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刘雄平
摘要: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仍存在阅读应试目的强、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阅读交流缺乏、阅读评价不到位等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技术等日渐发达的智能时代,智能技术能从多方面赋能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赋予阅读新理念,实现阅读无界限;创建多元阅读场景,焕发阅读新体验;筛选过滤阅读资源,确保读物量质齐升;互联多元阅读伙伴,达成阅读交流与合作;创新阅读测评,检验课外阅读成果。“智能”阅读朝着更加开放、融合、跨界的方向发展,并将成为语文课外阅读的新范式。
关键词:智能技术 中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智能阅读
引用格式:张颖,刘雄平.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2):91-9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1]阅读的质与量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基本素养;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也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只依靠校内、课内的语文学科,更需要大量的校外、课外阅读,为此,每一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改版都是越来越强化课外阅读,最新的2022年版是这样要求课外阅读的:“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指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做到“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但据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读物多局限为课标推荐书目。课标推荐书目缺少分级分类,存在与考试挂钩、读物选择“应试化”等现象[3]。这些问题的造成既有学生、教师、家长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方法、技术不够先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智能技术无疑为语文课外阅读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能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推理并有效处理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相关技术,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视频分析与识别等技术都属于智能技术范畴[4]。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运用智能技术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大势所趋,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5]。由此,“智能”阅读应运而生,它面向读者语文个性化阅读需求,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系统为支撑,通过对读者阅读需求数据及阅读资源数据收集、整理、匹配、推荐等方法,具有一定自主感知、分析、决策的能力,能动态构建阅读情境,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一种阅读方式。
一、突破语文阅读界限,赋予阅读新理念
杜威曾言:“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未来。”[6]2021年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达72.3%[7],更印证了数字化时代阅读方式的巨大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技术打破了以往阅读的各种局限,如语文学科的局限、纸媒文字的局限、阅读时空的局限、平面视觉的局限等等,从而使阅读实现真正的自由阅读。其一,思维不受束缚,自由阅读是一个学生自主阅读的王国,能够发掘学生的阅读思维潜能;其二,方式便捷人性,碎片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整合更有利于實现阅读个性化。阅读不只是眼睛在字里行间行走,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打破学科界限,树立阅读自由观
传统语文阅读的“应试化”和“模式化”一度成为学生阅读的阻碍,而“智能”阅读使阅读更加自由、个性。首先是要自己阅读,在大阅读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阅读的资料和大数据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转变传统的阅读思维,把聚焦“为什么”转为“是什么”,不拘于纸张,更不拘于科目,而是多元化、个性化地自由阅读。如北京清华附小在苏轼诞辰980周年之际,让学生以大数据的形式做成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8]。在这份研究报告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前演讲,了解苏轼生平;吟诵苏轼的诗词,进行游戏飞花令,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观看纪录片《苏东坡》等。学生们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处理了3458首诗歌,得到50个高频词,如“归来”“子由”等,研究这些高频词代表的具体意义。这种阅读不是刻意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拘于语文科目,而是应运大数据等跨界思维,找出事物的相关性,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大数据带来的冗杂性,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出个体所需的资源,使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时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世界,让学生感受别样的语文学习。
2.畅享“碎片”时间,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智能”阅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基于时间碎片化和分工精细化两个前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上海吴蓉瑾校长提出“云课堂”概念,她意识到学生把握时间的漏洞,发现了智能技术带来的海量馆藏,给学生们提供不用出门就可以利用移动电子设备获得的掌上图书馆,通过简单地检索,就可以搜索出学生们想读的书目,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9]。统编语文教材的“快乐读书吧”版块正应了云上书吧的功能,一些名著阅读可以通过电子书、喜马拉雅听书、电视剧、短视频等碎片化形式进入学生的阅读生活,阅读不再是捧着厚厚的纸本呆在书房、图书馆、教室或某个角落静静地消磨时间,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移动读书、看书、听书成为可能。碎片化阅读已无形中渗入学生的生活,通过上网阅读浏览的轨迹,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建立学生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档案。
