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芳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 300131)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这一方案为教育评价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中对增值性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和普校,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学生增值性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同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强化了中职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翻然改进,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还存在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重统一轻差异、缺乏增值性评价标准和方法等问题。要解决当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就亟须探索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中开展增值性评价。此外,本研究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中职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值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中应运而生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于1964年带领其研究团队对美国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并对调研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直到1966年,科尔曼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份报告的研究成果重塑了美国教育政策,间接萌发了“增值性评价”这一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值性评价开始在欧美国家崛起。1984年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两位统计学家提出了依据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增值评价法。我国早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地区初现有关增值性评价的探索,直至90年代初期增值性评价才逐渐受到大陆教育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增值性评价逐渐在中小学付诸实践。21世纪以来,国内相关教育学者对增值性评价的探究与实践更是不胜枚举。随着增值性评价理论的不断完善,增值性评价在教育评价领域中蔚然成风。
增值性评价的内涵是关心且重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全面发展的“增值”,包含学生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是对学生学习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共同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此外,增值性评价也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它不以学生的结果性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兼顾学生知识基础、智商水平、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发展、获得成长。通过增值性评价结果,深入挖掘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和改进策略,促使教师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受教育后各方面的表现和提高,从而帮助教师精准化设计教学内容与流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持续改进、不断进步的内在动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促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
关于增值性评价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增值性评价的发展、内涵、构建和实践等方面,但与普通高中开展增值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相比较,中职数学课程实施增值性评价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增值性评价的理念,对我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数学课程开展学生增值性评价存在以下困境。
中职数学课程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我校的数学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在中职数学课程中开展评价改革很有意义,也十分有必要进行评价改革,但是大多数教师对实施增值性评价存在质疑。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0.29%的教师非常了解增值性评价的内涵,28.57%的教师比较了解,60.14%的教师不太了解,说明大多数数学教师对增值性评价的内涵以及相关理念缺乏全面认识。而且大部分数学教师有评价改革的意识,但是对实施增值评价缺乏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指导。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考核套用普校教育的做法,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考试形式多以闭卷和笔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一言一行、学习态度、情感品质、思维能力、协同协作能力等的考核评价。在新时代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推陈出新,推动了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发展,2017年以学校引进泛雅教学平台为契机,中职数学课程开始着重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信息采集,对我校数学教师选用评价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4.12%的教师主要以教师评价和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结果,86.76%的教师采用学习过程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评价方法均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进步幅度的衡量,缺少对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深入挖掘。而且大多数的评价内容及指标是统一的标准,可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需求、基础水平、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视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诉求。
自《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发布以来,数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有了很大改进,并构建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期中成绩(30%)、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课程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改变了部分学生被动学的现象,但是评价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忽略了后进生的努力状况,对学生本身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此外,对中职数学课程评价方法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定量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单一,往往忽略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而增值性评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考核学生的进步程度,注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强调相对变化,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发展性衡量,进而提升教学的适应性。所以,增值性评价恰恰能够弥补现行综合评价体系的缺陷,从不同的层面来衡量学生的增值程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
评价是为了改进,针对目前中职数学课程实施学生增值性评价的困境,如何在中职数学课程中开展增值性评价,是当前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在新时代教育要求的背景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掌握及应用数学知识、能力为主线,以数据为支撑,本文从评价理念、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和数据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面对日益突出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困境,要通过强化增值理念,在和谐共生融合发展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立体化成长。增值性评价是针对学生自身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增值的评价,其评价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实现立德树人。因此,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自身各方面的增值,不能以成绩的高低、其他学生的进步作为评价学生的参照。
