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2023-04-20 03:16王湘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教教学管理数字化

■ 王湘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指出,通过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任务。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先后启动注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取得较好的进展,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

一、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学管理内涵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指高职院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把产业与教学融合在一起,资源共享、彼此借力,集综合力量,把专业办成适应社会需要、社会认可的专业,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水平院校。形成专业与企业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学校与企业、行业彼此依靠的一种办学模式。产教融合体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种非常重要和可行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1]。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变革很快,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继交错登场,促使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变革也为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改革提供支持,满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的需求,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内涵相应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基础,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理念为依托,架构区域产业生态与学校专业以及专业群之间的贯通桥梁,实现校内专业横向有机拓展融合,校外专业与产业纵向无缝密切衔接,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动态化、精准化和规范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强调的是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在产业生态和专业生态之间架构起有效的合作桥梁,实现社会岗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序对接、行业产出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营管理数字化与教学过程数字化的彼此耦合,从而构建互为反馈、相互协同、资源共享的智慧生态系统。

二、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问题

(一)产教融合处于低水平,合作突发性事件多

产教融合的主体可以涵盖多个方面,除学校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外,还可以包括政府、企业,也可以包括部门或行业组织。但是从实际来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推动方目前主要为学校,企业和行业并不是很积极[2]。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很多高职院校将产教融合和传统的校企合作概念混淆,即认为学校和企业签订合同,订单制培养,学校为企业培养学生;或者学校派出学生,企业出实训项目,即学生免费或低报酬为企业服务,不过这些服务虽然比较容易实行,但往往技术含量不高,对学生帮助不大[3]。二是企业与学校信息沟通不畅,教学内容往往与企业需求相去较远。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在于把先进工艺和技术等融入教学、课程和相关资源建设中,使专业能够与产业有序对接。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压力较重,较少有空闲时间去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以提升自己,专业教师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较快的要求,以致于企业与学校合作兴趣不高,现有的合作处于较低的培养学生的的领域。此外,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以及相关激励机制的缺乏,教师对推动产教融合也存在消极情绪。如此种种原因造成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在简单的校企合作中依然问题重重,突发事件比较多。譬如,企业突然要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不愿配合等事件时有发生,给教学管理带来较多难题。

(二)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针对性不强

产教融合,教育部和相关部委比较重视。但具体到地方执行时,由于各种原因,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方面相关条例的力度还显得不足,条框和实施方案的操作性和约束性还有待加强。由此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也造成影响,大多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任何一个合作方,如学校或企业,都可以任意退出合作,而不会给自身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对合作者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过程中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充满风险,产教融合的相关参与者在合作中都比较保守,基本不会全部付出[4]。事实上,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成立相应的单独组织机构进行检测和评价自己院校产教融合的进行和发展情况,也没有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产教融合实施的效率和效果。相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强调的往往是短暂的数量指标,即学校和多少家企业签约合作,和多少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培养。协议签订后,执行中如何考核和评价,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仅凭老师的自觉性。如此,造成产教融合中的教学管理难以有规范流程,难以提高管理效率,难以有针对性、改善式地开展工作。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受制约,教学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滞后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渗透在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这要求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要融入数字化因素。要使得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学生规模、教学内容、实训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区域产业结构、市场人才需求规模相适应,特别是要与目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变革所需的岗位能力相适应。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应适应这种转变,相应的教学和教务管理也应趋向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应进行数字化重构。

为此,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重点塑造“数字化”“智慧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大数据、数据分析、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新零售、智慧旅游和智慧制造等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发展。但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改变了专业名称,或组建了此专业,但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还是以往的内容,对数字经济时代特点、人才需求特征、行业发展走向、岗位发展变迁、综合素养关键的研究分析不到位,没有深入内涵,适应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开发缓慢,具备地方经济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相应数字化教学管理的推进也比较缓慢。

三、数字经济下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创新环境架构

(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合作深度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之一。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想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求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求平台建设要具有合理的类型结构。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中,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并且协同育人平台大多由某个分院单独推进,学校层面统筹少、协调安排推进力度小,难以汇聚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沟通优势,难以形成上下合力。而改变这个现象,要注重学校全盘的统筹规划,依托优势专业或专业群建设,坚持政产学研深度协同推进的思路,多方磋商并高度协同,共建、共享、共推育人平台。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现实需求,通过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共塑双师高素队伍、构建全真生产和经营场景等多种实效措施,如搭建产业学院等,协同多方力量围绕产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调动更多社会资源与力量,共同探索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以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

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必须融合发展,才能逐渐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更好地面向市场,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数字经济时代,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企业对数字化的理解更深。这就需要转变人们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需要设法激发二者融合的动力和活力。要设法丰富融合渠道,促进学校专业或专业群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拓展合作空间和合作形式,开阔视野,即产教真正融合不能仅停留在思维共识层面,还应切实落地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知识转化,并付诸于行动,所以企业、职业院校需要探索构建技术、人才、技能协同一体的产教融合落地机制,即构建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机制,为产教深度融合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强调数字化资源在产教融合中的合理利用,以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这里可以采用相关范式的形式,规定产教融合中相关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形式和使用路径,提高产教融合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视野。

(三)架构企业全过程参与机制,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育教学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源泉,可以提升高职院校建设内涵。而这种创新较多程度来源于产教融合过程的启发。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让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公认标准保持一致,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衔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教育创新,进行教育改革,要以产教融合为契机,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并由此推动教学管理相应的变革。要推动行业、企业专家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和课程开发,以多样化形式参与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和师资培养等,实现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要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新设专业的可行性论证和已有专业相关事宜改善论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行业专家不少于1/3。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评价,并担任专业课授课老师或创新创业指导老师[5]。

