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域下抗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2023-04-17 16:53崔庆五严雯静
民族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场域抗疫共同体

崔庆五 邓 倩 严雯静

(1,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2,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 德阳 610100 3,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共生互惠,文化上交融互鉴,情感上相依互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据此,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依。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1],所以,弘扬以四个伟大精神为表征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重要论述,本文认为,“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就在于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这也是学界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包含“五个认同”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11月9日18时,检索结果为454篇文献。进一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包含“五个认同”为篇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为22篇文献。上述文献着重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五个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的关系而言,学者们的共识是:“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就如何增强“五个认同”而言,有学者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学者主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能有效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学者们还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法治、教育、心理、体育、互联网等不同层面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策略,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育机制探索”[4],北京冬奥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5],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6],移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提升对策研究[7]。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铸牢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特定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如“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29所高校调查分析”[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实践育人,还需要以情感人。场域理论视域下,回首中国抗疫场域,抗疫场域和抗疫实践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抗疫因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发挥了以理服人的作用;抗疫因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的磅礴抗疫力量而起到了实践育人的功能;抗疫因强化了各族人民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而产生了以情感人的效果。抗疫不仅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抗疫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独特视角

回望抗疫历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历经严防严守到常态化,常态化再到优化,再到全面放开,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场域理论视域下,抗疫场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强大的抗疫力量,成为中国抗疫制胜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疫中空前强化。

(一)场域理论概念内涵

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等人提出。关于场域的概念,考夫卡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其行为发生的场域影响,而场域不仅指这个人所处的物理环境,还包括他人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许多因素。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从分析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9]133“场域是一个力量之场,一个为保存或改变这种力量之场的较量之场。”[10]31布迪厄认为:“场域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11]46通俗地说,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社会成员的行为深受其活动场所的影响。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就是一个“大场域”,由很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场域”构成,如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学术场域、艺术场域等。关于资本,布迪厄指出:“任何资源,凡是可以作为一种权力的社会关系发挥作用,都可以成为资本。”[10]17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关于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主观性的社会结构”,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9]170“惯习,作为一种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结构,同时,作为一种已经被形塑了的结构,将实践的感知图示融合进了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之中。”[9]184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概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场域是行动者所在的社会空间或场所,资本是行动者的动力源泉,惯习则对行动者的行为起着导引和规范作用。布迪厄正是以这三个概念构建起他的社会实践理论,阐释人类的实践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将布迪厄理论中的实践理解为行动者在一定场域中以其所拥有的资本,在特定惯习指引下才采取的合目的性行动。

根据场域理论,本文将抗疫实践的社会空间视为抗疫场域。抗疫场域,包括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医疗机构、研究病毒的实验室、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单位,等等。它可以小到一个病房,也可以大到一个街道、一个社区,乃至一座城市。实际上,就中国抗疫而言,整个中国就是中国抗疫场域。在场域理论视域下,可以将中国抗疫理解为中国人民(行动者)在抗疫场域中利用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惯习)指引下,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同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斗争所采取的一切行动。

(二)中国抗疫场域中的要素分析

行动者、资本、抗疫对象、惯习、行动构成抗疫场域的五大要素。

行动者,即抗疫的参与者。根据身份和分工的不同,本文将行动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抗疫的核心行动者,指全国抗疫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即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二层次是抗疫的初级行动者,指抗疫行动的具体实施者,即参与抗疫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第三层次是抗疫的次级行动者,指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他们需接受集中隔离治疗、集中隔离或接受流行病学调查。

资本,即抗疫中所应用的各种资源要素,也就是投入抗疫的人、财、物,包括行动者、各种抗疫物资、综合国力等。

抗疫对象,即新冠肺炎疫情,就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

惯习,即指引行动者抗疫的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本文将之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表征出来的家国情怀、四个伟大精神以及中华文化所秉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等等。

