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仙女镇中心小学(225299) 高嵘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225299) 尤佳
《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小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道德认识比较浅,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判断及道德选择体系。作为教师应该教会他们选择,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呢?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某种问题的特定氛围中,因无法凭借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技能解决问题,又急于解决问题而产生一种较强的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学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应该是塑造学生人格的摇篮。新时代的小学生在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等方面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同时,由于生活经验积累少,学生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干扰,这也会影响他们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坚守善与正义,摒弃并抵制恶与非正义,成为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开展“红色场馆打卡”活动,要求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了解红色历史和文化,体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朴素感情。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参加这一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个人不感兴趣、家长不支持、路途遥远等。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传承红色基因,不能成为数典忘祖的人。为了让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效,目标高效落实,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红岩》中江姐受刑的画面,讨论:
1.江姐能避免这一酷刑吗?
2.江姐追求的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明白共产党人江姐的坚定理想意志和浩然革命正气,以及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境界,为了新中国成立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背叛党、背叛战友的伟大人格。这样,学生心中理解、感悟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爱党的种子在心里悄然发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接着,出示影片《我和我的父辈》中“乘风”片段,让学生观看,感受当时的情境。影片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骑兵团在执行任务时发现了一村老弱妇孺,其中有一位即将临产的军嫂,大家决定要护送他们到达安全地带。在护送的过程中,团长的儿子乘风和三位战友外出执行任务,他们约好只要发电报就说明老百姓到达安全地带了。这时,日本鬼子越来越接近老百姓藏身之地。危急之际,怎么办?为了一村老百姓,团长发出信号,得到信号的乘风他们立即发电报向团长报告情况。敌人根据电报追寻到乘风他们的踪迹。就这样,团长用自己的儿子和两位战友引诱敌人,最终以三人的牺牲换来了百姓的安全。观影后,我们举行小小辩论会:团长这样做应该吗?并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今天的我们该怎样记住像江姐、团长、乘风等这些为了老百姓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共产党人?
3.学校开展的“红色场馆打卡”活动,你准备怎样完成?
激烈的辩论、深入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明白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惜牺牲一切也要保护好人民。这样的党怎能不爱?这样的祖国怎能不强大?
有理想信念的教育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小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成长的引路人。为此,教师要精心引导。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教会他们选择做“好孩子”,更要选择做“红孩子”,不做数典忘祖的人,做爱党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生年龄小,其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仍以道德认知和事件对自身的影响为标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尽量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故事讲述、体验辨析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
班级卫生习惯养成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屡禁不止。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创设了“流动红旗生气了”的情境。教师从卫生流动红旗未进班说起,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最近卫生流动红旗生气了,不愿来我们班了。我们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让它生气了?
2.班级的卫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3.该怎么再次邀请卫生流动红旗进我们班?
文明有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这一美德渐渐被不少人淡忘。如对主动向教师问好的问题,教师强调多次。但学生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极少学生听教师教导,看见师长主动问好;小部分学生暂时记住了教师的要求,应付式地问一声好,当看到大家都不叫时,他们选择从众;大多数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见到教师跟没见到一样,低头或无视地走过去。教师利用学校开展的“文明小天使”表彰活动,创设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问题情境:
1.无礼的小学生为什么处处受挫?
2.保安叔叔、值日老师、科任教师和同学为什么对有礼的学生笑脸相迎?如果你是有礼的学生,你此时的心情如何?
3.如何能获得“文明小天使”奖章,成为有“礼”走遍天下的人?
上面几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还原真实场景,通过环环相扣的追问,深挖班级卫生及个人文明礼仪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开展辨析讨论,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实现了教育语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效链接,通过建构知识,培养情感,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样教学,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现在的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学校德育是让学生在形成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然而,社会是复杂的,是大课堂,各种现象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学会辨别、选择,指导学生明辨是非、磨炼意志、纠正行为。
为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增强社会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现场进行体验、寻访、实践。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融合认知、思考、体验和情感。这样,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明白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闯红灯一直是令交警头疼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不能闯红灯,可是社会现状并非如此。有的家长闯红灯,还硬拉着孩子一起。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放学了,敏敏和妈妈来到了街道十字路口。只见,红绿灯正在忙碌地工作着。红灯亮了,有部分行人停下了脚步。咦,为什么还有人在闯红灯呢?此时,妈妈为了赶时间,也想拉敏敏跟随着闯红灯的人一起过马路。
1.说一说:红灯亮了,我们该怎么做?人们的行为对吗?
2.议一议:妈妈为什么想闯红灯,她心里可能怎么想?
3.演一演:如果你是敏敏,你该怎么做,怎么说?这样做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第一、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顾类似的生活情境,对情境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模拟其中的角色,切身体验如何化解身边的矛盾冲突,反思自己的生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很多选择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前途命运,稍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毒品,看起来离学生很远,其实离学生很近。毒品的危害令人不寒而栗,它会摧毁一个人的身体和意志,打破原本幸福安宁的家庭,扰乱社会风气,甚至威胁国家的未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远离毒品。但是因为年龄小,知识不足,自制力欠缺,小学生容易被他人怂恿。面对毒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先用多媒体播放多幅吸毒者自残、骨瘦如柴的画面,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吸毒可怕的冲击;然后讲述一位缉毒队长被毒贩报复下毒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一旦碰毒,即便意志力再坚定也很难打败毒品。
1.小小辩论会:吸毒时尚,吸毒是胆大,有钱的象征。
2.体验特效:吸食毒品后的样子。让学生看看如果自己吸食毒品会变成什么样子。
3.你愿意做一个远离毒品的学生吗?怎么做?
情境设置、特效体验及提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让学生感悟到毒品犹如毒蛇,意识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教师应该让学生牢牢树立“远离毒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毒品危害之大,明白要果断拒绝毒品。
问题层层深入,指导并唤醒学生,促进学生通过模拟体验、辩论、分享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指导正确的行为。
什么是“两难”?就是存在的两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种,都有利有弊,让人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认知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在“两难”问题选择中,他并没有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判断。科尔伯格希望能将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影响更多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排队上厕所时有人插队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此时你是不是着急上厕所?如果耽搁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2.面对自己也不能耽搁的时候,你该怎么做?
3.如果自己并不是那么急,你可以怎么做?
三个问题,关注学生当下生活,强调学生主体,拓展学生思维,不用美德来绑架学生,重在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独立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
在进行选择时,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勤思考、多分析,这样学生能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开放性的道德选择。这个选择,不能用简单的是非来评判,而要让学生结合自己、他人的情况,进行利弊权衡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再现了选择时道德存在状态,凸显了道德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需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道德选择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认知判断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分析能力,能够缓解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和“两难”境遇时的尴尬,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这样,当学生以后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问题时,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自觉地选择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道德行为,做有生活智慧的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