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新时代的要求,高中学段一线教师必须要深刻结合学生德育发展的现实水平和青少年对于思政教育的具体需求,把握“立德树人”中“德”的丰富内涵,为其赋予时代价值,关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现实需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历史素材,近现代也涌现出一批批道德楷模和人才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无不是成功的立德树人典范。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历史根基,优秀的品德特质更是国际共识。之所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人民的呼唤和热切期盼,是因为各个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精神内核往往同气连枝,这是由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观建设决定的(姚崇、黄密 2022)。
立德树人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质,是中华优秀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碰撞结合的产物,且“德”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崇高的个人理想,又有对于君子个人品行修养的指引;既重视公德,又强调私德。在当代,培养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立德树人的生动体现。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内涵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兼容并蓄。一线教师要全方位、深入浅出地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承担育新人、兴文化的重任。
早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了立德树人的中心指引作用,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 201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体现多层次的内涵。
第一,思政课程需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人民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伟大指引,它是教师德育工作的基础内容和底层支撑(姚崇2021)。
第二,立德树人的时代特色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教师德育的重要目标,又是检验立德树人落实的重要衡量标准。
第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文化来源,也是思政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立德树人和思政课程建设是中心任务和贯彻路径的关系,两者联系紧密,又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互相关照,为一线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由此可见,思政课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学科内容为支撑。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搭建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时,主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成为堪当大任的四有新人。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设计只有呼应时代的新变化,才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李亚轩 2021)。
我国“00 后”高中生的成长经历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紧密,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就信息来源而言,相比父母一代,“00 后”高中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爱国、有责任心的青少年。此外,由于“00后”高中生的知识面广,信息获取途径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在性格特质方面,2018 年,由腾讯和《中国青年报》联合调查的《00 后画像报告》显示,“00 后”更昂扬向上,强调个人奋斗,娱乐爱好特别广泛等;对国家和集体认同感高,视野更广,更强调个性的彰显(何林、徐少婷、冯妮娜 2020)。
肌苷酸标准品、2-辛醇、正构烷烃(C6~C22,色谱级)美国 Sigma公司;甲醇(色谱纯)、高氯酸合肥泓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由于网络平台提供了多模态的分享渠道,“00后”形成了以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和流视频、短视频平台为主的网络互动平台。关键意见领袖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网络红人”发展而来,他们通过分享个人言论、照片、视频等获得关注,集聚个人品牌影响力(谢晨琳2018)。由于“网络红人”群体和关键意见领袖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青少年更容易被同龄人的动态分享吸引,而“网络红人”追逐流行趋势和强调个性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其三观塑造。互联网极速的信息传播和“网络红人”现象对于三观仍未定型的青少年而言有利有弊,多元价值观可能会挑战其原有的认知,甚至可能会被分裂势力、不正确的观念渗透(谈传生、胡景谱、刘文成 2022)。
中国自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后,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除了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还让新一代年轻人接触到了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
首先,市场经济价值体系强调个人逐利,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质,虽然调动了私有经济体的积极性,但是这种风气会使学生更突出自我表达,忽略了远大理想的树立,以及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为高中思政课堂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其次,“00 后”高中生熟练地辗转于不同网络平台,既浸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又接触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普世主义、民主自由等思想,同时部分猎奇、低俗、腐朽等反动思想或隐蔽或直接地借助虚拟世界不断滋生蔓延。如果学生被这些偏激反社会的思想影响,就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削弱思政课程建设的效果,甚至会陷入自我怀疑,不仅影响学业、社交和心理状态,而且会造成过激举动,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廖素梅 2020)。
目前高中英语思政课程建设仍以教材语篇为基础。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语篇重在宣传积极正面的人物事例,弘扬积极思想。在课堂建设中,教师显性教育和隐性引导两种手段并用。积极的语篇材料使教师以判断评价为主,说明人物或事例是否符合正面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理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联系。课堂提问和教师直接讲解、强调正向态度都是显性教育常用的手段,而隐性引导手段往往形式上更加灵活,如引入多层次的试听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根据系统功能理论可知,高中英语课堂思政建设仍是以态度子系统的判断资源为主,极差子系统的语势资源为辅(李如占、张冬冬 2018)。
