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311215) 许小燕
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2023 年第19 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我校毗邻亚运主会场,这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德育活动契机。学校积极与所在社区、社会机构联合,借助亚运会主会场和学校周围独特而丰富的亚运文化资源,围绕“亚运”这一主题,开展“热爱亚运”“助力亚运”两大主题活动;通过知家乡、知亚运、爱运动、爱家乡、乐参与、乐实践等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内化品行,外化行为,让素养落地。
通过了解亚运、认识亚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亚运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用行动为亚运增光添彩。
落实组长与组员的责任,用活动培养学生坚持拼搏的亚运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与亚运有关的社会实践的强烈意愿,使学生初步形成自立自强、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汇报信息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废物大变身、自制乒乓玩具等技能,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支架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对项目式学习环境的支持模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在主题项目实践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1.问题导向:紧扣主题选好题
选题阶段重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研究。亚运临近,主会场区域的学生的探究之情、运动之情不断地被激发。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亚运,走进亚运。我们的选题就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入手。
2.方案制订:小组讨论备好案
方案制订是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活动有计划、有组织,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制订方案能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在制订方案时,指导教师还要注重组员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擅长的领域,有表现的舞台。
3.活动展开:注重实践解好疑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德育活动重在让学生去亲历、去探索、去感悟。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开阔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认识水平,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遇到计划之外的困难、挫折、问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出击,与他人沟通、协调,主动去解决问题,化解困难,获取各种社会资源,以完成自己策划的德育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成果分享:合作展示留好痕
分享汇报是展示学习成果的途径,也是学生梳理所见、所想、所感的过程。学生用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和伙伴们研究本项目时的点滴收获。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收集活动资料,包括日记等图文资料,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活动后,小组再次合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项目成果。
5.项目评价:丰富形式结好果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建立立体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标准,既面向小组整体,又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丰富评价语言,评价语言要精准、科学,具有一定的感染性、鼓动性;多样评价形式,既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调整方案、优化过程,又注重研究结果的评价;不同评价主体,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开展小组内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能够促成项目活动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项目化学习是当今热门的学习方式。学校结合德育课程的特点,探索相对可行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展开亚运主题的德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围绕两个主题“热爱亚运”和“助力亚运”,学校确立了探究、制作、服务、体验四大内容,十二个活动项目内容。本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以调查表为依据,组建起12 个功能齐全的项目活动小队,做到统筹安排,有机协调,互为补充。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路径,不断尝试问题解决的方式,最终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亚运育人是德育课程实施的一个载体,重在通过德育实践活动,落实“五育并举”,关注“协同育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此活动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制作、服务、体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探究:让“疑”激趣
探究意味着主动去挑战、去研究、去质疑,去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社会问题。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自我思考,带着问题主动地作出判断和行动,然后较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真实的不可逆的成长。
介绍亚运。学生通过上网、实地调查、采访、询问等方式搜集关于杭州亚运、历届亚运的知识。特别了解关于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的知识,如会徽、吉祥物、开幕式宣传曲等。学生通过手抄报、亚运系列公众号、亚运系列展板等多种形式介绍亚运、宣传亚运。
展示杭州。“杭州历史我能知晓”:学生走访良渚博物馆,知道了乒乓球馆的设计是放大版的良渚玉琮;杭州还有很多博物馆,如伞、剑、剪的博物馆等,搜集相关的民间故事,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探寻跨湖桥文化,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旅游路线我会推荐”:向世人推送一个“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杭州;介绍杭州景点,如西湖十景、湘湖跨湖桥、水利博物馆等。“家乡特产我能介绍”:推荐杭州各地名茶、丝绸等,深入研究中国茶文化。
2.制作:让“展”多样
手工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做手工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课余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作龙舟。制作小队成员发现龙舟是“体育+文化”的融合,龙舟历史悠久,并且在全世界传播广泛;龙舟比赛体现的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经过多次试验,学生克服困难,做成了两艘龙舟,展示在学校的展厅。
玩转“国球”。这个项目组的组长特别喜欢乒乓球,聊起“国球”滔滔不绝,他教其他组员颠球、对墙打球。他们组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制作一系列好玩的乒乓球玩具,布置了一个乒乓球玩具展台和一个“国球”明星事迹展。
科技制作。这个项目组的学生联系社区,请相关人员来校组织“科技点亮亚运梦”主题活动。科学老师运用科学+艺术创作的方式,带领学生制作了亚运系列的科技作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3.服务:让“行”有据
参与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宣传等服务实践。在服务过程中,学生对话沟通、共同思考。学生之间的互动经历了设计方案、发表意见、讨论修正、争论辨析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服务他人经历了人际沟通、语言组织、知识构建等过程。学生与外界的互动程度越高,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就越大。
文明使者。“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本次杭州亚运会的理念。学生以“公筷公勺、光盘行动”文明好习惯专项活动为主旨,通过走村入户唱快板、发倡议书、发布公益短视频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出行、文明出行、光盘行动,为亚运会的顺利举行营造文明有礼的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实施垃圾分类让城市更文明”项目活动中,学生设计了游戏——垃圾飞飞乐,向街道、社区做宣传推广;联系皓和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垃圾回收过程,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的作用。这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行为。
4.体验:让“趣”无穷
品德教育要加强体验性学习,要通过有趣的活动,实现情境问题引学、项目任务驱学、小组合作共学、团队研创深学,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实践创造,实现德育实践的价值。
宋韵点茶。为了弘扬传统,助推文明,献礼亚运,我们班联合“载家书房”和XH 村开展了宋韵点茶和品茶绘扇活动。通过学习沏茶、点茶、品茶等,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爱上传统文化,争做礼仪的传播者、推送者、先行者。
墙绘添彩。项目组学生联系社区,表达了在劳动基地的外墙画上亚运系列画作的想法,得到了社区的支持。他们请教美术老师,并查找资料、制订方案,做足功课:对外墙绘制应用什么颜料、画些什么、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如何分工等做了充足准备。用短短两周时间,他们就绘制了精美的亚运主题墙。
亚运系列活动为学生合作、沟通提供了很多机会。他们想方设法去社区、企业申请参与实践,亲自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主动融入社会。在活动中,他们学会合作,共享成功的喜悦。活动开展以来,部分学生摒弃了自己原先“单打独斗”的研究方式,逐渐习惯了与他人合作,有事一起商量解决,喜欢与人交流。
探究、制作、服务、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丰富、声像结合的展示,带有趣味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在挖掘杭州的历史、文化和特产等活动中,认识家乡、爱上家乡,为家乡能举办亚运会倍感自豪。
责任担当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表现。学生在活动中开展光盘行动,宣传礼仪之风;他们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创编垃圾分类海报;他们积极参与“五水共治”,调查家乡水质,撰写调查报告;他们制作宋韵点茶活动视频,宣传家乡特色。他们发扬坚持拼搏的亚运精神,积极参加各类运动会,展示出赶超自我的亚运风采。
在这个活动中,形式多样的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见证了他们成长的快乐。他们慷慨捐钱捐物,支援家乡抗疫,多家媒体报道我校队员们的这一善举;他们把研究成果用PPT、演讲、歌舞、快板、小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随着亚运主题活动的展开,学生不断地与家庭、学校、社会展开互动,获得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发展。随着亚运会的开展,乃至亚运会之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发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实施、评价等都努力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活动形式仍以团队合作为主,让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优的发展和提升。这样,让该主题活动有递进性、延续性,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