二、创建多元阅读场景,焕发阅读新体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一直深入人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生活中受教育,而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尤其语文的人文性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充满“智能”的时代,生活被智能侵袭,为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美国罗伯特·达恩顿先生说:“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10]智能技术带来的多元场景和活动,为阅读提供了多样载体,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拉近时空距离——VR虚拟
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使数字阅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工智能使得VR、AR等技术得到发展,读一本书不必再跑到书店或者图书馆,在上学路上或者地铁上都可以“见”到阅读。2017年12月8日,北京市润丰学校让学生带上VR设备去看《圆明园的毁灭》,学生们顷刻就可穿越到晚清,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毁灭后的现状和惨痛的历史记忆,足以缩短时间和空间带来的距离感,从而见证圆明园曾经不可估量的辉煌,教师达到“圆明园毁灭了,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教育效果,激起同学们对帝国主义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11]。更有以“VR+新闻”的阅读方式,使用VR设备阅读新闻资讯时,可以体会到置身于新闻现场的感受,并能够从第一视角360°观看新闻直播。打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让平面的阅读内容瞬间变得立体和生动,融入我们的感官体验,使阅读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重现经典场景——“视觉”阅读
2017年,小戏骨版《红楼梦》霸屏网络平台,00后小演员重现经典名著,各种短视频迅速传播,获得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各种舞台剧、话剧的形式演绎经典也在各学校进行,在视觉上带来惊艳的同时,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沉浸于故事情境中,感受经典,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经典,在演绎经典时重现经典场景,把握人物特征。吴蓉瑾校长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十六年来培养了近千名小讲解员童音讲党史,用学生吸引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精神,树牢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传承经典,增强学生以“演”解读经典的能力。
三、筛选过滤阅读资源,确保阅读高质量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和不计其数的电子图书,学生如何进行个性选择和避免不良读物的负面影响,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品质,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技术记录学生的阅读轨迹,并对众多经典读物和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行拆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阅读内容,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和深度阅读。
1.筛选优质文本
大数据被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的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2],而数据挖掘则是通过分析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2018年,有人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全唐诗》,快速扫描文字,利用代码和程序,例如Excel、Python、Gephi等工具挖掘文本后的秘密,发现唐朝诗人最爱写的季节、颜色、景色等等,从而发现一个朝代的书写习惯和风格[13]。数据挖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过滤”助手,在阅读之前,快速扫描这本书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不论词语是感叹词或是代表暴力、色情的词语等,在分析结果后,直接过滤掉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书,分学段和年龄段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资源,进而守护学生的阅读世界。
2.再现阅读轨迹
2019年中南民族大学打造了“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将一位唐朝诗人一生的足迹与作品展现在一张大的地图上,清晰可见一位诗人的成长史[14]。大数据给我们机会了解不同时空的人成长的轨迹,打破传统的语文阅读“套路”,形成完成的体系。利用这种平台,可以搜索一个名家所有的作品和他的人生写作年表,从而判断其众多作品的相關性,立体化作家形象,打破传统的选文、定篇式的限制,重现文学森林。不仅仅是系统的文字梳理,还可以弹出相应的图片,重现作者写作时看到的景象,彼时彼刻所想所观皆重现眼前,感悟作品的魅力,更能高度提炼文字的价值。智能技术更能形成学生的阅读“地图”,将学生从小到大读过的名家、诗人和关注的作品年代等进行记录,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辞典,随时回忆成长点滴,了解自己的阅读喜好和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后的专业和从业方向,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而大数据为学生的阅读世界增添了个性色彩。
四、互联阅读伙伴,达成阅读交流与合作
除了课内阅读教学有老师指导、同学交流、合作探究外,传统的纸媒阅读多为一个人的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和效果如何只有读者自知。现如今5G、全媒体形态的生活方式互联我们的生活,势必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多元化的阅读形态在引领学生深层阅读、生成知识图谱的同时,更能体现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同时智能技术提供了师生、生生之间互联的途径,使课外阅读不再孤立无援、孤单寂寞,众筹阅读、社交阅读将成为时尚。
1.项目式团队合作阅读
