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如何有效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战略性任务,其中思政辅导员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常态化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辅导员不仅承担着教育、管理的使命,同时还需要做好组织保障与服务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1]。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对于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辅导员胜任力包括战略、职业和行为三个维度的特征,通过研究高校思政辅导员的胜任力水平及情况,有助于把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政治属性,避免其在工作中出现事务化倾向,这也是新时代评估教学综合素质方式的全新转型与突破。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所以培养专业过硬、创新意识超前的接班人是高校辅导员首要的职责和使命[2]。对于当代辅导员而言,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效凝聚大学生不断求实钻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绝不动摇。这既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也是考验辅导员胜任力的标准。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怀,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变化,如何精准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理想信念,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队伍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勇于承担更重的责任与担当。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从使命的政治视角出发,全身心投入争做大学生的指路人。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与创新,从细节入手悉心培育大学生,由此得到学生的认可、支持与信赖,以期实现自我价值[3]。
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学情往往是复杂、突发且多变的,因此教育渗透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侧重实施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策略。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囊括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平时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有效向学生传递思想教育的内涵,确保学生理性学会思考、正确看待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时刻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善于用新时代新思想武装头脑,并因地制宜、贴合实际鼓励大学生,有效匡正其价值观念,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
胜任力是评价思政辅导员专业化职业能力的基础和关键,高校需要深刻明晰思政辅导员胜任力的重要内涵,掌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属性,以期助力该队伍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4]。
高校思政教育始终传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其中高校辅导员则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和实践胜任力,并以此为约束作为教育职业的根本遵循。新时代,随着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职能就是发挥思想引领和示范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确保大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各项方针政策,保持极强的敏感性和辨别力。在新时期网络信息时代下,辅导员工作更加繁杂多元化,因此对于辅导员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是在行为表达中,都体现出极强的以人为本的主体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政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还包括价值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集中表现为成长阶段中各种诉求与渴望。高校思政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侧重对学生引导、帮助和服务,具有显著的针对性。当前,大学生思政管理面临诸多难点,只有辅导员不断提升自我胜任力,不断基于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律,给予学生精准的思政教育供给和调节,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具有专门性和不可取代性的属性特征,唯有以专业化为目标,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面对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新诉求,如何提升辅导效率和质量,要求辅导员进一步加强核心职能建设。一方面,国家对思政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是强调辅导员的职业原点和职业方向,从而引导辅导员不断求实进取,以期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当前部分辅导员仍存在重业务管理、轻政治引领的问题,表现为事务性工作增多,工作重心出现偏移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存在“优转”现象,即优异的辅导员常常调转至其他领域工作,相对不优秀的只能留下来,这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产生一定冲击[5]。
高校思政辅导员胜任力与其他职业相比差别很大,胜任力是辅导员队伍中最具根本、最具核心的能力,胜任力主要通过辅导员教师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政治素养、个性特征以及职业动机等五个维度得以体现。
高校辅导员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马列知识,善于利用马列理论为工作提供思路和指导;具备党建相关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知学校党务活动以及学生入党等知识;掌握新媒体知识,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带动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实现新媒体高效赋能于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善于灵活运用思政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通过因地制宜的交流谈话为学生展开有效的心理辅导;具备学生工作事务知识,能够在日常工作事务中得心应手地处理和应对[6]。
