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3-04-19 11:19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李 楠 曹 勇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标志性区别。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这一战略性目标,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演进过程,对探索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实践路径具有基础性意义。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认识演进

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认识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成于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马克思在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发现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实现“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的生产,根本途径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公有制,避免社会生产异化,使社会在“富裕”的同时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探索。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已经对贫富不均问题作了思考,提出了让“广大的下层农民富裕起来”[3]的深切愿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作出的正确判断,把准主要矛盾,以革命战争为主线,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为推进共同富裕创设了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清除反革命残余、恢复国民经济、开展抗美援朝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1953年,毛泽东同志首次叙述了“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共同富裕有了更加明确的现实指向。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对共同富裕认识存在偏差,将平均主义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与标志,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曲折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逐步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5]的构想,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束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明确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指出了具体实现路径,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进入新阶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在20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于2020年取得伟大胜利,为共同富裕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6],明确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党在新阶段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概念、特征及其阶段性目标与步骤安排形成了系统性的认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西方社会,意在形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基于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产生。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激起了一批仁人志士对中国现代化的向往与尝试,但彼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外无主权的旧中国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的条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明确指出这一命题与西方的现代化具有根本区别,并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引入“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三步走”的前两步得以实现,人民的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为21世纪中国进一步加速推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增加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的内容,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更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基本内涵和指标性概念。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被完整概括,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命题。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了全新概括,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标志着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形成了系统认识,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指引。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深入连结又相互促进,前者体现后者的价值追求,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凭借着先发优势率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物的现代化”并未带来“人的现代化”的结果,人的主体性地位被错置,造成人的异化。在资本逐利性的作用下,贫困问题与两极分化不但没有消失,甚至愈发严重,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和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级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8]。西方社会日益加深的叠加危机警示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要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立场。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的现代化,是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准则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在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求生产本身要致力于消除贫富分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另外,共同富裕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基本理想。《诗经》就有“小康”的表达,《礼记》描述了“大同”的理想,孔子讲过“均等”的重要性,都体现了古人对共同富裕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才能使这一理想在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发展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了领导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把稳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党的领导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提供领导保障。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突破了资本逻辑的主导,否定了殖民掠夺的资本积累方式,消除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抗性,摆脱了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的必然结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了逻辑前提。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后发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欠发达国家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为此放弃国家独立性,沦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发展中国家似乎陷入了独立性与现代化不可兼得的发展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的发展路径,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与条件。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这一论述表明中国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密切关联。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后发现代化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也无法复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它的产生使现代化道路从单一发展为多元,消解了西方现代化定于一尊的局面,打破了西方社会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确保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破解了现有现代化进程的诸多难题,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当前世界形势的必由之路。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脱离共同富裕的民族复兴,就是脱离人民的复兴,是无根之萍、无本之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是人民,只有推动共同富裕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共建共享,才能产生更显著的社会动员作用,筑牢更深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广泛地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坚定地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现实一致性,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角度入手,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不断推进共同富裕。

(一)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体制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10]首先,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持公有制这一根本原则,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同时,要继续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就业和民生。其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环节,创造均等机会是奠定公平分配的基础;再分配是关键环节,提高调节作用,是促进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重要环节,发挥高收入人群的公益精神,是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补充。三个分配环节的协调配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再次,坚持运用有效市场,发挥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依靠有为政府,积极引导和规范资本为共同富裕服务,避免马太效应。

2.做好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动后富”的有效衔接

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探索出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动后富”再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道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已经达到富裕状态,现在正处于“先富带动后富”的兑现阶段。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将向共同富裕迈出一大步,但如果解决不好,将会陷入两极分化,造成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现代化的可持续进程将受到威胁。面对这一阶段性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公平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必须”也“想要”带动后富的地区和人;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政策性降低发展成本。

3.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之前“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扩大了发展范围,将乡村建设与国家发展进一步融合。脱贫攻坚胜利后开启的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作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推进乡村振兴要从人才、产业、组织、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着手,综合协调促进共同富裕。首先,激活农村发展潜力,扩大农村发展空间,加强思想、政策引导,加强人才振兴,让更多有为青年愿意到乡村中去,为乡村振兴增添持续发展的活力。其次,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专业强的实践型人才,挖掘、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再次,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从次,注重绿色发展,发挥农业先天优势,挖掘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将生态振兴的意识植入人心,因地制宜地实现生态宜居。最后,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创作更多符合人民喜好、具有良好导向的文化作品,通过整合包装、大力弘扬等措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引领发展新动能,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条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新动能,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

1.坚持创新发展

新发展阶段要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坚持创新发展,一是人才,二是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现实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全面发展为要求,培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人才。科技是创新发展的根基,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发展阶段,要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核心科技创新,增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2.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是共同富裕的内生特色,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所谓协调,就是略有差距而又差距合理,要承认个体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应允许有先有后,协调包容地推进共同富裕。另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片面的财富积累,而是涵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要求物质与精神协调平衡,共同达到丰富、充足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3.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形态,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要与创新发展相融合,一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让“绿水青山”发挥自然价值的同时,使其有效转化为市场效益,实现“金山银山”的社会价值;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让绿色低碳发展得到技术支持;三是将碳排放量作为硬性约束指标,促使企业转型为绿色生产。

4.坚持开放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阶段,要充分运用国内外两大市场和两种资源,为共同富裕积累更多社会财富。以高水平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将欠发达地区作为开放的后发力量,秉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扩大开放程度,吸引优势资源流入,增加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能力与后劲。

5.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践行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大普惠性需求的财力投入,完善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的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提升就业质量,增进人民福祉。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注意纠正共同富裕就是等着帮扶、共同享有就是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形成共建共享、劳动致富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突出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以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拓发展新境界,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为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全新发展的借鉴。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