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源流、时代意蕴与实践理路

2023-04-19 10:00军,赵
当代教师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

冯 用 军,赵 雪

(1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2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3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1]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人才、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领导、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形成了关于教育、教师、教育家、人才等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统一”标准,这是对广大教师思想、道德、学识、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一脉相承、系统科学的全方位要求,赋予了社会主义人民教师和中国教育家神圣的职责使命,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行动指南。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党的领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育家是教师队伍中的道德楷模、思想大家和行动大师,“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目标之一。2018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2019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倡导教育家办学,支持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与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显然,可持续造就一批社会主义教育者(人民教育家)特别是“红色教育家”,倡导教育家行政、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治校、教育家育人,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上升为新时代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2]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以中国古代、近代、当代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激励和引导人民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根铸魂、崇德尚美、立德树人、作育新人,构建人民教师共同价值追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学风建设,形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就必须深度挖掘、科学凝练、完整传承、立体弘扬和系统创新中国教育家精神,让更多教师和科学家成长为“经师”“人师”“大师”“大先生”和谐统一的教育家,让更多校长成为教育家走上按教育规律办学之路,让更多教育行政官员成为教育家做出更多关于教育的科学决策。要实现上述目标,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优先回应教育强国背景下社会主义教育者(人民教育家)的精神根源这个具有重大教育改革理论意义和长远教育发展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教育家精神:历史源流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到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戴德、戴圣选编《礼记》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师道精神。中华五千年来,不仅有德高望重的教师源源不断相继涌现,更有学富五车的教育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那么,什么是教育家?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1918年,50岁的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写道:“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我们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教育家者,非谓经师之谓也,有大先生之谓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中,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可谓“大学者,大楼、大师、大生、大气之所聚也”。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教育家既是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他们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对国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比如,教育家型教师老子之于中国道家教育、教育家型教师孔子之于中国儒家教育、教育家型教师墨子之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家型教师荀子之于齐国稷下学宫、教育家型校长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教育家型校长梅贻琦之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育家型校长李书田之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家型校长茅以升之于唐山交通大学、教育家型校长萨本栋之于厦门大学、教育家型校长叶企孙之于清华大学、教育家型校长吴玉章之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家型校长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教育家型校长匡亚明之于南京大学、教育家型校长刘道玉之于武汉大学等。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大学等可以因教育家之至而兴,也可以因教育家之去而衰,故国家、民族、大学等之争实为教育家之争。那么,如何判别谁是中国教育家呢?可以从五个标准来衡量:一是终身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先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教88年;二是培养出一批杰出学生,比如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三是有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先生,他是我国人文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的第一人;四是有经典教育著作面世,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朱九思先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出版了大量论著;五是在教育界影响巨大声誉卓著,比如复旦大学原校长苏步青先生,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根据中国教育家的质性评价标准体系,可以把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形成轨迹和历史源流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传道授业解惑--中国古代教育家精神的萌芽与兴起

在古代社会,中国代表性教育家包括老子、师襄、苌弘、郯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乐正克、颜之推、韩愈、胡瑗、石介、孙复、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张载、朱熹、陆九渊、李贽、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和传之后世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以“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精神为典范。中国教育家孔子精神包括“道不行,知其不可行而行之”的弘道精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道德精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谦虚精神,“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科学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平等精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进取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创新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辩证精神,“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主动精神,等等。可以说,孔子精神是“情怀深厚、修养大我”“灵魂高贵、涵养美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二)教真育爱--中国近代教育家精神的拓展与深化

在近代社会,中国代表性教育家包括陶行知、黄炎培、蔡元培、梁漱溟、梅贻琦、晏阳初、陈鹤琴、杨贤江、杨振声、鲁迅、叶圣陶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民国一代教师和教育家的最基本操守。其中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精神为楷模,陶行知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万世师表”“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即“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陶行知精神包括“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的爱国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的奋斗精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科学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精神,“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辩证精神,“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自律精神,“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创造精神,“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的前瞻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的民主精神,等等。可以说,陶行知精神是“情怀深厚、修养大我”“无私奉献、成就他人”的中国近代教育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三)学高身正--中国当代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中国教师和中国教育家的最基本要求;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中国教师和中国教育家的根本任务。吴玉章、蒋南翔、于漪、卫兴华、高铭暄、潘懋元、朱九思、章开沅、刘道玉、江平、顾明远、张厚粲、林崇德、叶澜、魏书生、张桂梅等中国当代教育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不仅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而且也有长期从教的教育实践,他们展示着中国当代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的光辉形象。其中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潘懋元精神为榜样,他的精神包括“我的理想就是当教师,当一个好老师”的职业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实干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开放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的发展精神,“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的科学精神,“人不下鞍,马不停蹄”的自强精神,等等。可以说,潘懋元精神是“学识扎实、学养厚重”“无私奉献、成就他人”的中国当代教育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简而言之,中国教育家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中国教育家精神具有“学识扎实、学养厚重”“情怀深厚、修养大我”“灵魂高贵、涵养美德”“无私奉献、成就他人”四个方面的内核。[3]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系统梳理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根源,有助于凸显社会主义教育者(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二、中国教育家精神:时代意蕴

