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梅
(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北京 100081)
石榴作为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多民族交往交流而移栽的普通果树之一,西汉时传入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衍发展,其分布范围遍布除东北部分极寒冷地区以外的我国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石榴认识逐渐从物质生活的资源渗透,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榴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经历了自在、自为和自觉三个发展阶段。自石榴传入中国,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习俗相契合,被古人赋予内在品质的不断自在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吉祥为主题的石榴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地方打造石榴产业,推动了石榴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石榴文化进入了与经济文化并行发展的自为发展阶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用石榴来比喻中华民族共同体,石榴籽与石榴的关系被升华为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石榴文化的时代性创新,也是对中国石榴文化的核心价值的提炼。彰显了新时代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石榴文化的自觉发展。
石榴与石榴文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从中国知网中以“石榴”为关键词,搜索到24,789条结果,而以“石榴文化”为关键词,只搜索到179条结果,可见学术界对石榴的研究更多是从植物角度展开[2][3][4][5][6],从文化角度研究较少。关于石榴文化,学术界主要聚焦于石榴文化历史、内涵、当代意义等方面。学者探讨了石榴自西汉从域外引入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植物文化、药用文化、诗词文化、民间文化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石榴文化[7],指出石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果,喻为团圆、团结、喜庆、繁荣、和睦、多子多福、金玉满堂、长寿、辟邪趋吉的象征[8]。有学者分析了石榴纹样承载的不同地域文化特点[9],有学者认为石榴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符号[10],揭示了石榴文化从其原波斯到中原传播过程,揭示了物种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交流交往以及多元文明互动的见证[11]。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石榴籽”论述后,“石榴籽”“石榴籽效应”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有学者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认为石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石榴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达[12][13]。有学者认为,“石榴籽”是中华民族概念的新时代阐释[14],中华民族发生发展本身就是“石榴籽”模式的创构过程[15],“石榴籽”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话语的创新[16]。还有学者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榴籽”和“石榴”相关论述的具体阐释[17]。学者们从族际交往、民族关系、教育、社区等方面对“石榴籽效应”进行了阐释[18][19][20]。这些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积累。但是对于石榴文化的历史逻辑及其在新时代话语建构的研究仍待完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石榴文化历史演变逻辑,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以期更好地阐释石榴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生关系的新内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石榴自西汉时从中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皇宫庭院,作为外来物种,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欢与追捧,引得他们竞相动笔写下了很多诗词名句。随着诗词的流传,石榴经历了从皇家宫殿园林到达官贵族庭院,再到普通百姓院落种植的轨迹,逐渐被普通百姓熟悉和喜欢,推动了石榴在更广阔的中华大地种植,形成了大同小异的中国石榴文化。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石榴文化内涵的欣赏和挖掘,从不同角度和生活化经验中积累、汇聚起来成为中国特质的石榴文化。
西汉至三国时期,石榴最早栽植于京城长安附近的御花园“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今华清池)。据《西京杂记》云:“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安石榴楟十株”[21],属宫廷的私赏植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榴被王公贵族当作高贵身份的象征,潘安《闲居赋》云“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22],描述了王公贵族园林种植石榴的盛况。石榴花果并丽,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如潘尼在《安石榴赋》云“安石榴赋,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23],傅玄的《石榴赋》、张协的《安石榴赋》等均有记载。南北朝时,出现石榴诗、石榴裙和多子多福的祝福。《北史》记载:北齐南德王高延宗纳妃,妃母宋氏以两个石榴相赠,祝愿子孙众多。形成了用石榴预祝新人多子多福的风俗。南梁王筠《摘安石榴赠刘孝威》记载“中庭有奇树,当户发华滋……相望阻盈盈,相思满胸臆”[24],这是文人以石榴作为传情达意的物象发端。朋友间赠送石榴以示“送榴传谊”。梁元帝的《乌栖曲》中就有“芙蓉为带石榴裙”[25],“石榴裙”的典故由此而来。南北朝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载:“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26],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此后,历代文人对石榴的吟咏不断,为石榴走出宫廷进入民间形成宣传效应。
唐宋时期,石榴被更多文人墨客用来传情达意,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创作了大量的石榴文学作品。由于唐时期武则天、杨贵妃都喜欢石榴,在多种力量的影响下,长安城出现“榴花遍近郊”的盛况。唐代诗人元稹在《感石榴二十韵》云:“初到摽珍术,多来比乱麻。深抛故园里,少种贵人家。”[27]证明在唐时期石榴已经广泛种植于普通人家,得到民众认可。晚唐李商隐在《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把相思融入石榴花中,“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28]把对爱情的渴望巧妙地化为外部景物,扩大了石榴的意象传达。“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出现在唐代,此时在民间开始流行结婚赠石榴的礼仪。北宋欧阳修在《和圣愈李侯家鸭脚子》云:“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今也遍中国,篱根与墙头……”[29]虽对石榴地位下降表示遗憾,但也从另一面表现出石榴茂盛的生命力,可见,在宋朝时石榴种植可能已经遍布中国多数区域。
元明清时期,以石榴为意象和题材的文学作品继续增加,从农医书、地方志记载中可以推断石榴种植已经遍布中国,得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欢。元代,随着庭院石榴、盆栽石榴开始普及,开始流行“石榴曲”。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南召石榴皮薄如纸”[30]。明代诗人徐渭在《燕京五月歌》云:“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与女儿染红裙。”[31]生动展示了当时种植石榴的盛况。清康熙皇帝十分喜欢盆栽石榴,其《盆景榴花高有数寸开花一朵》诗云:“榴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根金碧丛。”[32]其对石榴的描写和赞美出神入化,石榴盆景成为宫廷新贵,形成独特的植物存在形式和文化内涵。明清时,开始有了“八月十五月儿圆,石榴月饼拜神仙”的习俗。石榴纹在明清时期通常以主题纹样的形式出现,形成了丰富的表达体系,中国石榴文化的自在发展阶段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
