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3-04-18 09:31徐德斌张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网红价值观青少年

徐德斌,张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网红文化泛指网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虽形态多样,且颇具流变性,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1]。 借助互联网,网红文化在当代文化实践和传播的过程发展迅猛,对正值“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网红文化的本质特征, 及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不仅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1 网红文化的本质特征

网红文化本质上是以资本为推手, 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各种符号表达为形式,以粉丝群体的形成和聚合为基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驱动,以输出契合受众需求的内容为根本而形成的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就文化而言,网红文化是以网红为中心, 以粉丝为半径打造的一个个由不同文化圈而组成的“信息茧房”。网红作为这个圈子的“精神文化领袖”,所表现和传播的含有一定价值观的信息、观点、知识和生活作风等会对圈内粉丝甚至圈外的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少年对主流价值倡导的“真、善、美”关注下降,更追求“短、平、快、俗”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网红文化迅速发展并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由网红文化衍生而来的网红经济也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红文化产业链。产业链前端,网红可通过广告及“打赏”的形式获取经济收益;产业链后端,可通过“直播+电商”的模式形成一种长期盈利的商业模式[2]。 在这个产业链中,粉丝量、观看流量就等同于金钱,许多网红在个人利益的诱导下以“流量拜物教”为准则,通过无下限的言行来博眼球、吸引流量,从而赚取收益。

2 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青少年的价值观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他们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祖国未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红文化已经全方位渗透到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 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双重作用。

2.1 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2.1.1 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红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 涵盖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广泛的话题和多样化的创作方式,极大地培养和激发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部分网红通过发布有关短视频账号运营、 视频拍摄与构思等创作技巧的内容,成功优化了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其好奇心和创造力。

2.1.2 提高青少年社交能力

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 青少年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 网红文化凭借自身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强的特点,在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同时, 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平台, 使他们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和提升社交能力。 青少年可以参加各种有趣且具有社交性质的网红文化实践活动, 从而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并拓宽社交圈和视野。

2.1.3 拓展青少年知识空间

网红文化并不是恶俗、消极的代名词,很多正能量网红博主发布的内容涵盖了各种综合形式的文化内容和艺术视角,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 扩展青少年知识价值观的空间。 首先,正能量网红通过网络平台向受众推荐各种新颖、有趣的事物,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他们的知识视角。其次,网红文化有助于青少年知识的积累。 网红博主通过发布讲解类视频和针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能够帮助青少年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并促进他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最后,网红文化还可以使青少年打破时空的限制, 更高效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优质文化结构。

2.1.4 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最敏感的阶段, 他们在形成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得到身边人的认同与支持, 部分青少年常感到自己不被理解,自信心缺乏,甚至出现自闭情绪。 这时网红文化的积极作用将尤为明显。 在网红文化实践中青少年有机会沉浸于高度开放的文化环境中, 无论是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评论、分享,还是参加线上线下活动,都能实现自我提升,增强自信心。

2.2 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2.2.1 颠覆职业价值观:导致无心向学

就业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重要的现实议题。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 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和“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 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3]这是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必须是理性选择后仍然热爱且能够承担这份职业所带来的社会责任,而不仅是受到虚荣心、名利欲等价值观的影响。 因为基于错误价值观进行的职业选择会把青少年带入险境, 错误价值观只会暂时激发青少年对某一职业的热情,却不能让其将此职业作为毕生追求。 成功的网红案例和光鲜的网红生活及网红在网络空间传播的低质化、庸俗化的内容,给青少年造成一种没有知识与能力,凭借调侃、戏谑也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假象[4]。这就导致了许多缺乏人生阅历却又渴望成功的青少年, 期望借助网红成功的模式将自己打造成网红,而无心学习和奋斗。即使不以成为网红为职业选择, 青少年长期沉浸在负面型网红所宣扬的错误价值观的荼毒下,也容易滋生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从而导致价值观庸俗化和功利化,甚至可能会淡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致使他们无视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丧失社会责任感,盲目追求以“名”“利”为导向的工作,而不愿意深入基层通过劳动来改变自身的处境。