行动,即行动者抗疫的实践活动,包括核心行动者的抗疫实践,如制定抗疫政策,领导全国抗疫,等等;初级行动者的抗疫实践,如医疗机构对病患的救治,科技人员对病毒的研究,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等等;次级行动者的抗疫实践,如配合隔离工作,同病魔作斗争,等等。

(三)抗疫场域的特点

本文认为,抗疫场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关联性等特点。

动态性。由于新冠肺炎是种流行病,且新冠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感染性很强,所以,疫情形势是动态的,变化的,由此决定了抗疫场域的动态性。抗疫场域的动态性决定了抗疫的动态性,即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疫情防控举措。

开放性。由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加之人口的流动性,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使得每一个抗疫场域不是封闭的社会空间,而是开放的网络。就算是实行封闭管理的抗疫场域,也会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是抗疫场域的开放性。

关联性。抗疫场域的动态和开放性,决定了抗疫场域的关联性。一个国家内部某一抗疫场域往往与另一抗疫场域相关联,一国抗疫场域也与他国抗疫场域相关联。

由于抗疫场域的上述特点,注定了抗疫不是某个地方某些人的事情,而是可能涉及很多地方很多人的事情。事实确实如此,抗疫早已成为全球性事件,抗疫不能单打独斗。因此,中国将抗疫定义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抗疫机制和全国一盘棋的抗疫部署。抗疫是全民抗疫、全境抗疫、全程抗疫。这就要把抗疫场域中的各种资源要素组织起来共同抗疫,才可能战胜疫情。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抗疫场域中凝聚人力资源要素的黏合剂。

接下来,我们将在场域理论视域下分析中国抗疫是如何诠释和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凝聚的磅礴抗疫力量的?中国抗疫实践又是如何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的?

二、抗疫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凝聚起的磅礴抗疫力量

回首抗疫历程,从武汉抗疫到全国抗疫,再到局部抗疫,中国抗疫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抗疫场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凝聚起磅礴的抗疫力量。

(一)家国情怀凝聚起无私奉献的抗疫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中国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由此生发的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自豪感。中国人民将个人的命运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抗疫场域中,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这一惯习凝聚起无私奉献的抗疫力量。“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始终把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在当前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的感人事迹,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共同抗击疫情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诠释。”[12]

抗疫场域中,党中央就是疫情防控的总指挥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就是疫情防控总指挥,亲自坐镇疫情防控工作。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救治病患第一线,为患者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科研工作者不舍昼夜地进行科研攻关,为科学防疫保驾护航。基层防控工作者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铸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和员工夜以继日地赶工生产,为疫情防控提供物资保障。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废寝忘食地无私奉献在抗疫的各条战线。14亿中国人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抗疫。抗疫场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中国必胜”是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

(二)伟大团结精神凝聚同心抗疫伟力

团结互助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魂聚力之本。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和衷共济为内核的伟大团结精神。人心齐,泰山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在华夏文明史的演进中,尤其是在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之际,团结互助精神总能将中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奥秘所在。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历史上,当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团结互助精神发出了最强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的那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团结互助精神的感召下,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中流砥柱铸就起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钢铁长城,最终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中国100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血洗百年屈辱,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在抗疫场域中,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这一惯习对于凝心聚力共战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各族人民体会到了利益交融、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精神的意义和价值。”[13]“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各民族同胞之间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促使各民族形成团结一致抗疫的共同行动。”[14]

上下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是对中国人民同心抗疫的生动写照。上下同心,坚持抗疫全国一盘棋。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大流行病的防控,全国一盘棋的防控举措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抗疫场域中,党中央一声号令,中国按下“暂停键”,地不分南北西东,人不分男女老少,14亿华夏儿女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言出法随,居家隔离,迅速斩断病魔的传播路径,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强烈的集体观念、集体责任感,使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迅速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抗疫举措上来。这是中国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关键。