中国的石榴传播与石榴文化的形成,其最重要的宣传媒介是以诗、词、赋、文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广泛创作与流传,通过对《广群芳谱》《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统计,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到清时期以石榴为题材的诗、词、赋、文等作品统计(见表1),可以看出以石榴为意象的文学作品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宋朝111篇成为小高点,而后在清朝257篇创出新高。正是在大量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下,石榴自从在中国扎根后,不断繁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
石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自在发展中,被视为吉祥之果,凝结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伦理情感和审美趣味,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中国石榴文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形成了以石榴为必需品的传统民俗。在中华大地上,石榴被视为富贵、吉祥、团圆和繁荣的象征。不同地域展现出大同小异的传统习俗,在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庆日,以及结婚、祝寿等重要仪式和场合中,石榴都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和装饰品,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端午节门前挂石榴花辟邪纳福;中秋节须将石榴和月饼一并供在桌上,以示全家团聚与兴旺发达;结婚时通常在婚房悬挂两个大石榴,预示吉祥富贵、子孙满堂;祝寿时送石榴代表老人健康长寿、儿孙满堂等。
二是流传着寓意美好的石榴故事,并以神话传说、民歌、民谣、谜语、楹联等形式在民间流传。如神话有石榴女神追随张骞入汉的传说、石榴花神与花朝节的传说等;民谣最早有魏晋时期流传于洛阳的“白马甜榴,一实直牛”,陕西有“骊山石榴千年宝,代王火晶相传枣”,山东有“乾隆下江南,来过石榴园。食过树王籽,饮过恩赐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等;民歌有四川民歌《石榴花开叶子青》,安徽民歌《摘石榴》等。
三是出现了以石榴图案为中心主题意象的装饰文化习俗。如人们常用露出累累籽粒的石榴图案《榴开百子》表达儿孙满堂等美好祝福;用由石榴、桃、佛手组合图案《三多》,表达多子、多寿、多福等吉祥寓意。石榴图案已经成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最佳表达方式,如贴石榴门神,画石榴年画,创作石榴剪纸(窗花)等,民间艺人为满足民众需求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在服饰方面,有利用刺绣、印染和纺织等工艺制作的包含石榴图案的裙、兜肚、荷包、发饰、鞋垫等。
四是产生了以石榴形象为装饰主体的工艺品。石榴形象的独特美感和石榴文化的丰富内涵得到众多手艺人的追捧,使得他们不断研究各种工艺,拓展了其在不同材质的立体呈现,生活中出现大量石榴瓷器、石榴玉器、石榴雕塑、石榴砖雕、石榴建筑纹雕等,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如康熙皇帝喜欢的石榴盆景,是盆栽技术和园林艺术加工的巧妙结合,枝叶重生,硕果累累,形成了“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石榴文化,在民间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超越了地域、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形成了基本内涵:一是象征多子多福、金玉满堂、寓意吉祥,具备辟邪趋吉的功能;二是象征爱情、友情、亲情的团圆、和谐、幸福。人们对石榴的喜爱逐步形成石榴文化,在不断传承中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石榴的种植呈现出全国遍地开花的小规模自在发展状态,除东北部分极寒冷地区,全国从东到西,从中原到边疆都有种植石榴,形成了新疆喀什、陕西临潼、河南荥阳、山东峄城、云南蒙自、四川会理、安徽怀远等著名石榴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榴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为石榴主产区政府所重视,推动石榴种植和石榴产品产业化,进一步挖掘石榴文化价值,对本地传统石榴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更多新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国大地不断主动发展石榴产业,开发石榴经济价值,创新其文化价值内涵,中国石榴文化进入了经济文化并行发展的自为发展阶段。
石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指通过升级改造,赋予石榴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活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石榴文化产品的需求。
一是以石榴花为城市的象征,凝练当地民众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市花①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通常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花卉资源,来反映城市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我国从1982年开始市花评选活动以来,安徽合肥,陕西西安,河南新乡,山东枣庄,浙江嘉兴,江苏连云港,湖北黄石、十堰、荆门等9个城市确定石榴花为市花。石榴花成为入选市花最多的花卉之一,仅次于月季、杜鹃和桂花,位列第四。石榴成为这些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名片,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赋予石榴文化以新内涵。
二是大力发展地区性石榴节庆活动,助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石榴主产区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石榴节庆,做足做活石榴文章,助推区域发展。1988年10月,从山东枣庄举办“枣庄市首届石榴节暨经济技术洽谈会”始,陕西西安、临潼,河南荥阳,云南蒙自,四川攀枝花、会理,山东峄城,安徽怀远,新疆叶城等石榴产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以石榴为媒介的节庆活动(见表2)。各地通过举办观赏石榴花、采摘石榴果、评选石榴王和石榴仙子等活动促销石榴产品;举办石榴生产和科研研讨会来加强石榴产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石榴生产和提升加工技术含量;举办石榴文化论坛、石榴书画摄影作品展等展现内容丰富多彩的石榴文化,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及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石榴主产区政府出台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开发石榴特色旅游产业园、石榴文化产业园,使石榴文化产业呈现方兴未艾趋势,石榴影视、歌曲、戏曲、书画、文学等艺术蓬勃发展。