中国教育家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意蕴。党的十八大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进入新时代,教师现代化、教师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培育新时代的教育家、弘扬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可持续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从而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无愧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家,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信念坚定、至诚报国的教育家,都是心怀“天下英才”、砥砺“奋进初心”的教育家。具体地说,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心全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心有大我、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他们不忘从教誓言,砥砺“奋进初心”,终身从事并热爱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精忠报国,时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教书育人和教育强国建设之中,把教育情怀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征程之中。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做教师,树立德行为第一要义,其次要敢于建功立业,然后是勇于著书立说,最核心的是善用自身的学识品行、心得体会和经验阅历等来教导学生。宋高宗赵构《文宣王及其弟子赞》诗曰:“人谁无子,尔嗣标奇。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请车诚非,顾匪其私。千载之下,足以示慈。”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家,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家。孔子、韩愈、朱熹、王阳明、蔡元培、陶行知、梅贻琦、吴玉章、潘懋元、于漪,等等,他们言为士则,都是以德立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功、以德立学、以德立言、以德施教、以德树人的典范,践行求真务实、究天立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理念,遵循做中学、学中做、创中学、做中教原则,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职业素养、模范行为熏陶和感染学生、影响和带动学生,助力学生把准人生方向、做好人生规划、选好职业岗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人师、“四有”好老师、大先生等。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教育家,都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育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育家群体都能主动遵循教育规律,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智慧和教育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经师”是“授业解惑之师”即学问之师,“人师”是“传道弘德之师”即品行之师,“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就是“大先生”,就是教育家大师。教师身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同时,教育家要时刻铭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甘当人梯、甘做铺路石、甘为孺子牛,坚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珍惜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培育红色人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伟大教育家精神引领伟大教育事业。

(四)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三尺讲台怀信仰,无私奉献夜深眠。一支粉笔书千载,万古留名白鬓年。教师是人类的“良心”,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蜡炬成灰泪始干、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都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们立足各类校园、坚守三尺讲台,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即知师、爱师、敬师、信师。天长地久有时尽,师恩绵绵无绝期,中国教育家都能涵养“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的家国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甘守清贫抒情怀,以大爱无疆精神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培英育才死而后已,以崇高的道德品行示范学生德性养成,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纯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根基,助力学生踩着老师的肩膀成长、成才、成人、成事、成家、成业、成功。

(五)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高楼易起,大师难求,设备易购,大气难养。大学之大在于汇聚大学者、研究大学问、培养“大写的人”。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潜心治学、求是创新的教育家,都是慎思明辨、笃学问道、敢为人先的教育家。一方面,他们严谨笃学、潜心问道,理性思辨、探求真理,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实事求是做学问、脚踏实地搞实践,是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和终身教育的领路人。另一方面,他们崇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师生相长,善于学习探究新知,建构知识共创思想,以扎实学识教育学生,以求是精神引领学生,积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们着眼于世界学术前沿、全球性问题和党的战略需求、国家的重大需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自然工程科学领域聚焦破解“卡脖子工程”和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敢于担当作为、善于突破创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围绕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准,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从中华文明源头汲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积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派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援。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彰显了百年大党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中国历代教育家皆是胸怀天下、中和位育、以文化人的大师,坚持胸怀天下既是他们的自觉追求,也是他们的精神境界,还是他们的责任担当。在自觉追求层面,中国教育家群体从“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初心使命,到“有教无类”的公平正义,无不生动彰显了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惜“背负万石之任、肩扛千斤之责”的自觉追求,立志对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在精神境界层面,中国教育家群体既有“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育心愿,也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育情怀;在责任担当层面,中国教育家群体直面“人类教育向何处去”的世界难题,提出了以教育之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策,通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使人类行稳致远、止于至善。对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教育家而言,胸怀天下,既是一种君子本色,也是一种战略思维,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在教育实践上,中国教育家群体都是胸怀世界、以文化人、身体力行的教育家,都是心系苍生、弘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他们以心系苍生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心境、弦歌不辍的追求,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世界进步力量、吸纳全球先进文明,培养学生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具体地说,中国教育家群体是悟大道而作育英才、感人心而中和天下,以中国特色、世界标准培育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人才。在此过程中,他们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开放、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多教育贡献。

