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庄非非
(沈阳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其培育爱国情怀、弘扬社会正气、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图强的信仰之光。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传承红色文化,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史鉴人是思政课的光荣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简称“六地”),为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辽宁高校要着重挖掘、提炼“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分析、解读“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意蕴,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增加思政课的史实论证,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诠释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抓手,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其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超越时空的真理力量和精神力量,是高校塑造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源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历史见证,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系统整合、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成为高校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激励、教化和导向功能,有助于达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教学效果,进而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效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和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3]将“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大思政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列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标;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3月印发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4]强调,要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整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英雄事迹,既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红色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又可以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成效。依托“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深化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5]。“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百年党史中辽宁人民拼搏奋斗的红色历史印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集中凝练,辽宁高校有责任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深刻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汲取、凝练其中的精神力量,在推进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带领大学生讲好辽宁“六地”红色故事、展示辽宁红色文化魅力、传承辽宁红色精神、赓续辽宁红色基因,切实发挥“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超越时空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引领和智力支持。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的扶持、部门的配合以及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的持续推进。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指导者,也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具有政策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优势,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顺利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政策引导、专题培训、教材编写、课题审批、教研指导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指导促进作用,实现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与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的融合有效互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磨炼中长才干,进而强化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
高校各职能部门协同打造、共同维护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可以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顺利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高校党委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团组织等各级职能部门要持续跟进,在政策、资金、科研教改及社团活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当前坚决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和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与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大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将“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肩负起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传统的光荣使命,为辽宁全面振兴凝心聚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因此,必须实施严格的思政课教师选拔、聘用制度,注重考察其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时,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定期进行红色文化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能力,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强、有信仰、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7],真学真信、活学活用“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及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推动辽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需在融入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成果评价上进行创新。
作为链接思政课“教”与“学”的信息纽带,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构成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凝魂聚气和价值引领作用。准确把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认真梳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深入挖掘二者共同的价值关联、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提升红色认知、增强红色情感、坚定红色信念以及强化红色意志的目的。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凝练,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将“六地”红色文化标识地建设成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结合教学、知识和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联动贯通;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利用AR、VR等新媒体技术共建数字化红色育人场景,构建“VR+思政”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以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进而滋养心灵、坚定理想信念。
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确定“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成果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确定“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策略,制定“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最后形成推动“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改动态循环培养模式。在教学成效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多维度、立体化(包括知识效果、情感效果、价值效果和行为效果等内容)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高校各职能部门全方位联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优化教学手段,形成全员融入、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融入工作体系,切实达到传承辽宁红色文化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机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