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3-04-19 10:00
当代教师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高质量体系

刘 旭 东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目标。各自的国情不一样,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人的现代化是共同点,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英格尔斯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1]人存在与发展于社会之中,教育是各种对人的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重视教育、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杰出人才是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经验,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和出类拔萃的人才更是教育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二十大报告对此做出明确表述:“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2]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实现的。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支持,构建中国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能力和水平与国家现代化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一)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培养一流教师的需要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教师必然需要一流的教师教育,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受到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国民教育制度建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培养的体制机制,事关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源头与整体质量,它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得以确立和巩固,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又进一步要求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

1966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各国政府间特别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教师地位建议》,在其“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教师是专业化职业:“教学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特殊技能,这些都需要经过持续的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此外,它需要从事者对于学童的教育及其福祉,产生一种个人的以及团体的责任感。”[3]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自从教师职业产生以后,尽管其重要性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对教师的要求的内容也不断在丰富,但教师培养却一直处于师徒口耳相传的层面,职业化也是在班级授课制诞生以后才提出来的。而《关于教师地位建议》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教师的专业身份,认为教师是需要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支撑的专业化职业,需要受到专业的培养和训练。这个建议深化了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为从专业的视角把握教师的发展开启了历史先河。

专业化的职业以拥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为支撑,它们需要专业化的培养才能实现。多年来,对于专业化的教师培养和训练形成了很多新认识、新方法,尤其是有关教师知识的理论以及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对培养临床医生经验的学习,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实践性职业,有其内在的知识论基础、逻辑结构和实践方式,它的培养需要体系化、结构化,形式和内容复杂的培养体系的支撑,这使得其成为一个具有专门性的知识领域。为了能够培养合格的专业化教师,就要构建符合教师职业逻辑的学科体系,按照教师职业的内在特性来培养教师。

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方式是教师职业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要求。一流的教师必然是在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支撑下实现的,完善的教师知识不仅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其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随着对教师职业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拥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独特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及其特征得以不断地被揭示出来,它们构成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而作为实践性职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之于教师知识的构建和完善发挥着基础性、持续性的作用,只有充分揭示教师知识的作用及其形成机理,说明其在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的独特规定性与不可替代性,才能确认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而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完善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通过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来支撑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以自己的全部人格特征来影响年轻一代发展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只有具有完善的人格特征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教学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被定位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人师”与“经师”之辩中,无一例外地认为教师是世之楷模,“人师”是教师的理想人格。在国外,赫尔巴特早就指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4]苏霍姆林斯基也谈道:“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5]教学的育人功能的实现在本质上就是通过教师全部人格特征实现的,表明他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他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这样一种具有新型人格特征的教师不同于以往技能型教师的培养,它需要从观念、体制、机制、内容、方法等多方面改进培养方式,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把数量足、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构建中国式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文件,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些政策文件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做了系统的规划。它们与中国教师教育实践变革同步推进,深度介入到教师教育实践变革中,为中国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反映了教师教育的实践逻辑,助推了教师教育实践变革。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的保障。教师成长及其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借助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对这些社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使用实现的,这是一个多种社会机制、体制重组和新建的复杂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教育体系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并对教育现代化做了三个规定,即“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这也是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其中“中国特色”是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本质特征的要求;“世界先进水平”是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价值目标的要求;“优质教育”是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内在品质的要求。为此,需要我们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以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为背景,聚焦中国教育实践变革去构建能够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专业职业,其专业性特征伴随着生命历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表现出了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于更加卓有成效地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因素很多,它们各自在教师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协调各种关系的机制,将各种影响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合力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从终身发展的视野和教育的社会性的立场来审视教师职业的发展,并据此构建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的社会机制。同时,随着对教师职业特殊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教师教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以构建中国化教师教育理论体系。

