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筱琳
不论是从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角度来看,还是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来看,有一对矛盾始终出现在一线英语教师面前,那就是如何协调好《课程标准》所描述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考试需要之间的关系。客观地讲,考试是学生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他们能否迈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阐述代表学生的长远需要,也代表国家对人才的期待,决定学生能否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从高考中必然存在竞争的角度来看,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只顾眼前、无暇后顾的情形,一旦进入这样的境地,《课程标准》的落实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面对这一实际矛盾,最明智的选择依然是基于教学实际,然后到《课程标准》中寻找答案。其实,《课程标准》对此是有一定的描述的,即在“全面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内容中,清晰地指出“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和英语高考的命题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看、写的能力”(教育部 2020)。这样的概括实际上延续了英语教学尤其是评价的传统,同时强调英语学科的固有特征,以及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英语考试所考查的是学生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向具体社会情境的,表征的是学生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的水平。听、说、读、写、看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五个抓手,也可以视作是学生在学习英语后能力的表征方式。如果说这些阐述只是对高中英语命题的概括,那么《课程标准》中的另外一些阐述就需要更加精细的研究。下面,结合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谈谈核心素养视角下考试命题建议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关启发。
在《课程标准》中,对考试命题建议的阐述是丰富的,其中涉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是第2点——全面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除了上面所引用的相关阐述之外,还有一些理论阐述,可以对日常高中英语教学形成较为直接的理论启发。这里要强调的是,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认为理论是无用的,日常教学还应采用一些实实在在、操作性强的措施。不能不说这样的认识是狭隘的,会束缚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一个再怎么排斥理论的教师都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自己的教学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这个理论因为具有显著的个体特征而被称之为个人经验。既然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启发,就是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教学引导作用的必然途径。
《课程标准》中关于“全面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还有这样的一段:“要通过语言材料的选择、考查重点的设置、考试项目和考试形式的设计等,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 2020)。这是一段概括性很强的叙述,指明了考试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指明了考试命题的过程性特征。比如,语言材料选择的结果其实就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具体试题;考查的重点隐藏在语言材料中,具体体现在留下的空白之处或问题中;考试项目与考试形式实际上是以不同的题型来体现的。当很多教师在考试研究中关注题型特征时,实际上就是在对这一内涵进行关注。
通过这样的概括性分析可以发现,《课程标准》上的考生问题建议对日常英语教学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紧扣这些阐述尤其是关键词句,往往可以让自己积累下来的应试经验更具理论意义和指导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常考试指导乃至于教学就要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认识到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分析所遵循的基础性、一致性、真实性和导向性原则。这也就意味着考试后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对试题进行结构性分析,还要对每一道试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命题的建议(朱神海、韦月丽 2019);教学后也要结合考试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分析,并为后续的教学总结有价值的建议。
与此同时,基于对考试问题建议的理解,教师除了要形成教学和考试直接相关的认识外,还要形成对自身教学的正确认识。一个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应当是《课程标准》的解读者和实践者,既应当对学生当下的考试需要负责,又应当对其未来的成长需要负责,还应当对自身的专业成长负责。只有将这三个“负责”统一起来,才能在学生获得成长的同时,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落实。如果这一想法得到了实现,那么就是教学相长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生动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考试问题建议对实践有着怎样的启发呢?这种启发要想顺利总结出来,除了实践本身外,还依赖于对实践的记录与分析。当然,前提在于对考试问题建议有更加深入的解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的考试命题建议发现,在阐述相关观点时列举了相应的例子,如“在阅读理解部分,可以适当选择涉及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语篇,试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和判断,对语篇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阐释;写作试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观点、情感态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或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是以阅读理解和写作试题为例进行阐述的,这两种题型是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重点题型,也直接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这里强调阅读理解题中所提供的语篇要涉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写作试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现象、观点、情感态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强调他们在写作时必须发表或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这样才能够让其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来。
当然,这种体现要想存在于实践中,就离不开对两个环节的把握:一是试题分析环节,二是命题环节。
先来看第一个环节,试题分析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是要超越经验层面而形成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则不容易。根据经验,从《课程标准》的上述阐述或举例入手,是最好的试题分析及能力提升“捷径”。
这里来看一个例子,即2023 年新高考全国I卷英语试题中的C 篇(限于篇幅,这里只展现前两段部分内容):
The goal of this book is to make the case for digital minimalism(including a detailed exploration of what it asks and why it works),and then to teach you how to adopt this philosophy(if you decide it’s right for you).
