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韦晓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内容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这些专题是教材中学习单元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基于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尤其要发掘和梳理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养意义的要素,从而整体发挥单元学习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应从碎片化、知识型的教学向整体性、素养型的教学转变,通过整体构建,统筹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挖掘价值立意,突出单元的育人宗旨,进而真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初中历史如何实践和应用单元主题教学?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实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教师要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因此,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需要聚焦单元核心任务,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大概念,从而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落地。
例如,部编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包含三课内容,分别是“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在确定了单元及课时核心任务后,聚焦核心任务,依据学习结构,确定起点、思维台阶与发展路径,设置学习环节,优选细节,精准设问,形成单元及课时核心任务学习单(见表1,表2)。
表1 单元核心任务单
表2 单元核心任务学习单
根据课时核心任务学习单形成突破“单元大概念”的学习方案,通过问题激趣、任务引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生成自己的历史感悟。
值得注意的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设计和落实课时核心任务学习单的过程中,始终应该坚持以学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实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基础。比如,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奴隶制文明有何特点?”这一问题时,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学生阅读伯利克里改革内容,总结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特点。本来以为学生能通过“全体公民”“抽签”“轮流主持”这些关键词,得出“主权在民”“轮番而至”“直接民主”这三个结论。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怎样引导,学生都很难总结到位,最终是笔者把结论灌输给了学生。后来笔者考虑到这一学习活动脱离本校学生的认知经验,也与单元主题没有紧密关联,最后就停止了这一学习活动。
《课标》指出:“在落实单元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梳理和整合每一课时,要在明确其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确立该课中最关键的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说明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要在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提炼出来,通过对重点问题的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师要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先从宏观梳理每一历史阶段(分期)的基本特征,再从中观,分析每个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最后从微观解读每课所有子目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单元史学结构,把握每一学习主题涉及的范围、层次、要点,通过解决核心问题,使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例如,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包含四课内容,分别是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从单元所蕴含的史学结构出发,本单元围绕“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通过四课内容,分别介绍了革命的准备(背景)、革命的经过、革命的成果、革命后政局演变与走向这四个关键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单元的内部逻辑结构,孤立地去讲解每一个知识点,造成学生无法从“面”—认识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中国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一主题。
因此,笔者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对单元主题进行概念解释: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而提出本单元的关键问题: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它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引发学生思考。随后的新课教学从单元主题出发,明确每一课的核心问题,比如,第8课是革命的准备阶段,先从组织准备角度梳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性质,然后从思想准备角度讲述革命思想传播和革命指导思想确立的过程,最后回顾孙中山的革命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第9课是革命的过程,本课内容整合成:革命爆发前夕,萍浏醴起义等积累了革命经验,鼓舞了革命斗志,然后重点讲述革命正式爆发,也就是武昌起义的概况。接下来,传统课堂一般会依据教材编排,直接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但笔者认为,此时学生还不知道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也不知道革命后中国的历史走向,分析革命影响只能照本宣科,或者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所以,笔者整合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先学第10课,介绍革命的成果,让学生通过历史阅读,进而总结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即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此时,还补充介绍了知识拓展部分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让学生从整体上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再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有了知识储备和情感铺垫,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表达观点时也有理有据,进而能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第11课是革命后政局演变与走向,先阅读书本,填写大事时间轴,引导学生了解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军阀割据等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何特点?进而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艰巨性,也感悟到革命志士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断奋斗的牺牲精神。
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在《历史的“事情” 教学的“情事”——初中历史教育的终极诉求与教学创意》的报告中指出:历史课程要通过挖掘“情事”的滋润,为学生树魂、立根、立志、移情;历史课程的历史味道就是通过借助过去的事情,在历史教学中揭示“情事”,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情感判断;中学历史教学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理性智商、人性情商。
历史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需要在单元主题教学中,突出单元育人的目标,深挖每一个学习单元的价值立意,让历史课更具“灵魂”。
例如,部编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这个单元介绍了英、法、美三国的革命,他们同属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共同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些时代要求,比如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保护私有财产、实现公民主权和议会主权等,从单元主题教学的角度,要把每一课的教学立意与单元主题联系起来。
教师要做史学研究,进而认识到每个不同国家的革命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旗帜”是不同的,英国更多是在维护传统的“旗帜”下求创新,法国革命中最具号召力的口号是权利平等,而美国革命则更多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和思考。明确了每一课的核心价值取向后,笔者在设计市公开课“美国的独立”时,以“新国家如何建立”“新制度如何形成”为关键问题,以“自由”为线,确立本课主题,用“理想:自由之诉求”“重铸:自由之基石”“传播:自由之力量”构建课堂,以《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为两个核心教学内容,整合教材,让学生在层层设问中一步步感悟到“美国革命就是一个自由意识觉醒、追求自由和保护自由的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和提问到从17世纪欧洲难民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来到美洲寻找精神的自由乐土;到《五月花号公约》,相约自由平等,共建美洲;从18世纪《独立宣言》发表,用国家名义表达自由的诉求,再到1787年宪法颁布,用法律重铸自由的基石。在美国纽约市的自由港,竖立着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它手捧独立宣言,高举自由的灯火,向全世界展示了当年美国革命的初心和理想。此时,学生能水到渠成地说出:自由是美国的立国精神。美国革命就是一个自由意识觉醒、追求自由和保护自由的过程,自由是美国的立国精神。
教师再追问并总结:即使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有没有实现绝对的自由?并没有。《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的颁布,无疑证明了自由是公民权利的高位目标,但自由应该是民主和法治约束下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和不断提升的过程。历史教师需要从单元主题的视角出发,精读课标、教材,基于学情,聚焦模块、单元、课时核心任务,整体构建统筹整合教学内容,用心设计每一个课堂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回归历史教育的原点和本真,让历史课堂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