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市石岐第一小学(528400) 罗志平
数学学科抽象难懂,体现出较高的精准性、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思想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学学科的结合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特殊功能,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深入学习数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数学教学在渗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且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级教育系统就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来做好这项任务,同样身为教育系统之一的小学教育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教育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国家在为学生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聚焦改革的核心——素质教育,重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满足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而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未来自身的人生规划。除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好学科知识,每一位教师都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编写跟自己学校有关的教学教材,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历史名人典故,可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名人典故去了解数学,进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比较好动,喜欢听故事。课堂上,通过历史名人典故,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如结绳计数,有全面注释《周髀算经》的赵爽、东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和很多人都熟悉的数学家祖冲之,以及杨辉三角等很多数学相关的典故。让学生通过历史名人典故感受我国千百年的数学文化发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渗透和运用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的一些经典问题,我国早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很多典型的习题。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这些典型习题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这样能不断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如教学假设法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这一经典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古代“折绳测井”这样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古代的一些经典数学问题来进行数学教学,可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益智游戏
我国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一些游戏活动体现出了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可以引入这些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以适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的益智类玩具非常多,如七巧板、九连环、孔明锁等。带有趣味性和益智性的游戏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数学,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深挖教材内容
要适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深刻的数学学习体验,还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所有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挖掘到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二年级数学“认识千以内数字”的内容,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并且引用了我国独特的运算工具——算盘去帮助学生识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认识算盘,再介绍我国数的发展的漫长历程。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计数、结绳计数等不同的计数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数的认知。在具体认识算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算盘每个部分的名称,包括算盘上部分和下部分的每颗算珠表示什么意思,教会学生怎样使用算盘进行具体的计数。同时,教师要利用好算盘,提升学生在认数过程中熟练计数和写数的能力,把算盘当成学生认数的最好工具。课尾,教师可带领学生简单认识八卦算盘,借助算盘进行认数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了穿越时空的知识。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对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产生敬佩之情,更加喜欢上数学。
2.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入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内容,并以此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多思考,深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
如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教学,教师课始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以及7000 千米长的古丝绸之路。这样可让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同时,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产生尊敬。
3.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讲解数学概念,重点讲解规律和算法,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几代数学家不计其数的实验和研究得到的。数学学习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产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脑子中留下一些数学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去探索数学解题的过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入一些经典的数学历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隐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历史,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发现历史内容的全部。
如五年级“圆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圆周率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提升学生正确计算圆周率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圆周率的测量和计算。经过多次测量之后,学生能够得出圆周率的大概范围,但是不同的小组得出的结果不是完全相同的。上述教学,教师适当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通过具体的史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周率在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圆周率的计算过程,了解祖冲之以及其他数学家的伟大。
数学不仅是科学中的重要分支,还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它结合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别的知识与语言内容。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要想真正学习好数学,就要认真地进行数学阅读。数学阅读不仅包含对数学问题的解析,还要进行数学传统文化的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重视课内阅读
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会设计一些让学生逐步探究的学习步骤,不同的板块内容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先祖计数的一些具体方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和算盘进行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全面了解有关数学的传统文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2.指导课外阅读
说到课外阅读,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数学有课外阅读,觉得课外阅读更多的是跟语文学科有关。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适合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读物非常多,其中不乏有关传统文化的数学阅读读物。例如,数学家郁祖权写的《中国古算解趣》,《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是吴鹤龄的著作,还有柳薄濂的《曹冲为何能称象》、华罗庚的《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数学大师华罗庚》等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图书,都是适合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还能让学生在对经典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数学视野,提升自己的数学技能。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究新的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适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习得知识,增长数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