师资质量是开展评价改革,实施增值性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教师走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校聘请专家入校指导和培训,为教师补充新“能量”。通过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评价理念,强化增值性评价理念,明确增值性评价的目的,引导教师深入开展对增值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增值性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其要旨是教师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发展变化和发展结果,以推进学生的改进和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开展学生增值性评价,不仅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增值,更要全面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增值。本文在中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制定增值性评价标准,以我校中职数学课程为例,尝试构建中职数学课程学生增值性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得到最大优化,进一步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其中,增值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每个方面又细化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增值情况进行评价。
1.知识的增值性评价指标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任务,将知识的增值性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阶段知识的测试成绩,形成定期的量化考核。二是利用泛雅学习通平台记录学生每一节课、每次活动的点滴学习情况,采集教学全过程的信息,极其重视学生自身的表现与变化幅度,形成学生日常学习成绩的增值性评价。三是定期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及课外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般以月为周期。
第三部分的评价涵盖了学生在一定阶段内课内课外对知识的掌握、应用等方面的表现。结合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本校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确定学生小组活动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服从组内任务分配、自己承担部分的完成情况、小组成员研讨积极度、小组成果展示完整度;确定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活动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能够理解掌握知识、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课堂练习完成情况、能独立的完成练习、解决问题过程清晰逻辑性强和能发表意见提出个人的思想方法;确定课外学习情况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完整观看微课、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正确率高、积极查阅收集资料和积极参加课后实践活动。由此制定评价量表《小组活动评价表》、《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活动评价表》和《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评价表》,其评价标准分为优(10分)、良(7—9分)、中(4—6分)、差(0—3分)四个标准,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为教师和学生,一般于月初进行一次评价记录初始分值,月末再进行一次评价记录最终分值,通过对比初始分值和最终分值,分析总结出学生在一个阶段内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等方面的增值。
2.能力的增值性评价指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深入挖掘学生所需的相关能力,制定《学生能力的增值性评价量表》,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数据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并将每个指标分为优(90—100分)、良(71—89分)、中(50—70分)、差(50分以下)四个等级,可以以月或学期为周期,分别记录初始分值和最终分值,然后利用最终分值减去初始分值以计算增值。根据评价主体分门别类,形成自评、他评和师评三种评价模式: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单次课或某一阶段内的表现进行评价;他评则是同学间或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访谈、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参与比赛及获奖情况、教学观察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同时合理地量化质性评价结果,通过数据的比对与分析,获得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个体能力的发展情况。
3.素质的增值性评价指标
基于对教育相关政策的解读,根据数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将素质的增值性评价分为三个维度: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兼顾对本校数学教师及思政教师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确定心理素质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情绪及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认知能力;确定思想品德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热爱祖国、身心健康、诚实守信、仁爱友善、遵守纪律、有责任感和艺术素养;确定职业素养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表,评价标准分为优(10分)、良(7—9分)、中(4—6分)、差(0—3分)四个等级,并对每个指标赋值,再将不同维度指标的结果综合成上一级指标维度的评价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的评价分数,一般以学期为周期,记录学生素质的发展,对比分析现在和过去的数据,总结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素质方面的增值。
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记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将学生业余时间参加劳动、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技能大赛、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等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述、问卷调查的方式,存入学生成长档案袋,间接完成对学生素质的增值性评价。
增值性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建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增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依据“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增值性评价较为简单的方法就是采取前测与后测结合的方法——分别于课程学习某个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借助统计分析技术,追踪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情况,采用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学生个人档案,以发现其增值情况。学生增值性评价形成的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可以使优等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使后进生发现自己创造学习价值的能力,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例如,我校通过对比学生数学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通过对照《学生期中日常行为评价表》和《期末日常行为评价表》,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进行分析;依托学习通平台,注重过程评价的数据化,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数据支撑,通过数据对比与分析,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增值性评价,彻底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促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交流频次,提高学习效率;统筹个体差异性,对学习进程不同的学生采用表扬、鼓励、鞭策、合作、竞相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依托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可以快速、客观地统计学生各方面表现的数据,如学生的数学成绩、参与学习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而且通过对增值性评价数据的分析,教师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上的进步,进而精准优化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自我发展与改进的积极性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焕发了学生精神面貌,促进教学相长。
增值性评价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更加关注学生受教育后的提升与进步,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因此,如何构建并完善增值性评价体系,如何借助增值性评价实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仍然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