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与策略

2023-04-20 03:16张周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张周涛

(东莞开放大学,广东 东莞 523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相较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广大农村地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落后于城市发展的脚步。作为推进乡村发展重要保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将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最早在201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1],在2021 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中央部门明确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目前,乡村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相关部门已采取相关措施,但是距离乡村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直面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前进。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整体的发展,缺少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均衡不充分的,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贯彻落实人才振兴具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不同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着农民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更体现着职业的身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环境、新任务,需要农民在多个方面实现综合发展。目前,新型职业农民范围广泛,不仅指传统农民,而且包含高校毕业生、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这些新型群体的加入为加快农村发展注入活力,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重要保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必经阶段。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在乡村振兴总要求中农民是重要的核心,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这是因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过了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具有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的潜质,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促成农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应用水平,在经过培育后,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可以尽快的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创新乡村产业的教育方式,实现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是绿色发展的振兴,这就要求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集约化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作为农村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主力军。相比较传统农民注重经济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过培育后,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成本的降低和资源的重复利用,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损耗,发展绿色生态农业[3]。

(三)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的基础是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引领,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引导作用,在他们积极的示范下,促使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改变落后封建等不良思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其大都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素养,且属于此领域的佼佼者,这让他们具有较强的榜样示范作用,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引导力。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乡村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来实现往往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因此,要加大宣传指引力度,帮助农村居民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中。在传统观念中,农户大多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这导致了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户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意识不强,小农思想严重,对村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不高。但是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又有许多不同,其接受了先进的教育和观念,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较高,更愿意参与政策的制定中来,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可以对政策做出更快的反馈和理解,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政策与法治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更好的促进农村的自我管理。

(五)实现农村综合发展

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型职业农民身份更像是一名企业家,他们可以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此外,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农村地区的“造血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作用下,可以帮助农民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的收入。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认同度不高

虽然新型职业农民为广大农村地区绘制了新的发展蓝图,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人们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认同度不高的情况,出现岗位等人的现象,影响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之中,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更多的被赋予身份的象征而非职业的代表。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到的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人们对农民身份的看法仍然存在偏见,导致农民很难快速的融入城市社会之中,加之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的差异性,导致在城市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在此种概念和现实社会的作用下,很多农村青年在走出农村地区后会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很少返回农村进行乡村建设,这导致了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据中科院发布的《2022 年中国新业态与新就业青年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青年学历越高其返乡就业的意愿就越低[4],从侧面说明了农村及农民在大众心中的尴尬的地位。另一方面,职业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据《2022 年中国新业态与新就业青年调查报告》显示,月收入在1 万元及以上比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新业态青年群体人数的24.8%,月收入在2000 元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新业态青年群体人数的17.3%[4],这体现出新型职业农民收入分布不均衡且内部差异较大的问题。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回报率受到市场、天气的影响较大,种种因素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间接影响了农民职业的市场吸引度。

(二)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和知识的掌握难度高相对影响着农民参与相关培训的积极度。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知识和技术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培育结果。农民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方面千差万别,在获取农业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5]。除此之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小农思想,在一定安稳时期内会对安乐于目前的现状,对新型科技和技术不感兴趣,缺乏获取技能的进取心和积极性。这导致了其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过程中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相关技能认定和审批方面还存在问题,流程耗时过长影响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保体系和养老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概念,与之相关的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明确,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周期长,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来学习,导致农民对此持观望状态。另外,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安静的环境。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监管不力、资金缺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不足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长久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也变向的影响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训质量不高

培训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设计领域较广、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合作,比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事物目前在我国尚未公布统一的培育体系和考核方案,导致了各地依据自身条件设立了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管理的混乱使每个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政府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力度不强、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民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学习的紧迫性和动力,影响着培训的实效。第二,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综合来看,目前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大多采用传统的说课式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出农民的主体性,培育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足。此外,过分追求理论教学的培育方式,或者实践占培育总过程的比重较低的弊端,无法保障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真掌握技术,并将掌握的技术应用到实践生产中。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缺乏各方协调,仅依靠政府进行组织,因此,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与实际的需要必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合作,形成良好的循环,并建立完善的培育体系,才可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一)健全职业培训机制

1.培训内容多样化

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特点,将农业、技术、科技的充分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精细化。第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乡村的建设,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育农民数字思维,促进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同时要强化科技在培训中的比重,内化农民的科学涵养,提高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含量。第二,在培训过程中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融入人文素养,在文化培训中结合思政、生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农民的文化涵养。第三,要培养农民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加强农民参与共建新型职业农民体系的内在动力。