现代语文教学经常说到主题阅读、单元阅读,基本都是在确定一个主题或关键词后,找出相关的文章进行文学分析。项目式众筹阅读就是学生在想到一个想法或者关键词,在表决后找出相同的人共同研究。比如,抓住关键词“鲁迅”,不拘于介绍鲁迅的短小故事,而是形成“走近鲁迅”的项目,开启关于鲁迅生平、事迹、贡献等等,形成对鲁迅的全面认识,师生共同讨论阅读范围、阅读主题、阅读渠道,并共同完成“项目报告”,完成思维转变的同时,教师也可将文本解读法、析因阅读法等阅读方法渗透其中,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互联“知己”进行社交阅读
现今世界网络连接一切,由于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需求,师生建立学习群组以及同学间建立QQ和微信小组,实现学习资源的交流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但在活动中“生成性”的知识更容易牢记。智能时代学生的数字化阅读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拥有了自己的阅读圈子,并逐渐扩大,可以在百度贴吧、知乎等平台,提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快速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形成自己的“学习圈”,在交流中进行转载、分享、评论、回复等,这些互动行为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
五、创新阅读测评方式,提升课外阅读效果
尽管历年的语文新课标都对课外阅读的数量、篇目都有明确要求,但学生是否自觉完成或完成到什么程度,可能学生自己都不清楚,遑论老师、家长,而且阅读效果如何更是难以检测。而大数据背景下的阅读评价是一种新的教学探索,教师借助智能技术可为学生阅读情况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1.互动分析系统,关注阅读学习过程
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创新课外阅读评价,通过学生信息系统、在线教育平台、教务管理系统等采集学生的阅读数据,了解学生过去阅读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在教师通过师生互动检测阅读效果时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课外阅读的效果可以利用课堂内的主题阅读课检测师生行为的互动性来了解学生有没有真正阅读。例如,利用弗兰德斯分析系统(FIAS)将课堂上师生行为进行编码,编码见表1[15]。进行课外阅读情况测评,例如“走近鲁迅”一堂阅读检测课,针对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言语行为作出判定,依据编码系统记录下相应编码,形成一个连续的数据记录表。其次,从数据记录表提取序对,整理为10×10的矩阵。然后按照矩阵分析、曲线分析、比率分析等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互动特征,得出课堂氛围和教师语言、学生语言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对学生阅读行为进行评价的同时,数据化师生的互动,利于教师根据数据测评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整阅读指导策略。
2.采用游戏测评,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传统评价的标准就是分数论,很大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对阅读的恐惧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评价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评价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重在激励督促;评价的效果要实,要针对学生阅读的数量、内容、方式、习惯等进行科学评价。例如,教师利用Scratch软件中简易代码制作小游戏检测学生阅读《全唐诗》中诗句的上下句的对接,利用成语接龙、你画我猜等方式,选定主题后,检测学生的阅读质量;西安博物馆内安装的知识问答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对于了解历史后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程度。在游戏测评中不仅缩短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语文课外阅读带来新的活力,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借鉴”与“传承”,而是站在現在眺望未来,从而“创造”新的世界,融合新的阅读范式,让智能技术参与阅读。特级教师王金涛在《未来阅读》一书中,展示了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变革研究与未来阅读走向,为新一代教师打开了一片崭新的语文阅读天地与教学空间[16]。如何使得大数据为我,而不是迷失于大数据,是实现课外阅读赋能的关键。在大数据为教育、教学赋能的同时,阅读活动及阅读教学最终还应回归“人”本位,以期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64.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5.
[3] 吴婷.青少年实际阅读情况调查: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N].中国青年报,2021-03-15(005).
[4] 方卿,王欣月,王嘉昀.智能阅读:新时代阅读的新趋势[J].科技与出版,2021(05):12-18.
[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63.
[7] 魏玉山.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R].中国出版网,(2021-04-25)[2020-05-10].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75981.shtml.
[8] 夏振彬.“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07):16-17.
[9] 吴蓉瑾.打造一所“云上学校”培养有温度的“云端少年”[J].中小学管理,2019(01):25-27.
[10]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05-210.
[11] 杨玉辉,董榕,张宇燕,等.基于虚拟现实的远程教学空间的创建与应用:以哈佛大学与浙江大学的跨国VR远程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87-93.
[12] 维克尔·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8-60.
[13] 宋雪雁,霍晓楠,刘寅鹏,等.数字人文视角下《全唐诗》贬谪诗人的时空轨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07):26-34.
[14] 管然荣,杨毅.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认知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22(02):14-17.
[15] 杨承印,闫君.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行为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0,7(01):45-49.
[16] 王金涛.未来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4.
[作者:张颖(1998-),女,山东烟台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硕士生;刘雄平(1970-),男,湖南郴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