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香玉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但是,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也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调动至关重要,唯有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度,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有效内化数学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实施版块提出建议: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可以体现在引入环节,也就是课堂教学最初始的阶段。通过创建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可建立数学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具体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场景。熟悉的场景不仅可以削弱数学学习的难度,还能够使学生立足生活,了解将要学习的课程知识,并对其产生探索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务必要重视引入阶段的兴趣激发,为学生搭建从生活向数学课程过渡的桥梁。生活化场景的搭建要与课程知识相融合,且要契合学生的普遍生活,确保大家能够在生活场景下,对课程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程知识的探索中。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学习中,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可能性”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并能够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引入环节,教师可出示生活中超市的蔬菜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几个小问题:
1.如果你跟着妈妈一起走进蔬菜区,妈妈会不会买茄子?
2.如果家里已经没有菜,妈妈又只买了茄子,今天做菜会不会用到茄子?
3.家里如果没有番茄,妈妈能做出番茄炒蛋吗?
以上问题的提出,引入与妈妈买菜的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一个问题中,学生能够轻易得出“不确定会不会买茄子,因为有很多蔬菜可以选择”,第二个问题可得出“做菜肯定会用到茄子”,第三个问题可得出“做不出来”。显然,在此阶段,学生已然完成了对“可能性”的思考过程,并在生活场景下得出具体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引入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这一基础的奠定,有助于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与活动中。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决定了生活情境教学在数学课程中完全适用,且能够产生奇效。所以,在教学中,为了将学生引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历、生活认知、生活体验展开思考,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并积极参与到对知识的思考与探索中,教师要立足课程内容,将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由此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可能性”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对“可能性”的探索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产生更真实、具体的体验。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不同的生活化内容:
1.出示不同的天气图片
提问:同学们觉得明天有可能下雨吗?
2.出示太阳升起与落下的图片
提问: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吗?
3.出示三个人玩“抽对牌”的图片,两个没有“王”的人对抽。
提问:这种情况下,对方有可能抽到“王”吗?
以上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不仅乐于思考,还能够从思考中获取正确的信息。这一阶段,学生便可按顺序得出“有可能”“一定”“不可能”的答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的认识,并顺利建立了数学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生活经验的调动将学生置于生活化情境中,并获取了丰富的体验。
生活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还可以运用于实施环节。相较于传统数学课堂中讲授式教学方式而言,生活情境下的教学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所以,数学教学不能只看重定理的记忆,也不能只关注学生会不会做题,而是要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推进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为此,教师要立足生活实际,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或以问题激疑,或安排学习任务,或开展讨论活动,引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循序展开对数学课程的深度学习,全面把握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在探究“可能性”时,为确保学生学习兴趣足,学习效果高,教师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立足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有质量、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硬币”,也玩过“抛硬币”的游戏。硬币有“正反”之分,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抛正面和抛反面的可能性一样吗?基于对该问题的探索,教师可开展针对性活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并为各个小组准备好一枚硬币,让大家玩“抛硬币”的游戏。在每次抛硬币后,大家都要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每个人轮流抛,抛五轮。此游戏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且能够从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三个阶段的对比过程。
1.让学生对比本小组,说说抛正面、抛反面的可能性是否一样?
2.将各小组所得数值计算到一起,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大家说说抛正面、抛反面的可能性是否一样?
3.出示教材资料,五位科学家实验上千、上万次后得到的数据,让大家说说抛正面、抛反面的可能性是否一样?
基于此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对“可能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分析“可能性”的大小,知道抛硬币的方式是一种公平的方式,因为“正反”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数学课堂实施中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中,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深度把握。实践活动的开展自然要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并基于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动手参与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并获得丰富的体验。数学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学、背、练的基础上,更要将其落实到“做”上,使“教、学、做、练”形成一个整体,并形成积极体验。
在进一步探索“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体验的机会。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摸球”游戏。为了让学生对游戏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将普通的球换成玻璃球,并且表示最后会将这些球送给大家,由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可在课前动手制作三个小箱子,放入不同的球。比如,第一个箱子中放入3 个红球、第二个箱子中放入1 个红球和2 个黑球,第三个箱子中放入1 个红球、2个黑球和3 个黄球。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告知学生每个袋子中球的颜色和数量,然后选择“自我推荐”和“点名”两种形式,让大家上台摸球。在摸球的时候,学生需要先告诉大家自己可能摸到球的颜色。这一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第一个箱子肯定会摸到红球,第二个箱子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更大,第三个箱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是黑球。基于此实践过程,学生对“可能性”存在的大小也有了更深度的把握。
生活情境教学还可以应用于课程知识的巩固环节,这也是学生的知识运用环节。教师将知识巩固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作业是知识巩固的重要媒介,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不可或缺的方式。为突出作业的效果,教师务必要做到“减负增效”,这既是“双减”政策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作业效果的必要准备。因此,教师要摒弃以量取胜的观念,重视对作业的精准性设计,在大幅减量的同时精准设计每一项问题,确保学生在完成任何一项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巩固与提升。在作业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探索作业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并以多样化形式推进作业练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可能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程知识的巩固,优化课堂作业的设计。生活情境教学同样可以应用于作业中,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强化练习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立足“双减”政策,可安排以下内容:
1.讨论:一对双胞胎喜欢上了同一件衣服,但是店员说只剩下最后一件,为了保证公平性,应该用什么方法做决定?说出至少三种方法。
2.延续“摸球”游戏,为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放入各个箱子中。
(1)任意摸出1 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出1 个,很大可能是黄球。
(3)任意摸出1 个,肯定是黑球。
以上作业旨在强化学生对“可能性”相关知识的掌握,兼具讨论性和实践性,可以使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展开思考,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课内作业的设计,强调即时性,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快速应用于作业练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在作业讨论中,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得出诸如“抛硬币”“猜拳”“掷骰子”等方法。在作业实践中,教师对“可能性”进行反推,做出正确的安排,并基于此过程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
在课程巩固环节,教师可迁移现实生活,安排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又可以基于应用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课程知识的把握,有效内化知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还可以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沟通”的渠道,使学生在今后数学知识的探索中,自觉将其与生活相结合,形成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并由此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针对“可能性”一课的知识巩固,除了依靠课内的练习外,教师还可以迁移现实生活,通过课下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知识。在课下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教师可推进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力,深化学生的认知。同时,此过程也可以拉近亲子间的关系,使双方都能够养成分享学习与生活的习惯。生活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可选择以下方式。
实践活动:学生与家长一起动手做一个转盘,转盘分为6 个部分,按顺序分别为黄、蓝、绿、蓝、黄、蓝。
提出问题: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大,哪个区域可能性最小?
要求:先回答问题,再用转盘验证答案。
以上实践活动的开展,契合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亲子合作参与活动的形式,能够发挥家长的引领优势,从而起到巩固与提升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不仅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还发挥出情境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了解和领悟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紧密,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构建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