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卓良,韦柳
(1.河池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河池 546300;2.河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河池 546300)
地方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群居文化、模范文化等地方优秀文化形态,尤其是在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产生了地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优秀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创造的精神文明, 与广大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 能够持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地方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利用思政课平台讲好地方精神、优秀文化、模范事迹和精彩故事,既有利于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又可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本文以河池市村民自治文化融入河池学院思政课为例, 探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
村民自治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三项伟大创造之一,发端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已经成为广大基层群众开展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有效政治实践。 村民自治文化反映了亿万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基层民主建设、 维护农村稳定大局、振兴乡村、带领农民致富的精神风貌和价值选择,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文化形式。村民自治文化产生于改革开放,服务于改革开放,其内涵和形式也将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村民自治文化[1]作为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文化表达和符号, 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认同、开展校内外民主实践的宝贵资源,更是丰富思政课教学素材,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文化资源。
村民自治文化具有资政育人的价值蕴意和时代要求。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 将村民自治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中,体现了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相统一,实现了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与地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 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村民自治文化作为地方优秀文化, 是改革开放精神在基层民主政治领域的生动体现, 承载着乡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的民主权利观念,具有教育、引领基层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基层群众树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现代民主意识,具有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信息容量, 为思政课提供极具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实践案例。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因此,资政育人既是村民自治文化的功能,也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各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资源, 如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主文化、民族文化等,这些优秀文化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提供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案例、素材,也为实践教学提供现场实习实训基地。 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地方高校可以就近取材,深化学校与文化管理部门合作, 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思政课金课品牌。村民自治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将其有效融入地方学校思政课,能够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与传承、发展、利用村民自治文化的互赢共利。
村民自治文化作为地方优秀文化, 体现了当地群众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担当精神, 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3],既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又承担着教化乡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的文化育人功能, 成为激发当地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食粮。地方高校扎根地域沃土,既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又肩负着传承和发展好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思政课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核心课程,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当地输出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同时,将村民自治文化融入思政课中, 既为讲好地方优秀文化故事、弘扬正能量提供重要平台,又可以提升村民自治文化的知名度和开发价值。
强化思政课的理论性、 实效性、 针对性和亲和力, 需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生动事例, 发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局面[4]。 村民自治文化作为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文化表达和符号,蕴涵着科学的群众观、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自律观念和法治精神、民主自治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等育人元素,是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资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昭示,只有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脉联系,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微观层面看,村民自治是在河池市合寨村党支部、党员领导下,依靠广大村民解决村庄问题、促进村庄发展的生动案例。从宏观层面看,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农村的管理难题,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维护了农村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三项伟大创造之一, 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进一步彰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村民自治文化肯定了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党的群众路线理念的生动体现。当前,青少年的群众观较为薄弱, 需要将村民自治文化的生动事例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组织青少年多深入农村,了解基层情况, 培养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并逐步树立科学的群众观。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如何改革、如何发展成为国家和农民群众面临的迫切问题。 1980 年1 月,广西宜山县的合寨大队果作屯面临众多的社会治安问题,即“六多一少”:赌博多、盗窃多、砍伐树林多、唱痞山歌多、放浪荡马牛多、搞封建迷信活动多,管事的人少。为了化解村庄矛盾,村里的党员和户代表开会研究,决定成立村民委员会并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创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先河, 丰富和发展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经过40 多年的发展,合寨村由过去的“六多一少”变成了现在的“六强一少”,即党支部先锋堡垒作用增强、党员能人先锋带动作用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能力增强、村集体经济固本强基作用增强、群众幸福生活获得感增强,社会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他们以问题为导向,为了破解现实发展难题,敢于突破现行的农村管理体制,拉开了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无愧于“改革先锋”的称号。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需要大量敢为人先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挖掘农村改革先行者敢为人先的生动事例, 促使青少年体悟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村民自治的首创,是由河池市合寨村党员带头,通过制定合寨村的村规民约,合理利用民风民俗,依靠村民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 开创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解决的新局面。 