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振兴路小学(221000) 王 蔚
音乐学习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同构联觉是自然选择。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对音乐聆听环境、聆听方式、聆听体验展开深入研究,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在多感官参与下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所谓联觉,是指感官受到刺激后,能够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音乐学习时,音乐以视听形式呈现,学生在音乐信息刺激下,会产生许多反应,对音乐内涵展开深入思考,从而达成学科认知的内化。同构联觉强调聆听体验的认知成长,教师需要给予更多学法支持,让学生在主动接受和思考中提升音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主要来自聆听和思考,教师要借助各种辅助手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诉求,创设不同聆听情境,组织不同学习活动,设计不同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主动性聆听,促进不同感觉的生成。音乐有多种表现形式,歌曲、音乐剧、演奏、表演等,都可以创设直观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教师精心创设聆听环境,能为学生顺利进入聆听环节创造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性聆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设计。如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手拉手,地球村》这首歌曲旋律悠扬,演唱时需要声情并茂,凸显出歌曲中的环保意识。教学这首歌曲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歌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先观看这些图片,再进行具体分析:“地球是美丽的。人类生活的地球,其实是一个小村庄,但这里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悲剧。大家看看地球都在经历哪些不幸。”学生开始观察图片:因为人类过度开发,地球早已满目疮痍,气候发生了变化,各种灾害不断发生,森林、河流、村落等都不再美丽。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学生跟随着多媒体开始试唱,其情感随之被调动起来。教师从拯救地球的角度展开引导,使学生在聆听歌曲中形成共识:地球村的人要手拉手,共同建设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演绎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表演形式,直观演绎歌曲,看哪一个团队表现更为优秀。”学生对表演展示活动比较有热情,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推出不同演绎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歌词,结合图片了解音乐背景,对音乐作品内涵进行深度发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自行选择演绎方式,主动展开演绎准备,进行演绎创新探索。在学习小组集体努力下,学生都能够积极讨论,对歌曲产生不一样的体验。学生学习歌曲、讨论歌曲、演绎歌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聆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跟进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本身带有视听属性,教师从聆听角度展开设计,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冲击,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
教师播放歌曲、演唱歌曲、演奏歌曲,都可以创造聆听机会。学生对表演性、展示性活动有较强兴趣,自然会主动参与其中。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布置聆听任务,甚至要鼓励学生展开音乐展示和表演,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挑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同构联觉认知基础。如小品、音乐剧创编和组织,或者是歌词改编,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探索机会。
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主动聆听的意识,也能够从聆听中感受到音乐形象。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建立音乐形象认知,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如教学《姑苏风光》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要求学生做聆听分辨:“这是运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学生很快给出反馈:“这首歌曲名字叫《姑苏风光》,自然是指苏州,歌唱采用苏州地方方言。”教师对“吴语”做介绍,渗透一些地域文化内容。教师利用琵琶自弹自唱《姑苏风光》,要求学生再度进入聆听环节。学生都情不自禁跟唱起来,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为传递更丰富的信息,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要求学生做好观察,学做兰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动作,准备完整表演歌曲《姑苏风光》。学生对表演展示比较有感觉,都能够积极学习这些舞蹈动作,演绎表演准备工作有序展开。在学生积极模仿环节,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姿势和动作。课堂表演正式开始,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表演。虽然学生的舞蹈动作不是很标准,也不整齐,但表情、动作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展示效果是不错的。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兰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动作,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聆听、观看相关媒体材料,对苏州地域文化有了全新了解,利用动作展示出苏州文化,进入学习探究环节。学生表演很业余,但学习态度却很端正,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很到位。教师创造出聆听、互动、展示、演绎、内化的机会,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管演绎活动结果如何,学生的学习体验都是鲜活而丰富的。音乐演绎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感知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所谓体验性聆听,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赋予音乐声势律动的内容,在载歌载舞中感知音乐形象,形成音乐认知。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要求学生主动展开律动创作活动,根据聆听感知体验,设计律动方案。学生对声势律动操作比较熟悉,结合歌曲特点推出设计方案,在聆听中展示律动,联觉就会自然发生,从而产生丰富的学习认知。
教师组织展开体验性聆听,不妨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创设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展望,在解读中聆听;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具体演绎,也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如教学《水乡外婆桥》这首歌曲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歌曲,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歌曲描绘的情境。当音乐响起,教师不时提醒:“水乡有座外婆桥,小船、鱼虾、芦苇哨、吆喝声,还有那老茶馆,人们来来往往,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去过江南水乡的学生介绍旅游经历,将生活体验与同学分享。水乡外婆桥,这里有太多童年的故事。特殊的地域文化、朴素的民风民俗,为水乡增添了无限色彩。教师要求学生搭配上画外音,在歌曲演唱时进行诵读。学生进入创作环节,教师播放歌曲伴奏音频,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灵感。歌曲演唱展示环节,教师利用手机拍摄视频,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点评。