(一)能够落实终身教育理念、支持教师终身发展

“世之模范”不仅是教师教育的本质特性,也是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师是以自己的全部人格影响学生发展的人,其自身是在终身学习中实现发展的,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不断实现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成人,成就人。教师从事的事业是育人,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6]一个教师如果能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就意味着这个教师拥有高超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这不是一种通常意义的专门化、操作性的技能,而是与教师个人的全部人格特征相联系、与教师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有关系、彰显教师个人素养的综合体,反映和表达着教师的全部身心素养。这样一种具有专业性的人格特征有赖于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教育专业化体系的形塑,是在这样一个专业化体系的影响和作用下,经过个人的努力和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建而成的。这种素养在本质上与社会所期待的理想人格的素养相一致,最能够显现教育的本质特性。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能够密切普通教育与教师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联通。高质量教师培养的价值目标、培养方式与实现路径与普通教育具有极大的同构性,它不仅以普遍提高全民各方面社会素养作为开展教师教育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构建出更优秀的文化反哺普通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相互支撑和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所有的教育形态中,师范教育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形态,“对其他类型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念引领、方法指导功能。”[7]表明它是最贴近教育本性的教育,普通教育所追求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及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育人方式是教师教育重要的实践基础,而教师教育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理念,能够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弱化学科壁垒,提升各门学科边界的通透性,最大程度地减弱各门学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能够把教师培养与普通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结合在一起,把优秀教师的素养和品格作为理想人格落实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进而推动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密切结合,使社会变化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变革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有可能及时转化为其育人的内容和策略。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依照一定的教育理念搭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结构体系以支持和保障教师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促进其发展。

(二)有完善的质量标准,确保教师成长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

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在目前阶段的重要特征。尽管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级三轨”的教师教育体系,参与教师培养的院校类型很多,但无论在体系上、结构上还是在培养模式上或培养质量上,其与社会的期待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以往的教师培养目标不清晰、过程粗放、培养方式简单化,与教师成长的内在法则、与教师职业的内在特性不相吻合,这可以通过师范院校学生数来看。目前,尽管在校师范生的数量不少,但低端化现象严重。据有关资料,国内教师培养院校大约有3000多所,“但2000多所是中职学校、中师、高等专科、高等师范专科等”[8]。如此大规模的中职、高职学校介入教师培养,无论在培养层次、培养质量还是在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上,客观上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很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迫切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完善体系来提高教师教育培养的内在质量。

教师教育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培养方式,更加完善的培养条件。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构建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培养体系,不仅仅关涉与教育相关的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也涉及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受教育的过程以及个人的努力等微观因素,必须把它们充分地整合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为此,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是包括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入职遴选与培养体系、职后研修体系在内的系统化的结构,涵盖了职前、入职、职后等关键阶段,需要围绕着这几个阶段制定切合高质量教师教育需求的教师标准。

高质量职前教师培养是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要积极稳妥地提高师范教育的准入门槛,以更高的质量和标准去开展师范教育,确保师范教育的精英品格。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9]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要求在试点高校面向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结合学生专业课成绩和面试等综合考察学生从教潜质,按照“优中选优,严格规范”的原则,遴选“国优计划”研究生。[10]这些有关未来新教师遴选的举措,是对“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理念的具体落实,也是对教师教育特殊性的深刻把握,必将推动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提高师范教育入门门槛的同时,要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从制度上确保师范教育的品质。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高标准构建幼儿教师培养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养体系以及高中阶段教师培养体系,形成完整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要以教师能力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各类专业教育中,临床医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给教师培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教师是实践性职业,其专业能力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职前教师培养是为教师未来发展的基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之外,要创新实践环节教学,把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此,要积极创新师范生培养方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创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要严把教师入职关。《意见》指出:“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9]。教师是专业性职业,教师的许多专业能力与其个人人格特征、职前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为了能够吸引更多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要积极研制教师专业标准,建立高标准新教师录用制度,制定更有可操作性、标准明确、内容完善的新教师录用基本条件。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为了适应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要依照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建设专业化的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发展学校”),以专业化的方式从教师教育供给侧助推教师发展,系统规划设计并开发支持教师发展的课程,为教师发展提供菜单式服务。

要从社会的层面构建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教育涉及与教师发展相关的诸多的社会领域,高校、政府以及各种与教师发展相关的社会领域、中小学、幼儿园等都是与教师教育有关的方面,都是“教师教育者”,各自在教师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要充分挖掘调动这些方面在教师培养和促进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构建起完善的教师教育机制,这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要依据更有助于教师的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体制机制。要建设亲密型“U-G-S”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的育人职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和丰富的支持,使教师成为践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先锋。