抗疫是一面镜子,相对于中国抗疫全国一盘棋格局所成就的抗疫有序、高效,西方很多国家的抗疫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格局则导致了抗疫的混乱、低效,甚至疫情的蔓延、失控。抗疫场域中,全国一盘棋的“中国之治”,一盘散沙的“西方之乱”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核,是西方国家无法复制的“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大底气。

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抗疫。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打响后,全国医疗资源火速向武汉、向湖北集结,全国先后派遣346个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最美逆行者”驰援湖北抗疫一线。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只用10多天时间就先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改建了16家方舱医院,开辟了600个集中隔离点,19省区市对口帮扶湖北省武汉市以外16个市州。”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到抗疫的志愿服务中。全国各地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日夜赶工、加班加点,全力保障抗疫物资供给。“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华夏大地。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计献策、有技献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族凝聚力在疫情防控和抗疫实践中增强”[15],铸就牢不可破的抗疫防线。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纵观全球“抗疫”,中国“抗疫”以举国之力开展的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有效阻隔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有效遏制了疫情大范围扩散,最短时间内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世界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

“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抗疫正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形象的诠释。”[16]14亿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心和底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作用”。[17]总之,抗疫场域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这一惯习作用下,行动者、资本等要素凝聚起磅礴的抗疫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14亿人民是战胜疫情的力量。

(三)伟大创造精神发明抗疫“非常之举”

“日新之谓盛德”。中华民族是极富创造精神的民族。抗疫场域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这一“非常之病”,需非常之举以应对。在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这一惯习的激励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情况下,大力发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快速研制出多款核酸测试盒,对于患者的快速筛查、确诊和及时救治发挥了关键作用。医务工作者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其中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款疫苗的快速研发及其临床应用等科学创造为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伟大创造精神不仅体现在抗疫一线的科研工作中,还体现在其他抗疫工作中。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创造的基建奇迹,令世界叹服。疫情防控期间,金融、财政、税收等部门纷纷创新服务手段助力复工复产。党和政府创新点对点服务方式,为员工复工、企业复产排忧解难。

(四)伟大奋斗精神贡献抗疫奋发之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成就中华民族历史伟业的文化基因,也是抗疫的关键力量。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以来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一场重大灾难。抗疫的困难,前所未有。狭路相逢勇者胜。抗疫场域中,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这一惯习激励行动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吹响了抗疫的集结号。抗疫中,中国共产党冲锋在前,肩负着抗疫的坚强领导的历史重任,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抗疫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亲临抗疫一线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党政干部靠前指挥,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只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最美逆行者”们衣不解带地奋战在救治病患一线,只为患者筑起坚实生命防线。科研工作者不舍昼夜进行科研攻关,研究病毒,研制核酸测试盒、抗疫药物和疫苗,只为科学防疫保驾护航。基层防控工作者日夜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地奋战在建设工地,只为医院尽快建成以救治更多患者。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和员工夜以继日地生产疫情防控器材。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废寝忘食地无私奉献在抗疫的各条战线,只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奋斗实践汇成抗疫的磅礴力量。

(五)伟大梦想精神给予抗疫精神支撑

“志当存高远。”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美好梦想并勇于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民族。历史告诉我们,梦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正值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际,正值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奋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一次大考。

抗疫场域中,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精神给予我们抗疫精神支撑。首先,伟大梦想精神赋予我们抗疫必胜的信念。抗疫中,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施治,有国家制度优势的保障,有强大国力的支撑,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和团结奋斗,中国人民一定能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

其次,伟大梦想精神引领伟大斗争。抗疫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抗疫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以雷霆之势、智慧之治亮出“组合拳”,织密“防疫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舟共济,采取了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坚决遏制疫情的蔓延。

再次,伟大梦想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在抗疫中筑梦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工作,努力消除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保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我们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我们的千年梦想。

三、抗疫强化了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情理相济的方式,动之以情的行为感化,晓之以理的理论教化,导之以行的实践强化,使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增强“五个认同”。抗疫场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实践和难得契机。同心抗疫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强化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

