陈增明,王娟.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J]. 福建商学院学报,2020(5): 76-81.
[7] 朱丽莉.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路径[J]. 江苏商论,2021(1): 124-126.
[8] 田淑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案例分析[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3): 17-21.
[9] 成慧翔,李凯丽,赵晓艳,等. 基于“新商科+信息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2): 129-130.
[10] 新商科建设与学科交叉[EB/OL]. (2021-12-26)[2023-01-1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k1NDI1Mg==&mid=2651370255&idx=2&sn=dca721b7705efdd82052caaa93aea396&chksm=84a57cecb3d2f5faebbad5b11651c38de8815a37296b67c0cee23a369fad9c38efc997fb529c&scene=27.
[11] 王智金,杨天华,宣昌勇. “三全育人”背景下新商科“四跨融合”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以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1): 92-94.
[12] 曹颖.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 科技资讯,2022,20(5): 114-116.
[13] 蔡舒. 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化高职新商科专业群“专创融合”的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2(24): 19-21.
[14] 许抄军,刘海英,陈臻,等. “兴商科”背景下新商科建设与改革[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3): 23-30.
[15] 杜春晶,李晟璐. 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新商科专业群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 科技视界,2021(24): 155-156.
[16] 李训,林川,董竞飞.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21(10): 86-89.
[17] 程艳,黎娜,龚洁松.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5): 49-53.
[18] 刘昭晖.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实验室建设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 179-181.
[19] 王娟,陈增明. “五型定位、五新路径”培养新商科数字化人才[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6): 26-30.
[20] 戴永辉,闫柯鑫,王思懿. 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探索: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4): 85-87,91.
[21] 任小芳.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2022(7): 60-62.
[22] 李伟,王秦,王彦芳. 新商科背景下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2): 33-39.
[23] 杨寅. 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例[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4): 114-116.
[24] 李海燕. 新商科建设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考核创新与实践: 以安徽新华学院商科专业为例[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4): 16-18.
[25] 建设数字中国,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与数据科学”学科研究方向[EB/OL]. (2021-06-30)[2023-01-13]. https://lingnan. sysu.edu.cn/article/1387.
[26] 魏轶敏. 新商科背景下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基于信息化视角[J]. 新会计,2021(4): 24-26.
[27] 徐伟,孙向阳. 双一流商科高校商务智能分析实验室建设探索[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3): 83-86.
[28] 王锐,雷雨. 基于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探讨: 以产教一体化创客实验室为例[J]. 知识经济,2018(11): 148-149.
[29] 苏雪峰,郭燕萍. 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 农业网络信息,2017(11): 44-47.
[30] 商学院召开新商科实验室建设工作会议[EB/OL]. (2022-07-18)[2023-01-13]. https://sxy.ahut.edu.cn/info/1061/4419.htm.
[31] 郑丽,刘伟伟,王震. “新商科”智慧云实验室建设探索[J].智库时代,2022(22): 129-132.
[32] 周钰滢. 实践实训出真知,商业发展向“融合”[EB/OL]. (2020-07-19)[2023-01-13]. https://www.baiyunu.edu.cn/ html/cn/baiyunxinwen/13354.html.
[33] 陈柳源,陆晓凤. 新时代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2021(2): 85-87.
[34] 张汀,王剑程. 新商科理念下应用型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8): 60-62.
[35] 刘丽霞. 高职院校新商科开展实践教学的路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 93-96.
[36] 创新促卓越,全力打造“新商科”人才高地: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EB/OL]. (2021-06-02)[2023-01-13]. https://bbs.pinggu.org/ jg/huiji_huijiku_10628322_1.html.
[37] 面向智能经济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EB/OL]. (2021-08-30)[2023-01-1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63 130465932461&wfr=spider&for=pc.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is an educational response to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courses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one of the emerging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has been few studies that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review its literature, which has affected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new business concept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s guided by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new business talents. It briefly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new business construction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 subject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faculty construc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On this basis, it provides research prospe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G640
A
1008-1151(2023)11-0140-04
2023-02-10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学科专业与组织模式双向嵌入视角下广西高校‘新商科’建设与改革实践”(2022JGZ133);广西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智技术驱动下的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优化研究与实践”(XWK2022013);桂林理工大学“四新”项目“新文科培育项目”(桂理工教函〔2022〕8号);桂林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服务管理”(桂理工教函〔2022〕8号)。
李雷(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管理、战略管理。
牛佳欣(1998-),女,河南焦作人,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