石榴花果艳丽、寓意吉祥,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艺术意境的一个重要中心意向或构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以石榴为中心的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专题片、歌曲、戏曲等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在传承石榴文化、繁荣文化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石榴主产区还结合石榴节庆、石榴旅游等活动,举办以石榴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书画展、摄影展、文学笔会,出版石榴专题画册,发行石榴专题纪念邮票,开发石榴工艺纪念品等,全方位宣传石榴文化,反映石榴产业发展成果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摄影等优秀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多风格,把石榴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多个石榴文化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荥阳“河阴石榴文化”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荥阳石榴栽培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榴盆景栽培技艺”“峄城石榴酒酿造技艺”“榴芽茶制作技艺”“石榴园的传说”“峄县石榴栽培技艺”等5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枣庄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榴盆景大师杨大维被确定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喀什石榴花地毯制作技艺”被列入新疆喀什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石榴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石榴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中国石榴文化发展。
新时代需要新话语,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34]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35]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石榴籽”,把石榴籽作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象征,以石榴象征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3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7]这样,石榴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成为中华文化符号之一,“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成为一个生动的中华民族新意象,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新建构。把中国石榴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起来,作为“对他而自觉为我”[38]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和象征,上升到精神价值领域,中国石榴文化进入了自觉发展阶段。
卡西尔(Ernst Cassirer)提出了“人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39]的论断,他认为由符号构成了人类所生活的文化世界。对于民族而言,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是“符号共同体”[40]。这意味着民族共同体通过共享一套符号系统,表达和强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1]石榴籽、石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达。
一是“石榴籽”符号意涵了中华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基于“石榴籽”符号所表达的“百籽互抱”与“百籽同体”的形态,成为了象征团结、和谐与繁荣的标志,表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状态。在这个意象中,因为每个籽粒都蕴含着生命力与潜力,每一个籽粒都代表着一个民族,象征着民族间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由分散的“百籽”融合为“百籽合一”的石榴果一体过程,意涵在多“籽”基础上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这种紧密的联系展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协作、彼此支持、共同进步,传达了中华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理念。
二是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聚合内生的体现。各民族如“千房同膜”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又与其他民族共同成长、共同繁荣,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的聚合内生特点,为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各民族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增加了解、消除误解、增强共同性、实现共赢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一体的趋势。新时代,石榴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社会基层建设涌现出“石榴籽”家园、“石榴籽”班组、石榴社区等。石榴籽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和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符号,推动各族人民充分意识和坚持中华民族是血脉相通、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自觉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和维护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是一种由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符号系统,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既是被控制的、受选择的、受组织的,又是根据一些秩序而被再分配的。”[42]话语建构是一个主观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客观演变的过程。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权建构的关键是选择行之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共享符号来拓展话语表达的可达深度和广度,以石榴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新的话语构建。
一是石榴话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的新发展。话语是思想表达的载体,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民族关系实现了根本改变,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发展的大家庭。“大家庭”“大花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的话语。新时代需要新话语。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讲述“石榴籽”这个比喻的出处:“维族同胞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个词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43]习近平总书记将石榴与石榴籽阐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话语。石榴自古就有“万子同苞、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说,用石榴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着中华各民族也如“万子”“千子”般有不同起源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却形成了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了全新的话语内涵。石榴话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的新发展,不仅有助于强化民族团结、尊重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平等、深化民族交流和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是石榴话语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科学性。话语表达是否合乎真理内容、科学逻辑,决定了话语表达是否具有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4]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民族实体,各民族由分散的“百籽”状聚合为统一体的形成过程,数千年绵延不绝。石榴“千籽如一”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化和归属感的直观表达,中国各民族如石榴“千房”“同膜”于中华民族整体,形象展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同构和一元整体,石榴话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状态。
