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公布并实施,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引导教与学行为和多元化教学评价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地进行教书育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义务教育课程的四个特性。
第一,落实全员性。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而实行的重要教育制度。义务教育要使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一阶段设立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早在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程进一步强调义务教育课程是发展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教师要强调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与全体学生互动。
第二,注重开放性。义务教育的开放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而言,开放式教学包括问题开放、解题开放和教学开放等类型。在新课程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多地重视评价开放性,如作业和试题逐步从单一答案转变为多元化答案。然而,课程教学应当坚持全方位的开放,为了充分体现课标的开放性,应加大课程教学的开放力度,贯穿于教学环境、内容、方式、评价等全部过程、各个环节。
第三,凸显融合性。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各学科教学最终要作用到学生身上,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合格人才。各门课程新课标都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主张强化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和多元融合教育的策略。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大力推进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有机融合,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途径,深入挖掘各学科包含的德智体美劳学习内容。
第四,加强实践性。义务教育阶段仅靠传授理论和技能是不够的,应当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实践性,明确提出了“学科实践”,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育人的新要求,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一门课程。教师需要制定新课程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体验、观察、调查、研学等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四个特性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跨学科的融合学习,涉及每位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同时包含全体性、融合性和开放性。而跨学科的实践教学,是融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深入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基础上,教师需不断提升教学理念、能力和整体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艺术,强化教学研究,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四个特性,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