To do so,I divided the book into two parts. In part one,I describ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digital minimalism,starting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forces(that are making so many people’s digital lives increasingly intolerable),before moving on to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digital minimalism philosophy.
这两段内容中所提到的“数字极简主义”是一个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不少高中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困难的概念,尤其是其中提到的数字极简主义的哲学基础,以及对数字极简主义哲学的详细讨论等,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挑战。这实际上就是前文所强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因此,在分析试题时,教师除了要关注工具性问题(如生词、短语、长句等,其中涉及句式结构的理解,如第一句实际上就是“主+系+不定式”作表语,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并含有介词of 引导的宾语从句等)解决外,还要发掘文本中的文化元素。
这对于日常英语教学的启发在于,在对教材中的任何一则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都需要有显著的认识考试命题建议的意识,用考试命题建议的相关阐述去解读教材中的文本,从而让学生在形成语用能力、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面对考试。
比如,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 Lights,camera,action!的 Behind the SCENES 讲述的是与电影相关的话题,文本开头提出了对电影的关注点,并提供了表演、音乐、布景等选项,强调在关注电影的时候,“Whatever your answer is,there’s always a lot more to it than first meets the eye.”。这其实是很有意蕴的一句话。整个文本中还有类似的语言。教师在让学生读懂这些语言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文化意味,而这种文化会支撑他们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诸多阅读挑战。
再来看第二个环节,命题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解与表现能力,也反映着教师对学情的判断能力,还反映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一般认为,命题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命题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科测试与评价的质量。切实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命题素养和评价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陈光伟 2015)。
高考英语试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题型是读后续写,作为压轴题型,很多教师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目的之一是命制出能够运用于日常训练的读后续写题,这里同样要回顾考试命题建议中关于写作试题的相关要求,如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设计相关的问题。
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 Lights,camera,action! 的 Behind the SCENES 为例,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文本后进行续写。续写的段首语可以设计为:
I remember a movie I saw that had a very strong visual impact:
A successful movie should include multiple elements.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结合对原文的理解及考试问题建议中的相关阐述,设计这样的段首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原文中涉及的现象、观点和情感态度等进行分析,或者与自己的认知进行比较。此时,学生会在此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这也能充分体现出其思维能力。比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I remember a movie I saw that had a very strong visual impact:Rather than having a strong visual impact,these movies can move people’s hearts. When the impact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various means in a movie,what it pursues is actuall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ovie theme and the human soul. Apart from movies,the words we say and the behaviors we exhibit should all be pursued in this way.
A successful movie should include multiple elements.In addition to the elements mentioned in the original text,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should be the themes elaborated in the movie and the various carriers through which these themes are reflected.The discovery of these carriers may depe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plot in the movie,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images and even language in the play.This may be the key to interpreting a classic movie!
上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阐述了考试命题建议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发,相信对每一个一线英语教师而言,这样的概括都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其实,在实践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既让考试充分发挥出人才评价与选拔的作用,又让考试充分发挥出培育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考试需要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要之间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者理应融合在一起,成为高中英语日常教学的共同追求。如果《课程标准》给一线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那么新的理念必然需要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和考试体系(周云 2014)。评价在教学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会随着指挥棒的指挥而起舞。如果国家层面所提供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宏观特性,那么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就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分析,体会其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同样应当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虽然教师天然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但是只有超越一般的经验认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智慧,才能够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行稳致远,因此经验的积累与理论架构的形成应当成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自觉;从实践层面来看,只要走进课堂,就是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收获经验或者教训,其都是重要的教师专业成长资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再将这些收获放到考试命题建议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从日常教学通往高效考试的必然途径,而走在这条途径上,也就是在体验考试命题建议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研究考试命题建议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发,可以寻找到从日常教学通往高效考试的有效途径。高中英语教师要基于这一研究,更加充分地体会考试命题建议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