建设高质量教师职后研修体系。在职教师专业职能的充分发挥关涉与人的发展相关的诸多领域以及与其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使教师在不间断的研修和实践中把握其间的内在联系。为此,要建设省(市)、县(区)、学校等多级的教师职后研修体系。高质量的省(市)级教师发展中心承担着对本省域内的教师发展的规划、领导以及监督实施等职能,是对省内教师职后研修进行学术引领、做出整体规划和督导协调的规划者,要建设好一批高端的省(市)教师发展中心。县(区)是本区域内教师管理的主体,在教师职后研修和发展中担负有重要职责,承担着教、科、研、训等多方面的功能,是集教研、科研、培训、信息一体化的区域性教师发展支持系统。要进一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通过建设高质量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培训、教研、电教、科研等部门的有机整合,为教师职后研修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域,不断研究和解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使学校层面的研修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最重要路径和平台。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校本教研之于教师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学校中发生的问题具有情境性,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实践智慧的积累创造了条件[11],各类与教师专业发展有关的学习共同体是支持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重要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要重视这类共同体的建设。一方面,各所学校要建设高质量的校本教师研修中心,创新教师研修方式,使之成为支持教师发展的基层专业机构。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教师职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能够发挥重要的学术引领作用,要积极构建以高校为核心、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研修中心共同参与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合作开展形式多样、自主的研修活动。[12]

(三)有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支持教师教育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

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要有完善的运行机制的保障,这是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体系功能的关键条件。教师教育是系统工程,涉及顶层设计以及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各类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需要通过构建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确保之于教师发展相关的各类因素都能够为教师发展发挥其本有的职能和作用。本着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目的,在教师管理中要积极破除不必要的体制障碍,构建多种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彰显专业能力的机制。

教师专业职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关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机制体制上的阻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创新为手段,破除以往固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展现自身专业能力的体制机制。要积极理顺关系,构建和完善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各种机制,保障教师专业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要积极构建高标准的教师流动机制,使教师资源能够在区域内公正公平有序地流动。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学龄人口不断变化的现实,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要基于教师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教师褒扬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甘愿奉献、潜心教书育人;建立教师跨校学习观摩机制,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和做法获得更多的推广转化的机会;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对因各种情况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由相关部门做好分流工作。

(四)有坚实的学科支撑,引领中国化教师教育理论的构建

中国教师教育的实践变革有其内在逻辑。多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一流的教师成为高质量教育的基石,教师教育在不断地提质升级,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构建中国化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方式成为时代的要求。

话语“是特定主体对相关思想观念或知识理论进行概括凝练的外在表征形式, 其价值在于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支持人们的交流和对话,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建构,以缄默的方式支配人们的言语和思想行为。”[13]任何话语都生成于特定的情境中,并且对实践活动发挥着引领和规约作用。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不同时期生成了不同的话语方式,反映了特定时期教师教育的特征,也对教师教育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成为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内在机制,型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路径和方式,这是今天构建中国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生成并构建出我们自己的教师话语方式是时代对构建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

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以促进教师终身发展为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关注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每一个关键阶段的发展,支持教师能够依据其职业生涯的内在规律做好人生和专业发展规划,为生成高质量教师教育话语提供了时代条件。以往,有关教师的话语多是从授到受以及技能、技巧层面切入的,以熟练为旨趣,各种“命令式”“说教式”的话语剥夺了教师工作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能够对教师职业的这个特征做出充分而又坚实的理论诠释,形成时代的教师教育话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实践变革推动着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诸如师范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数字化技术能力以及一体化培养模式、教育专业学位招生改革、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建设等,都为逐步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为此,要夯实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能够以时代的话语诠释和说明教师工作,以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推动教师教育。

(五)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赋能教师发展

教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支撑性力量,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核心与关键,这既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其发展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此,需要教师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所搭建的精准教学支持系统,高效完成对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识别、资源配置、路径适配、评价反馈和教学调控,以精准实施教学。同时,要借助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资源共享智慧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推动教师教育提质升级的重要途径。

要运用新技术与新装备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结合技术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融合进展,资源垂直供给、课堂智能分析、学习场景创设、能力画像构建以及成果开放认定等路径有望重塑教师发展实践样态,解决诸如推动学习方式变革、丰富教学资源和服务、改善学习评价方式等多时以来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三、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策略

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教师教育涉及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诸多社会领域、部门,在积极构建教师教育机构的同时,要创新社会机制,构建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制,使教师得以在社会获得各种能够支持他发展的资源和支持。

(一)充分发挥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协同高水平综合大学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主体框架

高水平师范院校是中国式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在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关键性职能。要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核心,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积极构建师范院校为主、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与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