然而,由上文“00 后”高中生的特点分析可知,传统的课堂思政建设和有限的教学资源可能无法收到预期效果。有研究人员对部分高中思政课程建设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尽管高中师生对思政课程建设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加深,但是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发现:课程思政本身具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概念和深度有待教师的进一步发掘和拓展;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时有模糊,内容时代性有待提升;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的融合性有待加强(李雪瑞 2022)。这一系列研究为高中英语思政课程建设和提升带来了新的启发。
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把握“00 后”高中生的生长环境,包括新思潮的变化和新鲜事物的刺激,以及青少年群体性的分享欲和对网络影响力的认可。高中英语教师可理论学习和时代观望两种手段并举,既不放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又保持对时代和热点事件的关注;不局限于教材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会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和语言知识在应用和语言产出中实现融合,使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思政信息和思政课程建设的接收者,而是要转变其角色,使其成为思政课程建设的积极力量,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外宣是一种传播方式。外宣话语来自文化、历史、民族气质等对外宣传时形成的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脱胎于有鲜明文化特质的书籍和内容的对外传播和译介。基于外宣视域,洞察现阶段高中英语思政课程建设,可以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诸多启示。
第二,优秀中华文化元素和时代精神的对外传播需要对跨文化因素进行充分考量,这与语言教学的要求相契合。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外宣话语已不局限于官方的中华典籍外译,而是拓展到经贸科教和人文交流的各个领域,其中民间的自由译者、兼职译员、多身份的跨文化交流者正在逐步承担起拓展我国外宣话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任务。“00 后”浸润在国际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网络环境中,更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有更多分享和表达的渠道,将成为我国外宣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
因此,思政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在多元思潮冲击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步骤,更是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尝试解构中华文化,并以个性化的表达进行分享和互动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又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尹佳 2019)。一方面,对思政课程建设的效果提出了更多元化、更综合的要求;另一方面,为思政课程创新赋能,使教育者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 的Reading and Thinking 板块为例,分析在语篇讲解过程中如何体现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第一单元的主题分析可知,单元主题为teenage life,积极的内容元素为good habits,旨在鼓励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应对挑战,养成良好的习惯。语篇后的思考题旨在激发学生反思自己在学校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这一思考题带来了多层次的角度转变。
第一,身份的转变。学生从课文人物亚当(Adam)的旁观者转变成自我故事的讲述者。
第二,叙述人物和身份的转变,叙述的中心人物由外国学生到中国本土学生。
第三,语言的转化。学生由英语到汉语的内化理解,再到用英语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学生的故事。
在语篇讲解过程中,教师为信息的输出方,此时的课堂问答及课堂练习和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话语互为补充,以达到传递知识内容的目的。在思考题部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题目带来的多重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作铺垫。
为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的身份转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我国青少年面临的挑战,以及克服挑战达成目标的优秀案例。得益于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教师在海量的资源中选取青少年群体中有高曝光率的正面社会人物,以熟悉的信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进行自我反思的积极性。由此,通过选材的时代性链接思政主题的生命力。
此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影响了思政课程建设内容的包罗万象,但受限于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时间及教材主题的确定性,教师须保证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指向性。
在开展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课堂展示给出积极建议和主动指导,使思政课程建设的主题与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一致。最后,在外宣视域下思政课程建设成果及学习任务应以“讲述”为导向,即语言内容的输出是学生作品展示的主要部分。学生可采取个人陈述、小组演绎、视频拍摄、网站制作、书面表达等形式,以我国青少年的生活为素材,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面向世界有志青年,对外输出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故事。
如今世界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更加激烈,越是在这样充满挑战的时代,我国青少年越要坚定使命信念,而高中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从高中迈向大学殿堂的关键期,因此思政课程建设的创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在外宣视域下关注高中英语思政课程创新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未来对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为未来文化交流主力军的重要角色。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探讨为高中英语思政课程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成为未来研究该领域、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范围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