高校辅导员教师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定期开展鲜明的主题教育;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及时、果断地处理和应对;具备教育引导能力,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提升价值引领效能;具备团队建设能力,能够做好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学干队伍建设蒸蒸日上;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技巧,语言表述逻辑分明,避免学生出现误解;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具备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教师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敏锐性、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善于把握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能够积极与上级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忠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具备政治辨别能力,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高校辅导员教师需要具备亲和力,让学生愿意与之交流和接触;具备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情操带领学生、赢得尊重和理解;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善于调整身心状态,能够应对复杂工作的压力;具备超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工作中坚持不懈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任务,善于对工作中存在或潜在问题做出调整。
高校辅导员教师需要具备职业认同,热衷并全力投身于本职岗位,愿意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价值;具备清晰的职业目标,能够按照规划方向为之努力前行;具备职业热情,善于找到职业的乐趣与动力;具备职业精神,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和战斗力。在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背景下,为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素养,要求高校思政辅导员明晰职业胜任力的各个要素指标,从问题及目标导向出发,不断提升自我[7]。
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个人胜任力,不仅与其自身个人素养修为息息相关,而且与思政辅导员所处学校的职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辅导员胜任力的发展受整个大环境下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反哺于生态社会系统。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将思政辅导员职业属性进行重新划分,此前处于游离式的双重身份,让很多辅导员教师模棱两可。此外,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入手,打破以往“忙杂细乱”的职业形象。通过采取正面总结和正向宣传的方式,确保思政辅导员职业形象更加鲜明,在思想引领层面发挥出应有的职业价值。此外,高校应致力于优化现有考评体系,无论是评奖评优考核,还是职务晋升评价,都应侧重对辅导员教师胜任力指标的融入,旨在激发辅导员求实、创新的动力。在育人系统环节,高校应以大思政格局建设为契机,通过不断理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让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教师能够相互之间有效协同支持。通过打破各自为政的瓶颈,摆脱了传统配置模式的束缚,使得新型辅导员团队梯队模式能够顺利实现、推进、推广,从而生成浓郁的团队职业情感归属,助力教师高效履行辅导员职业的职责[8]。
现如今,高校思政辅导员在专业化层面仍差强人意,职业化理念并未实现广泛共识,一些辅导员将其视为入职高校的过渡性跳板,在终身从事辅导员的职业愿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犹疑和观望情绪。正是由于职业愿景缺乏稳定性,表现出不清晰的理解或不坚定的态度,一旦遇到管理工作出现“难啃的硬骨头”,就会使工作出现疲于应对的状况。鉴于此,首先,高校应该全力加强对辅导员政治意志的培养,让其对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具有足够的认知和清晰的解析。同时以职业胜任力作为核心指标,为辅导员打通前方荆棘的道路,让更多有志向投身于辅导员队伍的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大展身手。其次,辅导员个人要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由于不同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在学缘结构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但都趋于一致地面临着“二次成长”的经历和压力。因此,辅导员教师要在思政教育“趋同化”的引领下,坚持发挥自我的专业优势,善于在学科交融中探寻新的突破口。最后,高校要健全辅导员职业引入和退出机制。对于不具备辅导员胜任力的教师,要根据机制要求,根据考核、测评标准方法,将其及时退出队伍,并为其提供更合适的岗位。
当前,国家级和地方政府组织的思政辅导员培训日益增多,而且在不断开辟新的研修项目,因此高校思政辅导员教师参与培训与研修活动的机会很多,然而单靠培训显然是不足的,还需要从培训的连贯性、针对性入手,致力于提升培训教育的实效性[9]。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机制。助力辅导员教师认清教育形势任务,明晰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动态规律,侧重激发辅导员的职业信仰,帮助其树立胜任力的正确认知。其次,高校应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将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改变以往拼盘模式的不足。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依托校域内高水平学科基地或网络平台,打造成立辅导员学院,从本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出发,开发与时俱进的辅导员培训系统。最后,高校应以新问题、新形势、新热点为导向,全面开展辅导员专题培训体系,形成定期精品讲堂模式,帮助辅导员理论消化和积淀,提高个人的职业胜任力。
辅导员工作需要常常接触学生和围绕学生,这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优势和契机。高校辅导员需要加强自身政治胜任力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特别聚焦于党建工作及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10]。首先,辅导员教师应聚焦成长成才发展指导专业化,不断开发精品党课,做好学生关于入党的启蒙教育,全面体现党建工作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其次,辅导员应致力于开创专业化的教育培养体系,做好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政治觉悟循序渐进地提升。同时聚焦教育专业化,加强动员能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渗透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最后,根据学生学情和需求特征,基于前沿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思维,结合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性格,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或个性化指导服务等,以期强化辅导员的话语权,从而带动引领学生高质量成长成才。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思政辅导员胜任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不断优化思政辅导员的胜任力,有助于该队伍不断从职业化向专业化层次迈进。要求高校明晰思政辅导员胜任力的构成因素,多措并举地强化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健全选聘、培养、考核和晋升等机制,确保思政辅导员提高政治站位和属性,在思政育人工作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以期为高校培养时代高质量人才夯实组织力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