2.2.2 误导消费价值观:消费主义盛行

消费主义产生并盛行于西方, 具有虚假性和享乐至上的特征,它过度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鼓励人们追求物质消费与享受,倡导非理性消费。手机应用推送的令人心动的广告、直播间发放的折扣券、网红对某一产品的强烈推荐等都营造出一种 “抢到就是赚到”的假象,这些都深深刺激着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群体的感官, 诱导着他们进行冲动性消费,而非出于理性的价值选择后的消费。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大多数网红在推销产品时常常会通过营造“虚假的需求”氛围来粉饰消费主义。 虚假的需求是被市场营销出来的, 而不是源自消费者自然的生活需要。 譬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顿火锅”“十根烤肠”等营销口号将爱情与消费捆绑。在爱的名义下, 消费成为青少年认同并践行的价值选择, 他们希望通过消费特定商品来获得其背后的符号象征,从而得到一种虚假认同感。除了物质消费之外,还有文化、情感消费。比如,为了吸引粉丝和流量, 网络上曾有人质疑邱少云烈士被烧半小时一动不动只为保证战斗胜利有违生理常识。 这种假借娱乐之名贬低英雄人物崇高形象、 歪曲我国历史事实的失范、失向、失真的言行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对我国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 山东“为爱冲锋的勇士”操纵舆论只是为了博取网民的同理心来吸引流量, 继而开启直播带货之路。 网红文化背景下这些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文化、 情感消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青少年的消费价值观, 还干扰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除此之外,“在网红诱导和网络平台的虚拟支付能力共同作用下, 青少年消费者表现出了许多冲动、超前、过度娱乐等消费行为,甚至出现了借新还旧、以贷养贷等极端情况”。

2.2.3 扭曲审美价值观:助长病态审美

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美的总的看法。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5]。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红文化的不断兴起和发展, 一些网红孵化公司为了迎合大众以获得受众支持,将大众审美进行聚焦和整合,通过数据算法制造出了所谓的“网红脸”。为了走红,很多网红通过化妆、P 图、整容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外貌,这种行为甚至已经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这不仅会侵害自然美的生存空间, 而且会影响和扭曲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导致价值认知扭曲。例如,“五官决定三观”的错误观念已经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甚至会引起他们模仿网红而做出过度整容的危险行为。同时,在网红经济的刺激下,“审美”市场趋于饱和。为了得到短暂的曝光和爆炸性的经济回报, 一部分网红不惜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包括“凤姐”“贵州牙妹”“芙蓉姐姐”等都是以审丑出圈。网红文化传播的落脚点是吸引受众,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网红的失范行为被不经选择地传播到大众面前, 严重冲击了大众的形象自信和独特个性风格, 最终造成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病态审美, 使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变得越来越粗浅且庸俗。

2.2.4 冲击道德价值观:触及伦理红线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 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一定意义上,网红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亚文化。现今,互联网出现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如义与利的冲突、抄袭模仿与良心原创的冲突、 个人娱乐狂欢与社会公德的冲突等都严重冲击甚至解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已有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由于市场监管不严、准入门槛过低、违规成本不高,导致一部分网红有恃无恐地做出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他们通过低俗色情、歪曲事实、调侃政策等方式来吸引眼球和博取关注。比如,有部分不良网红打造未成年“宝妈”,甚至求包养的人设来获取部分青少年的关注和追捧, 又或者故意编造耸人听闻、境遇凄惨的故事,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钱财。 更有甚者,一些所谓健身网红,假借健身之名,推销类胆固醇等违法药物,严重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这些网红行为背后错误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借此入侵青少年的内在思想, 从而导致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走向异化和扭曲。 网红文化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多的伦理问题, 是因为通过这些非道德行为可以实现快速涨粉,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网红文化的道德问题, 实质上是经济利益突破了道德价值规范的约束。