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把师范教育打造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精英教育,需要在师范教育的入门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标准、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更加有时代特点的要求。从育人的立场看,师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世之模范,这是其本色所在,也是其最贴近教育本性的方面。基于与教育的本质相融通的特质,师范教育以博雅为取向,着力培养宽厚仁爱、博学多才的人才,逐步构建起了被称为“师范性”的人文与科学密切关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独特的育人方式,使得社会变化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变革中所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有可能及时转换为其内容和方法,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有可能被教育实践变革激荡出来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领域,加之它本有的博雅性所具有的强大的基础性力量,其价值和功能具有的博雅品格和最为鲜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最能够彰显教育的本性。因此,师范院校具有引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的“火车头”功能。要以高水平师范大学为主,联合地方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科建设经验分享、教育科研课题共同研究。

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发达国家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于丰富教师培养模式、扩大教师来源、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足、低供给面大的问题,应该建构新时代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8],积极引导一流大学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国优计划”明确提出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储备力量。[10]“国优计划”体现了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在体制机制上疏通了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优秀毕业生到基础教育从师任教的路径。随着“双一流”大学的加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开放型、以培养高端教师为目的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了起来,这必将进一步凸显教师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复杂性,提升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要积极探索这种新模式的内在法则,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构建融通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真正使之成为高端教师培养的楷模。

(二)构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协同、职责清晰、机制灵活、形态多样的教师发展体系

终身教育是注重人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和一体化的教育,它要把教育扩大到家庭、交际关系、职业岗位、政策、工会、社团组织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去。在这个视野下,教师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与各类教育机构、文化机构乃至社会机构间有密切联系的教育形态,不仅包括职前培养,而且还涵盖入职和职后培训。教师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支持,要明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清晰的职责,形成能够协同运作、灵活多样的机制,使教师能够随时从中获得发展的支持。

建立和完善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是构建中国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14]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点,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关涉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要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切实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对于完善教师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培养更适合我国国情实际、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县(区)在推动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中场”作用,构建并完善县(区)教师教育体系对于推动落实教师教育有关政策的落实、依据本地实际指导教师发展、制定有关制度规定、协调与教师发展有关的因素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要建立和完善以区县教师专业发展机构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名师工作室(坊)构成的体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任务不仅需要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完成,而且需要区县教师教育体系的支持。

(三)制定各类高水平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使教师培养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

要真正确立师范教育是高品质、高质量教育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一流的教师需要一流的师范教育,没有一流的师范教育,就没有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体系。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师范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吸引优秀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到今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不仅更加全面,而且更加具体、专业标准很高:“对从师者一般意义的德行的要求,到对教师的学识的要求、再到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乃至到对教师全属性发展的理解,反映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7]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推动教师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不断丰富着教师培养的内涵与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培养目标,确保把优秀人才遴选到教师岗位上,而且有能力使有教师潜质者得到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要构建完整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这个质量保障制度应由教师资格和统一国家考试制度、师范生生源质量制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标准制度、师范类专业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构成。同时,要研制涉及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据此研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师培养标准,精准地培养教师。

(四)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师培养的深度融合

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教育体系有深刻影响,它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教师教育内容、方式、路径的创新,要借助数字技术,将前沿学科、综合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整合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丰富并转变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其方式。为了转变教学方式,要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不同环节中,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师治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师范生实习实践、教师研修的深度融合。

(五)建立完善教师职称与功勋奖励制度,为每位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其他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性职业,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师所做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作,社会价值巨大,但成果的周期性长、显示度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特性决定了很难在短期内对教师工作做出准确评价。而且,教师是以自身全部人格去影响学生发展的职业,不能以原子化、主客二分的思想方法去评价教师职业,因此,要更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要以服务教学实践为导向,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工作,破除“五唯”,制定更加符合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征的职称评聘标准,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改善他们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依据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特点设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褒奖,对于进一步彰显教师的社会、文化地位和作用、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及改进师范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师荣誉文化,学习西方的有关经验和做法,积极构建中国化的国家教师荣誉制度。依据新修订的《教育法》关于国家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和设立国家教师奖的规定,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这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要逐步构建国家、省(区)、市(地、州)、县(区)、学区以及学校等不同层面的教师功勋褒扬制度,同时也从教师社会职能的不同方面入手,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功勋褒扬体系,使在不同领域取得成绩的教师所做的工作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提升教师的荣誉感。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高质量体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