三、中国教育家精神:实践传承

中国教育家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品行高洁、充满大爱的教师代表,也是心系民族命运、饱含赤诚的爱国情怀和教育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师代表,还是教育思想丰富、创新意识强,陆续出版教育思想重大代表作的教师代表。强教必先强师,名师出高徒,严师出人才,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教育家精神,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家精神弘扬、传承和践行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体制保障,创新宣传路径、营造宽松环境生态,系统培育引领、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持续践行初心、强化教师权利保障,方能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师”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体制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亦不例外。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师、教育家、教育家精神谱系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弘扬教育家精神领导体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责主业,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教育家榜样,传承、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体制保障和监督评价机制,健全社会主义“人民教育家”等政府性教师荣誉表彰制度,规范“一丹奖”等非政府性教师荣誉奖励项目,让更多教师成长为国家教书育人名师、让更多科学家成长为黄大年式教育家。具体地说,应该建立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省市纵向贯通、学校各部门间横向联通的弘扬教育家精神领导小组与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专门负责教育家的挖掘、遴选、表彰、服务和教育家精神的凝练、评估、认定、宣传等,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对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和跟踪评估,确保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把遴选表彰教育家、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形成系列配套法规、制度、措施,为教育家成长、成才、成功提供政策供给、赋能法制保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培育教育家、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融汇校园文化和学生日常生活,建立健全弘扬教育家精神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入脑入心的各项保障措施。