学生对体验性聆听比较容易接受。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组织活动,如聆听想象、聆听展示、聆听创作、聆听演绎等,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个性化特征,教师鼓励学生做创意思考,在聆听基础上展开深入学习和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思考不断深入,学习体验也不断深刻起来。学生对演绎展示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针对性地做出设计和安排,根据学生聆听感知情况推出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学科认知的成长。
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呈现差异性,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学生学力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悟性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出现鉴赏差异是很正常的。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知,鼓励学生给出不同见解,对音乐作品进行个性展示。小学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师不能提出更高要求,而要鼓励学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对音乐作品展开细心聆听,形成不同的聆听体验,并展开互动交流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直感思维的形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呈现差异性,教师要深度研究学情,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设计教学,推出更多个性化学习任务,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音乐感知体验情况做分析时,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诉求,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教学设计,组织不同群体学生参与不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直感思维的成长。如学唱《跑旱船》这首歌曲时,教师示范演唱,学生在聆听歌曲时,都能够主动做一些律动动作,在积极配合中找到欣赏切入点。这首歌曲旋律灵动活泼,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教师呈现一些图片,播放一些伴奏音乐,为学生进入场景创造条件。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律动方案,并自主进行律动展示,与歌曲旋律形成契合。学生对律动创编活动最有兴趣,都能够顺利进入设计环节。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要求学生自行创编律动表演方案,准备进行集体展示,看谁的设计更有个性和创意。学生进入创编学习环节,教师利用手机拍摄学生律动表演情况,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评选,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在班里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模仿学习律动操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律动创编活动,这是比较适合的训练设计。学生进入聆听环节之后,会利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聆听的体会。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理解,其律动设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筛选出典型的律动方案并在班级内推广,给更多学生创造展示机会,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律动是聆听音乐的自然反应,学生感官都比较敏感,进入聆听环节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感知和体验,并通过直观动作进行表达,从而将音乐教学推向高潮。
学生生活中接触了不少音乐作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聆听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组织学生展开音乐鉴赏学习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学习探索,其直感体验会更为丰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生活内容,做好对接设计和处理,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和思考,其音乐认知会顺利提升。音乐学习与同构联觉相结合,其应用范围广泛,助学效果突出。教师要合理运用同构联觉策略,利用聆听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情况展开音乐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在对接性思考中进行讨论,能够促进学生直感认知的顺利内化。学生有生活认知积累,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利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教学《步步高》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几首广东音乐,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说说对广东音乐的认识。由于平时接触过一些广东音乐,学生能够快速进入交流互动环节。教师又播放一些视频,渲染学习气氛。在播放《步步高》这首歌曲时,教师设计欣赏问题:“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歌曲和乐曲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学生开始思考讨论这些问题,逐渐形成共性认识: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表达了轻松、快乐、安逸的情绪,乐曲优美,聆听感觉很好。教师对学生的音乐解读进行评价,并提出拓展性训练任务:“借助网络搜集广东音乐的相关信息,选择最喜欢的一首,将其链接到班级互动平台。”教师对学生搜集的信息做处理,挑选一些典型的广东音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聆听学习,音乐训练渐入佳境。
学生主动展开聆听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开互动交流活动,逐渐产生了学习感觉,其体验认知不断深化。特别是网络信息搜集任务,学生有很高参与兴趣。教师对学生的信息做整合处理,产生聆听机会,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建立了学科认知。聆听是一种学习手段,当同构联觉顺利展开,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建立的学习感知更为丰富。音乐聆听不是单纯的娱乐性活动,而是心灵的洗礼。只有建立更多感觉成长点,音乐学习才更有效,学生学科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发展。
学生视听感官灵敏,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运用同构联觉策略,组织学生参与多种聆听活动,传授一些鉴赏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都比较直观和浅显。为此,教师要借助同构联觉的策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环节,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