(四)探索产教融合与就业内在联系,构建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

2022 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此,教育部号召各高校开启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几乎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作为学生专业起步的第一站,高职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推动高职学生平稳就业。高职院校,需要考虑将学生就业作为指标体系,纳入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或行业洽谈合作时,需要明确就业问题的探讨,借助双方资源,共同提升产教融合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高职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实现与资深企业家零距离接触,使其更充分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也能在产教融合的助力下达成“更充分、更高效”的新时代就业目标。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数字化评价指标,要构建产教融合与就业关联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并通过产教融合促进就业。

四、数字经济下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创新机制构建

产教融合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趋向市场的战术。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从教学改革入手,基于数字化,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夯实产教融合的基础,同时也使产教融合的发展更加符合专业、专业群的发展和学校的长期规划。

建议高职院校建立教务管理、检测和评价系统,将产教融合机制纳入系统中。通过系统可以时刻检测产教融合下教学情况、人才培养情况、专业实践情况、教师综合素养变化情况等,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并汇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一)优化培养方案,明确教学管理重点

各专业要严格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等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既要体现有扎实的理论学习,又要有丰富实践实训的要求。既要在知识体系上形成系统,也要与社会行业要求、岗位要求相适应,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既要让学生清楚知识的内容和体系架构,也要让学生明白实践怎样进行,如何操作。教学管理既要着眼于增强专业教学的岗位导引性、任务明确性、要求具体性,又要倡导基于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的实训教学。通过线上或线下,邀请产教融合合作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企专家进行多轮探讨,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和行业需求,并具有前瞻性。

(二)合理规划,推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推动五年一周期的课程建设规划,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强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目标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互匹配。校企合作加大力度编写应用型教材,开发应用型课程,选拔典型的应用型特色系列课程和教材作为示范。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论证,逐步多轮循环,最终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依托,以实战项目为主体的应用型课程体系[6]。同时,要进一步邀请产教融合企业参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让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外延拓展,建设成市场需要的资源,被业内认可、采纳,提高市场对专业、专业群的认可度和对学校的认同度。

(三)规范教学计划,完善具体业务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要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有规范性要求,有标准的格式。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安排要确切,不能随意更改、随意调换。具体制定过程中,产教融合企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参与,定稿的教学计划应获得企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一致同意。此外,为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务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具体业务的指导机制,这个指导机制应较为完善,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并有指导性原则,来应对不在指导机制范围内的情况。教务管理人员在执行时,要严格按照指导机制进行实施,确保执行过程中不会有争议,或把教学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四)强化双师管理,实行动态评价优化机制

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表达清楚、专业技术强,并对行业前沿知识通晓和掌握的专家、技术骨干担当专业或专业群兼职教师、产业教授等,充实专业或专业群的师资队伍结构,校企教师专兼结合,优势互补,提高专业或专业群师资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7];另一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教学管理应该加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构建,即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从而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督促教师到企业锻炼等形式持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制定可执行和可操作性的双师型教师岗位规范任职要求和评价标准,要坚持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动态评价机制。教务管理人员要定期(如每年或每三年)对双师型教师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双师型教师是否依然有双师型水准,如果发现问题,要督促双师型教师及时下企业实践,保持与社会需要技能和技术的一致性。学校也应出台激励措施,应将双师型作为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提升实践教学水准

教学管理应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必须有足够学时,不能简单设计实践教学安排,更不能“放羊式”安排放任不管,浪费资源和学生时间,要确保学生真正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实操或模拟操作,要让学生感受到相关职场氛围和行业岗位需求[8]。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材料、实验室、工厂企业和实践基地,从而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教育管理应定期查验实验设备、实验资源的使用有效性,确保不存在资源浪费和闲置的情况。另一方面,要确保项目化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要核查项目化教学是否以实际项目带动学生主动去学和做,要检查所有的实践环节项目是否是从实际项目中来,要求在实践环节学生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又能在亲身体验中了解项目流程,从而增强学生进入这个领域就业和创业的适应能力。

(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规范课程思政教学考核

将产教融合作为“专业思政体现”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基于产教融合,构建课程思政、学术思政以及实践思政等多渠道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以思政教育和专业建设协同育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既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最佳路径,也是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想途径。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将能更加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实现专业实践和思想提高的同频共振。要在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中深挖科学探索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元素,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学生对数字经济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合作思维以及奋斗思维,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高度统一的具有数字化体验的人才。为此,教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考核,让产教融合课程既注重校企合作、实践互动,又注重对思政知识的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新一代思想、知识和实践素养较高,并具有数字化思维的社会需要人才。

(七)实施“双导师”选择机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辅助体系

设计“双导师”选择机制,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协同合作的模式,确保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指导;“双导师”要带领学生承接实际项目,深入调研,借助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对实践知识的理解[9]。“双导师”机制实施中,可以通过开设“小课”,探索创新学分、学分银行、替换学分等方式,实行导师弹性指导。“双导师”除指导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扩充领域,指导就业和创业、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和创新创业竞赛等。教务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双导师”考核机制,对于通过考核,表现优异的导师给予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校内外导师要撤换,并在实施中动态完善“双导师”的选择机制。实现“双导师”的动态选择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产教教学管理数字化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