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馨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国学习者习惯根据英语单词的中文释义记忆单词含义。在英语教科书和英汉词典中,英语单词的释义一般是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语和表达。但是,中文释义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解释英语单词本身的含义,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含义具有不对称性。例如:一些英语单词的感情色彩、常用语境在中文解释中难以得到体现,仅靠中文解释记忆单词会造成理解和使用上的偏差。有鉴于此,对英语单词和汉语解释的不对称性进行初步探索,结合我国英语学习者因汉语解释对英语单词的误用,对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以提升其学习质量。
语言是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交往中作为社会规约遵守的符号体系。索绪尔(Saussure 2001)认为:“语言是一套静态的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单词的价值(value)在和其他单词的比较中得到确定。所谓的价值就是关系,是构成单词含义的要素。因此,在理解一个单词时,可以借助同一语言系统的其他单词理解其含义。不同语言中往往没有价值完全对等的单词。”这就造成以母语为词汇元语言的释义不能很好地解释英语单词,存在两种语言中词汇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词汇学习贯穿整个语言学习过程,由最基本的单词拼写到语音认读、语法技巧等,任何一门英语专业的知识学习都与英语词汇密不可分(吴培霞、车贵成 2019)。
在我国自编英语教材的单词表中,英语单词的释义一般是汉语中表义相同或近似的词汇。英语单词和汉语释义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为两点:
第一是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英语单词的含义可能对应多个汉语解释。例如,英语单词apprehension 有“理解”“逮捕”“恐惧”等多层含义。伯德、卡索拉里和霍多罗夫等(Byrd,Calzolari &Chodorow,et al. 1987)对 Webster’s Seventh Dictionary将近6 万词条的抽样统计发现,有21 488 词条具有2 个或2 个以上的意义,即多义词占近40%。一词多义使一个英语单词可以用在多个不同的语境中。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英语单词的使用比较灵活。
第二是英语单词的含义比较精确,而汉语解释比较笼统。英英词典中对英语单词的解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melancholy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作为名词的英语解释是“a deep feeling of sadness that lasts for a long time and often cannot be explained”,指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通常无法说明缘由的悲伤;汉语解释是“忧郁;伤悲”,对于词汇的描述的准确度更低。还有一些英语单词含有特殊的感情色彩,而汉语解释并不能体现。例如,propaganda 的汉语解释是“宣传”,是一个中性词;英语词典中的英语解释是usually disapproving(通常是不赞成的)。此外,一些英语单词有其常用的语境,汉语解释则不能体现。例如,flee 的英语解释为“to leave a person or place very quickly,especially because you are afraid of possible danger”,但汉语词汇“逃跑”不仅包括“躲避危险”的意思,还包括“为了免于处罚而逃跑”的意思,使用语境比英语广泛。
英语词汇和汉语解释的不对称性和语言本身、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构词法、命名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构词方面,汉语以双语素构词,对属于同一类的词采取“属性+种类”的构词模式。对于一个事物的命名,汉语采取以“典型范畴”命名的方法。例如:浪花、葱花其实并不是花,只是形状类似。英语单词中的语素是一串没有意义的字符,表达的意思也是任意的。同一类事物的单词之间通常没有联系,每个单词都精确地指向某一事物(蔡基刚 2008),即使是在复合词中,也没有汉语中的种类概括词。从文化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实则是文化不同,汉语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具象思维,比较笼统;西方社会以个体为出发点,强调天人二分,在语言上重差别、求准确(范秀英 2005),对事物的分类比汉语精细。例如:汉语中的“散步”在英语中有 stroll、saunter、amble、promenade 等。英汉单词的文化含义也有不同。例如:龙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物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汉语中与“龙”相关的词无不带有赞美之意,如“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在西方国家,龙是“暴力”的象征,代表邪恶,与“龙”有关的词多含有贬义,如sow dragon’s teeth 指“挑起争端或者引发争端”(黄睛晶、许华菁2014)。
初始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掌握单词的大致含义便已足够。英语教科书中的单词表提供单词在课文情境中的汉语释义。学生习惯将单词表或者类似的单词书作为获取单词含义的来源。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施密特(Schmitt 2000)认为掌握英语中最常用的2 000—3 000 个词族就足够进行基本的日常口头交流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如make 有多个含义,但是单词表中一些常用词的解释覆盖面有限,学生学习也缺乏深度。一些学生满足于了解常用词的基本含义,不知道常用词在其他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因此在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中不能像母语者一样灵活、地道地用词。例如:crash 作为动词有“碰撞、(公司)倒闭、(股票)暴跌、(比赛)惨败、(在不常睡觉的地方)睡觉”等含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在口语交流中,表达“在你家沙发上凑合一晚上”时可以用crash for a night on your sofa。但是,学生一般只知道crash 有“碰撞”这个含义。当要表达“麻烦”时,学生通常会选择单词problem、trouble,其实headache 也有这层含义,而不仅仅指“头痛”。熟悉英语中常用词的多个含义可以改变“词汇量很大,交流时却受挫”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语境下灵活地用词,其表达更容易被理解。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强调单词的字面含义,忽视了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方面;学生则根据单词表机械地记忆单词,仅凭汉语释义理解英语单词。由于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的不对称性,学生容易误用意思相近的英语单词。例如,虽然glow 和glitter 都有“发光”的意思,但是含义有细微差别。glow 指热的物体,如火焰,发出微弱而稳定的光,物体本身是发光体。glitter 指反射从别处来的光,物体本身不是发光体。如果要描述宝石闪闪发亮,只能用单词glitter。知道一个词汇,不仅意味着知道这个词的含义,还意味着知道使用该词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形容某人胖时,为表示礼貌不能用fat,而要用plump。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词汇语用的教学。此外,学生还需要注意英语单词的正式程度。例如:amicable 用来描述一段关系,意思是“友好的”,尤指两国关系友好,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因此,amicable 不能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词汇的错误认知势必会影响对词汇的使用。误用的背后是学生没有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对等性,仅凭汉语释义记忆英语单词,因此忽视了单词的使用语境、含义、常用感情色彩等。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错误表达之外,还体现在写作中。一些学生认为汉语释义是近义词的英语单词在使用中就可以互换,于是在写作中为了使用高级词汇,选择一些拼写更复杂的单词代替原有的单词,结果发生误用。