3 应对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清气朗、 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6]网红文化内在具有承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创造符合人民利益需求的文化作品的义务。 网红文化虽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待网红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 而应该坚持用以主流价值引领网红文化供给、 甄选和培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队伍、以用户涵养反制网红文化侵蚀、以法律手段监管文化市场发展的解蔽思路, 以综合性手段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帮助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3.1 加强优质供给,以主流价值引领网红文化发展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供给是引领网红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 源头上以主流价值引领网红文化,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实现其积极影响。 鉴于此,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红文化健康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7]。一方面,加强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生产。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寻找素材、吸收营养。这既包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元素,也包括“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8]。在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生产的基础上,提升网红文化传播内容质量, 引领网红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融合,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转变,消弭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 让主流意识形态搭乘网红文化的东风,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9]针对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需求、 喜好和习惯有针对性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将高大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做通俗化、 生活化和碎片化转换, 将理论话语、政治话语转换为民间话语和生活话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度。 通过转化话语表达,“润物细无声”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融入网红文化,将其悄无声息地植入青少年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中, 从而培养其正确价值观。

3.2 坚持正确导向, 甄选和培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队伍

传统媒体时代, 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要由党和政府及官方权威部门掌握, 而在现代传媒技术“人人掌握麦克风”的背景下,培养德艺双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人才队伍将至关重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一方面,建立正能量网红甄选机制,在良莠不齐的网红文化中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甄选出 “正能量”网红,并对其形象进行正面宣传,对其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以各大高校或官方媒体为主,网红传媒公司为辅, 自主打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人才队伍。

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0],在培养网红人才时必须注重提升主体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其德行,帮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保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始终有人能够举旗亮剑。其次,有能力。培养具备独立自主的原创能力、持续生产能力、 具象化传播能力等必备技艺的网红人才队伍。在网红文化背景下,甄选和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网红并有效发挥其作用, 不仅可以增强传播主体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和消除“负能量”网红的负面影响及生存空间,还可以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网红, 激发青少年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创造才能, 从而更高质量地推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进程, 使他们以热情的姿态和激情的风貌迎接崭新生活。

3.3 优化教育机制,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综合涵养

网红文化为青少年的文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场域,但网红文化良莠不齐,同时青少年价值观正处于塑造的关键阶段, 基本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还在培养过程中,再加上人生阅历不足。 因此,极易受网红文化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的不良后果。 所以,优化教育机制,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综合涵养, 以个体综合涵养反制网红文化的侵蚀将成为塑造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核心所在。首先,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深刻影响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将是应对网红文化侵蚀的有效措施。因此,学校尤其是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通过经典文化、传统美德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他们形成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价值认知。 其次,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在网络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红文化,使其在网络文化实践中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自觉抵制网红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后,在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和加强网络文化教育的同时, 要增强青少年的批判思维能力。一方面,提升青少年对信息的甄别、筛选和判断能力,克服全盘接受媒介传递和表达信息的惰性;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批判地看待网红现象, 理性分析表象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倾向的能力,从而形成对网红文化负面影响的基本“免疫力”。

3.4 善用法治约束,以法律手段监管文化市场发展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 ”[11]自从网红文化爆发式增长以来, 各种网红文化圈传播的价值倾向良莠不齐。因此,网红文化想要持久、健康地发展,必然离不开法治的约束和监管。首先,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红文化发展。目前,我国关于网红文化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传播规范和相关主体责任, 为网红文化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违法监督,严格落实内容审查制度和意外追责制度。 最后,严格执法。 如果法律得不到执行,等于没有法律。现阶段网红文化圈的乱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违法追究不及时。 公安、 市场监管、 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要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行为,贯彻执行“清朗”等系列网络生态专项治理行动。对违法违规的网红和网络平台等相关主体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加大惩治力度,提升网红违法成本,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4 结束语

网红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因其契合当今快节奏生活背景下的群众性文化需求, 已经全方位渗透到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 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多元影响。因此,在充分发挥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努力将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 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让新时代的网红文化成为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新载体、新途径。

猜你喜欢
网红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How Long can Wanghong Survive?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