村民自治在国家法律和制度框架内, 依据村规民约管理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突显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执行的治理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统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为村民自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因而,村民自治文化既强调自我约束、自律意识、自治理念,又要求依法治村、依规办事,并强调道德素养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合寨村提出了“五治”治理方式,即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为推动合寨村高质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校是青年人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强化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长知识和才干,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的国家,如何发展基层民主, 如何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 村民自治制度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为亿万农民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河池市合寨村通过召开党支部会议、 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本村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依据民主选举选出村委会干部和人大代表, 通过民主监督维护村民利益, 建立了村民协商机制、 议事制度、 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村民自治系统的运行规则、 价值观念、 制度文化是民主自治精神的具体表现, 这种精神不断强化农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自治理念,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塑造出适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公民。 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内容,而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 有计划地开展民主政治观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实践,不断提升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生活资料比较匮乏,生活水平也比较低。 为了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农村、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农村的改革也处在破冰期,各种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河池市合寨村面对着“六多一少”难题,没有管理组织、没有钱,生产生活资源极度匮乏,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村民们没有向国家和政府伸手要钱要粮, 而是在党员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兴修水利设施,突破现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粮食的大丰收和农村的稳定,开启了村民自治的序幕。 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需要进行奋斗精神、劳动精神教育,农民群众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值得广大青年大力学习。
将村民自治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5], 充分挖掘村民自治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可以构建思政课有效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系。 将村民自治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需要深入挖掘村民自治文化的育人素材,实现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把村民自治文化统筹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推动村民自治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校本教材,开展“改革先锋”、农村模范人生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村民自治活动,构建“行走的课堂”式的校外民主教学实践活动体系,将村民自治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班级管理中。
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 文化部门合作[6],组建村民自治文化科学研究团队、教学研究团队,充分挖掘村民自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历史脉络、丰富事例、生动故事,尤其是厘清村民自治文化与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编写村民自治文化案例集、思政课辅助教材。要提升地方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运用村民自治文化育人的能力,根据每一门思政课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村民自治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的各环节中, 实现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教学实效。如河池学院根据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编写了《村民自治在广西》作为思政课的辅助教材并开设选修课,是地方高校利用优秀地域民主文化开发特色课程的有益尝试,受到学生的欢迎。
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既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7],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校情、村情,又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 打造以具体活动和项目为平台的实践育人体系。 广西河池市的合寨村是村民自治的发源地,合寨村有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选举旧址,建有村民自治第一村展示馆, 河池市宜州区建有村民自治展示中心, 这些场馆已经成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 许多学校经常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多下农村基层,利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三农”问题社会调研和村民自治寻根体验, 积极撰写调研报告,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 同时,开展志愿服务乡村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村民大会和村两委选举活动, 让青年与村民代表亲切交流,亲身体验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实践,提升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河池学院将合寨村、村民自治展示中心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每个学期定期分批次组织1 000 人左右的学生开展现场教学,开展村情调研、展馆参观、座谈交流、改革先锋现场教学、我来做村民自治讲解员、参与村民代表大会、党支部共建等活动, 取得了较大的教学实效和社会影响力。
青年的成长需要榜样作为参照物, 在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力量和成长经验。 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先进模范代表, 他们之中有改革先锋,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最美乡村人物,有劳动模范。 这些新时代的农村先进人物,是践行村民自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是青年学习的榜样。聘请改革先锋、农村劳模、农民企业家、村民自治研究专家作为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兼职教师,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课堂,现身宣讲农村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 村民自治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丰富内涵,让青少年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感人故事。 开展“向农村楷模学习、做新时代有为青少年”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主观、群众观,培养他们的民主、平等、法治、责任、秩序、规则等现代民主观念。河池学院定期邀请全国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合寨村原村委主任韦焕能到校开展“与改革先锋面对面”交流活动,邀请村民自治研究专家徐勇教授到校做“合寨村村民自治”专题讲座,广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8],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形成以文化育人的大思政体系,完善思政课的“第二课堂”,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9]。把村民自治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开展好社团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三农”题材的文艺节目,邀请农村文艺队进校园展演,增加学生对农村社会的了解,让村民自治文化贴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际。 积极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河池学院积极将村民自治文化的育人因子融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程建设中,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建设村民自治文化课程品牌,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完成村民自治文化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河池学院还定期组织学生志愿文艺队到合寨村与村民联合举办文艺晚会, 加深了学生与村民的情感交流, 培养了浓浓的“乡村情”。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实现自我管理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学校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塑造优良的校风、学风、班风,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 村民自治文化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学校要加强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培训,将村民自治文化的民主自治理念融入学生会管理、 社团管理、年级管理和班级管理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自我管理[10]。 河池学院组织学生干部参加合寨村的村干部选举、村民大会等活动, 现场体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农村层面的生动实践,培养了学生干部的民主观念。
总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深、讲透、讲好思政课要与讲好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要在思政课中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 培养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中, 既有利于打造地方高校思政课金课,也是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宝贵资源和平台,更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 实效性及教学效能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