学生在英语单词含义学习中的误区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和英语的差异,仅凭单词表上的汉语释义理解英语单词;另一方面是不当的英语词汇教学。学生只了解单词的字面含义,不能分辨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下面,结合词汇教学和词汇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索绪尔(2001)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在同一语言系统内,所有的单词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网络,一个单词的含义可以通过和其他单词的比较得到确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如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关系,补充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等,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所学词汇的含义。某个概念在汉语中可能只对应一个词语,在英语中却可能对应多个单词。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语义场对与同一个概念有关的词汇进行梳理,方便学生记忆。例如:汉语中的亲属词“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等在英语中由aunt 一词全部囊括。一些近义词也可以在同一语义场内通过比较得到区分。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共有的概念建立双语词汇之间的联系(张语轩、梁烨、李兰杰2020)。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在汉语环境下掌握了一套概念体系,因此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是在已有概念系统外学习新的符号来表达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带入母语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从而产生对单词词义的误解。英汉词汇的概念不同是因为文化不同,而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单词的引申义,减少母语负迁移。例如:“狗”在汉语中的引申义为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词语;在英语国家,“狗”是家庭的一员,是人类的好帮手,如lucky dog 指“幸运的人”,work as a dog 形容人“工作努力”,单词 dogged赞扬人“坚持不懈”。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用例句解释英语单词的词义,提供的语境不够完整。另外,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往往有限,因此教师要增加语言输入,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语料,从而了解单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单词。认知心理学的连通主义认为,有关词汇的信息被储存在神经网络的节点中,增加语言输入可以使学生不断存储单词形式以外的信息,提高单词使用的正确率。一个单词进入长时记忆需要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多次遇到该单词。增加语言输入可以提高单词的出现频率,强化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释义和语言释义,语言释义又可分为英语释义、汉语释义和双语释义。英语释义多数借用英语词典,学生需要参考英语词典中对单词的解释。英语词典编纂提倡利用基本词汇解释单词,降低了英语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参考单词的英语释义有利于学习者了解单词的常用语境及其与近义词的区别。同时,英语词典中的例句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较权威的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在查阅英语词典时可以附带学习一些单词,掌握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相反,如果翻阅英汉词典,学习者在辨析一些英语近义词上就会遇到困难,获得的语言输入也相对少。汉语释义适合初学英语的学习者,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可以参考英汉词典,了解英语单词的汉语意思。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需要参考英语词典,如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Thesaurus 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视情况补充词汇的英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对于中高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如大学生,他们可以多查阅英语词典,利用英语释义理解单词。
就实践教学而言,这些办法并没有好坏之分,仅在适用情况上存在差异,要根据所教词汇的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水平定制专属的释义方法。从教学时段上看,可以按照传统的课初、课中、课下三个时间段作出相应教学活动安排。课初可由复习与预教两大单元组成;课中可使用单语释义加替换复述及推测词义的方法来讲授;课下可拓展词汇,增加学生的词汇深度,并组织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应用。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常用词。常用词一般指高频词,研究表明,单词词频越高,所占语篇篇幅越大。掌握常用词不仅可以促进一般英语语料的阅读,还可以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许多学生只满足于掌握常用词的基本词义,没有深度学习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词汇学习费时低效,虽然有很大的词汇量,但是口语和写作表达质量不佳。
因此,学生要重视常用词的深度学习,探索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并在输出中反复强化某一概念和其常用词的联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区分常用词和非常用词,结合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学生需要掌握的常用词,鼓励他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使用常用词。
英汉词汇含义由于语言差异具有不对称性。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理解英语词汇的含义,认识到英语释义的优越性,多参考英语词典中对单词的解释,深入了解单词的含义和用法。虽然本研究对英语单词及其汉语解释不对称性这一问题的解释较为浅薄,但是一些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过于依赖汉语解释,对单词词义缺乏深度学习,导致对英语单词的误解和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希望以此引起他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