(一)抗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我们伟大祖国经受了抗疫考验,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以举国之力抗疫,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免费救治每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免费为全民接种新冠疫苗,尽其所能支援国际抗疫,这就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抗疫的“力度”和“温度”。

中国抗疫模式和经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被很多国家借鉴。中国抗疫成就及其对世界抗疫的贡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抗疫之初离开中国回到自己国家的国际友人后来纷纷表示,后悔离开中国,抗疫场域中的中国才是最安全的安身之所。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阿达诺姆更是对中国抗疫赞赏有加。他曾表示如果自己感染新冠,希望可以在中国接受治疗。

抗疫场域是一面镜子。中国抗疫实践及成就再一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情怀、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抗疫实践及成就再一次让国人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大大强化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抗疫场域中,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同心抗疫的最大靠山。总览全球抗疫场域,中国抗疫场域风景这边独好的雄辩事实有力彰显了中国的伟大,让国人再一次深刻体会了身为中国人的庆幸和自豪,再一次深刻体会了“国家好,大家才能好”的道理,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抗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情感上融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愈挫愈勇,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引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正是在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抗疫场域中,如前文所阐述的,以“四个伟大精神”为表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惯习,转化为伟大的抗疫精神和抗疫力量。历经抗疫淬炼的中华民族精神更加坚韧顽强,具有更加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历经抗疫洗礼的中华民族更加坚强勇敢,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伟大实践大大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和团结,使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个离不开”,再一次凸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之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抗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8]

抗疫是一场大考,是对党的领导的考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考验,是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考验。中华文化及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抗疫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考验。我们可以将抗疫理解为政治抗疫、经济抗疫、文化抗疫。

抗疫场域中,中华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华文化所倡导和践行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抗疫所奉行的首要原则。抗疫场域中,党和国家始终把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这是党的初心的生动体现,是党在抗疫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动员力的根本所在,是倡导和奉行“政治私利至上”、资本至上的西方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优势。

其次,如前文所述,中华文化所崇尚和践行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大局意识、家国情怀及其凝练而成的抗疫力量对中国抗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国抗疫高效率的重要原因,是崇尚和践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文化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优势。

总之,抗疫场域有力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优势及其转化而成的抗疫力量,突出了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抗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历史反复昭示:党的领导是实现和确保中国政治上团结统一的根本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抗疫也不例外。中国抗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疫的总舵手、总指挥。在抗疫场域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同心协力、共赴国难,投身于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以行动践行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一些党员干部为抗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生命书写了他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创造了永载史册的光辉业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疫的主心骨。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施治给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定心丸和强心剂。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历史再一次证明: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为其执政的价值旨归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团结起来,汇聚成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党和国家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抗疫制胜的根本保障。中国抗疫实践及成就深刻地教育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大强化了党的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五)抗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抗疫场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重要“资本”,显示出强大优势,对中国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中国抗疫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原则,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抗疫机制和全国一盘棋的抗疫部署的抗疫,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道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中国抗疫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成功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抗疫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确保中国抗疫的科学、有序,高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抗疫制胜的力量。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抗疫制胜的根本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机制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全社会的抗疫力量。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确保了依法抗疫。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提供了抗疫的物资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凝魂聚力同心抗疫的重要保障。

抗疫实践再次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由此大大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有实证研究显示,通过中外抗疫的比较,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抗疫叙事,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五个认同”。[19]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实践育人,还需要以情感人。回首那曾经惊心动魄的抗疫历程,中国抗疫场域和抗疫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意义。抗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起到了以理服人的作用。抗疫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抗疫伟力发挥了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心抗疫的经历强化了各族人民的“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产生了以情感人的效果。经过抗疫的洗礼和锤炼,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过抗疫的洗礼和锤炼,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固。

猜你喜欢
场域抗疫共同体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画”说抗疫
爱的共同体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