三是石榴籽话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宣传感染力。话语源自理论,也映照着理论。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5]。将带有文化符号的中华优秀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滋润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看似淡化了权威,却并不会削弱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宣传。中国石榴文化和现实的石榴产业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隐喻话语,以“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形象比喻“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各民族”,自然而然地拉近与各民族受众间的心理距离,实现“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与文化最基本价值观的一致性”[46],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从而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中华文化赓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脉与血脉,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土壤。伴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及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选择的自主地位。”[47]文化自觉旨在从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忆出发寻找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适应文化转型之能力。石榴及其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新时代石榴文化话语日趋成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石榴文化价值意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生活的各民族逐渐凝聚共识,形成了各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仪式表达体系。石榴由于其果实籽粒“千房同模”的特性,被赋予了团结、和谐、繁荣等美好意蕴,在新时代,石榴符号所表达的百籽互抱与百籽同体的样态,与中华文化传统理念进一步融合,在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团结友爱、整合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石榴籽”的比喻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间状态,“千籽如一”的意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向同一、内涵融贯,形成的“石榴籽”效应成为反映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体结构和各民族关系链接的重要量标,[48]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增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二是石榴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凝聚力。石榴果实丰满饱满,寓意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富足、生活幸福;石榴籽众多,象征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石榴的外皮坚韧不易破裂,寓意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坚强。石榴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增强人们对于家庭、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团圆和幸福的精神象征。石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于中华民族而言,各民族如“石榴籽”般“千房同膜”,表征着共同体的整体与多元同构,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籽”均贡献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实现的互证彼此身份、共享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借助石榴“千籽如一”果实样态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联想类比,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
三是石榴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将石榴从多子多福的吉祥物升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形成了新时代的“石榴籽”效应,使“石榴籽”这一极富中华文化意涵的精神符号成为新时代民族关系的新意象和新定位。石榴“千籽”共生,颗颗相抱,通过“紧紧抱在一起”的内聚态势,彰显了共同体成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心理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和文化支撑。石榴“千房同模,千籽如一”的特性,象征各民族是命运与共、合作共赢、同心圆梦、生死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表达出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并且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新时代“石榴籽”效应通过引导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认知和自觉践行,各族群众风雨同舟、同心协力,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不仅丰富着中华民族国家实体的政治聚合力,更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关键的推进力量,推动各民族间平等、共处、互信、合作的自觉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石榴沿丝绸之路而来,在中国生根发芽,石榴从实在的物质到石榴文化的形成,到石榴产业的发展,到拥有丰富的象征性意义精神的过程,是文化选择与接收并且不断本土化的结果,是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国家间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证。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符号,说明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得到人们普遍认同,从而推动群体的一致性。[49]石榴文化从自在、自为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是其内涵不断形塑、培育,其价值不断赋予、升华的过程,展现出其强大的内生逻辑性。最终表征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和共同的文化纽带中,“石榴籽”成为共享符号,形象地展示出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特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指。中国石榴文化自觉形成的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14亿中国人民的团结共识。新时代,石榴与石榴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推动着中华民族攻坚克难、团结奋进。正是这种不断的文化自觉和共同体意识的自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生生不息、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