2.培训方式多元化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方式,注重“理论+实践”的培训方式,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农民尽快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实践中。还应该采用“分层培训法”,按照需求和能力分成不同的培训层级,因材施教,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除了线下教学之外,还应该成功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因培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建立相关知识和技术的线上教学平台,将农民急需的、实用的知识制作成教学片,帮助农民时时学习、时时参考。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还应该引入虚拟模拟等设备,让学员身临其境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提升农民对培训技能的获得感[6]。

3.考核机制体系化

要完善培训考核、奖励机制,提升培训的效果。需要设立体系化的考核机制,将考核机制融入培训的全过程。第一,考核的时时化,根据阶段性培训计划,对农民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水平进行考核,颁发阶段性结业证书,实行阶梯式晋升机制,带动农民的积极性。第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标,将指标纳入相应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中,提升主办方的责任感,提高培训效果。第三,实行时时跟踪式的服务机制,了解农民的培训效果,督促培训双方履职尽责,将培训结果落到实处。第四,建立一整套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晋升的机制,按照技术掌握程度、接受学习程度、应用能力的综合考察情况,给予不同程度农民不同的称号和证书,并作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参考资质,级别越高在农业生产中的话语权越重,以此来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动力。

(二)打造多方参与共建的机制

1.政府主导

政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造势,强化农民的职业认同感,深化农民职业在社会职业中的融入程度,提供其在社会面的感知力。一方面,政府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要求,引导农民学习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技术,鼓励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构建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鼓励农民创新经营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及时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多样化的种植模式,提升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政府还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加强资金方面的支持,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中落地生根,发挥积极作用。

2.典型引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要积极树立先进典型案例,以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要准确定位自身的历史地位,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要有终身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乡村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新的历史使命,要用好先进典型的辐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以身作则地引导农民“该怎么做、做什么”。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案例,如种植大户、创新能手等,让这些懂技术、懂政策的人作为榜样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新科技、新技术。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人在乡村中稳定剂的作用,在指导农民发挥科技优势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3.校企联动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第一,高校要增设与农村、农业相关的课程,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之中。高校应当发挥产学优势,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培训工作,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创办特色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范围,使农民可以得到有效的培训。第二,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定期组织农民代表来校进行培训,在这期间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的育人优势。第三,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依托企业打造实训基地,开展与农业有关的实践实训,在这期间农民可以开阔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另外,企业还可以在其中发现优秀人才,吸纳到企业之中,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学校、企业、乡村三者合力既可以提升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又能为涉农企业培养更加符合要求的人才[7]。

4.借鉴国外

新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乡村也是市场的主体,因此,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发展,合理的利用外资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措施之一。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下,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战略,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邀请国外先进的公司成员指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和体系建设,利用国外成熟的案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的提升。另外,在总结正向案例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总结国外失败的案例,发现其中的问题,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使我们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实现培育效果的最大化。总之,在借鉴国外案例的同时,要按照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提升,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局面。

(三)完善保障体系

1.法律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长久开展,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法律保证。第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乡村发展相互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依。第二,政府要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铺砖开路,对乡村新型经济形式及时提供政策保障。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有充分资源和市场可以利用,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乡村振兴需要产业作为支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从制度的角度来审视发展环境,只有在法律层面有坚实的后盾,才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吃下定心丸”。

2.资金保障

资金是维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要想加强资金保障体系的完备,需多方合力。第一,政府要健全和完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政策、补贴、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第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以此为该项工作保障充足的资金。同时,还应该强化审计力度,加强资金使用的审批和监管,对发现的问题预计纠正,保证资金的使用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第三,要建立一整套金融服务体系,及时对农民的贷款需求作出回应,做到快事快办,满足各层次农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能够及时获取资金。

3.社会服务保障

社会服务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最后一公里”。良好的社会服务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农业发展的韧性。社会服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并配套相关的平台建设和服务建设,在各系统完备的情况下,能为农村提供完备的社会化服务。第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档案,通过收集农民信息,确定“一户一策”的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态跟踪,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保障。第二,借助社会化服务,时时掌握农民接受培训的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等,确保各项职能落到实处。第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业务查询等各项服务,全方位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服务。

4.心理援助

在重视人文关怀的今天,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心理援助。不同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面对复杂的事务,因此,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心里干预,消除风险隐患。第一,政府要在各乡镇设立心理辅导站,聘请专业人士以定期巡诊的方式,对辖区内农民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农民打开心结调节情绪,消除矛盾纠纷。第二,在面对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故时及时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帮助农民尽快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情绪。第三,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和讲座,确保农民在职业技能和心理健康方面不出问题,他们树立新时期发展意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8]。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业大国,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关乎着我国的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践行人才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面还存在职业认同度不高、农民参与度不高、培训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制约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有序开展,不利于实现农村人才振兴。因此,在面对这些突出问题的情况下,要从培训体系、保障体系和共建体系方面实现联动和创新,将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融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中,激发大众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实现农民、农业、农村三者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