(二)创新宣传路径,营造宽松环境生态

教育家是鲜活的,教育家精神也是鲜活的,用教育家精神育人,由教育家办学,是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对广大师生的熏陶、感染、引领作用,必须发挥融媒体的立体宣传优势,创新教育家、教育家精神宣传路径,营造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教育家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生态。一是开展教育家精神立体宣传和高质量学术研究。坚持和加强党对全媒体的领导,党媒姓“党”,各类宣传媒体特别是党媒矩阵要通过“媒体+”多给教师留版面、多宣传教师事迹、多策划发布教育家精神专题,建立教育家巡回演讲制度,宣传红烛精神、弘扬师表正气;依托政府类文博机构和非政府博物馆等,定期或不定期开设教师专题展区和教育家精神主题展览,在北京或山东等新建“中国教师博物馆”“中国教育家名人堂”等专题馆;依托百家师范院校或30家“国优计划”高校等设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家精神研究基地和重大专项基金,可持续开展教育家精神谱系和潘懋元、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桂梅、李保国等百位教育家思想等的学术研究,为推动教育家精神“走出去”奠定学理基础。具体地说,学界对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主要特征、形成因素、传播规律等进行系统、科学、持续的理论研究,才能将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按照国际传播规律通过全球教育家大会、全球教育家精神文明对话论坛等跨国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家声音,打造中国教育家讲品位、讲格局、讲责任、讲奉献的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形象、新样板。同时,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组织地推荐教育家到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教育文化组织等任职,深度参与或主导世界教育治理体系、世界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成立世界教育家协会(联盟/联合会/网络等),组织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搭建国际民间教育家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教育家群体坚定“四个自信”,以昂扬风貌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心,为破解全球教育难题和人类共同面对的教育挑战等贡献中国教育家的智慧和方案。二是加强教育家精神文创作品的示范引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家就是典范,教育家精神就是食粮,典型可以树德,榜样可以育人。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4]教育家就是中国教师集体中的筋骨和脊梁,特别是获得“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师,在他们身上完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教书育人观和教师观,他们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四心从教”“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大先生”等的模范。中国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担当作为,将中国教育家、教育家精神融入文学作品(小说、诗歌等)、戏剧(话剧)、美术(绘画)、影视剧、动画(动漫)、小品(相声)、微视频等文艺作品中,创作出更多像《孔子》《奥本海默》《老师·好》《乡村女教师》《一个都不能少》 《烛光里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黑板》等讴歌教师精气神、引领教师价值追求正能量、触及大众灵魂内心软肋处、激发社会思想共鸣公约数的优秀影视剧作品。以“人民教育家”等为中心,通过作家、编剧、导演、演员等之手,增强教师题材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创造、创新和精神感染力、共情力、冲击力,塑造教师群体乐观向上、爱岗敬业、胸怀大局、心忧天下的正直、立体、饱满的角色形象,讲好教育家故事、传播教育家思想、展现教育家风貌,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的教育功能,让教育家精神广泛传扬、深入人心、引领风尚。同时,全国学校和全体师生通过观看教育家文艺作品、学习教育家光辉事迹、传承教育家精神谱系,更能激发自身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与效仿意愿,更能把优秀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言行和高尚品格等作为生动教材,见贤思齐、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实现由“小先生”(新手/经师)向“大先生”(专家/人师)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三)系统培育引领,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优良的师德师风既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和“雷区”,在教师评价中实行失德失范“一票否决”。因此,一要筑牢师德师风的思想根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教师群体中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家、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实现“四史”学习系统化、常态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专业化、长期化,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高尚师德孕育涵养、培育引领的坚强阵地,使党员教师成为高尚师德内化于心、细化于行的模范力量,做到学懂弄通、知行合一。具体而言,党、政府和学校要协同推进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法治素养和规矩意识,严格教师准入在轨退出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学风常态督导考核,在教师职前、职中、职后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考核标准,对违反师德师风学风的教师坚决做到“零容忍”。依法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和教育行业从业禁止制度,依纪依规曝光教师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和吊销教师资格人员“黑名单”,既能警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严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违法违纪言行,又能将外在监督压力转化为教师追求卓越教学、诚信科研、清白生活的内生动力,使教师最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教育正义、引领时代风尚的模范教育家。二要营造教育家成长健康环境。成为“大先生”是广大教师的内生动力和追求目标,教师要成长为教育家必须有健康的环境生态和社会氛围,要分级建立和完善卓越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准确把握和坚决落实教育“破五唯”政策,在教师入职、晋升、培训、荣休等职业生涯全程沁润教育家精神,从而激发教师自觉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崇尚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位教师的职业常态,让教师成为广大青年的职业向往,让教育家成为广大教师的人生追求。具体地说,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部署和根本遵循,系统推进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改革,大力减轻教师负担和职业焦虑,持续增加教师综合待遇和生活时间,在教师评价中注重能力、实绩、质量和贡献,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项目轻育人等不良倾向,坚持分类分层评价和过程增值评价,鼓励教师教出特色、教出质量、教出口碑。同时,通过持续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形成教育家成长制度环境体系,加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校长治校理政能力,保障教师和教师校长敢于创新教育理念、勇于创新教育模式、善于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并逐步优化教育家办学、大先生教学、大学生求学的体制机制,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水平、办出品质。

(四)持续践行初心,强化教师权利保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性是教师的本质属性,人民教师是教师的神圣角色。一方面,要维护崇高师道尊严,重塑尊师重教传统,另一方面,要依法保障教师权利,提升教师综合地位,让教师自觉成为本领高强、衣着得体、言行雅正、严于律己、仁以爱生、清廉从教的人民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和依法享有的权利,但在现实教学生活中还没有完全兑现。因此,党和政府、学校和工会等必须依法依规保障教师的权利,包括依法维护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合法管教。同时,要充分利用庆祝教师节、纪念孔子诞辰等活动推进全社会尊师重教文化涵养和有组织培育,形成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新时代精神谱系的尊师重教文化,推进尊师重教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进家庭、进社会、进企业。在实践中,强化党政-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尊师重教观念,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尊师重教活动,严惩辱师伤师言行、学校全面推广尊师重教礼仪,融入师生日常生活、家长尊重教师教学安排,做到家校共敬共育、社会实行教师优先服务,开设教师优待窗口,等等。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征程中,[5]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效应更加凸显。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为此必须传承弘扬中国教育家精神,高效推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6]持续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要协同创新、同向同行,挖掘和传承教育家精神谱系,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强师德师风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和伟大抱负,站好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和教育家型“大先生”。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持续改善教师政治地位、提高其社会地位、优化其职业地位、抬升其经济地位,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使教育家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群体之一,通过支持和吸引师范院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的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健康从教、终身从教,从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7]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支撑。

猜你喜欢
教育家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家与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津派教育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