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132022)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可谓势在必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地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立足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现状,以“教什么,怎么教”为问题导向,把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困境具象化。即从教学过程构成的要素入手,具体分析实际存在的难题,从“学生的学”出发,突破传统课堂教学路径依赖,规避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明确线上线下教学的区别与优势,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为依托,找到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的解决路径,进而实现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跨时空场域的深度融合。
高校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渠道,有别于其他课程,思政课除了承担讲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1]。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可见,高校思政课自身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其知识传授是前提,能力培养是要求,价值观树立是目的。线上教学具有开放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理论知识,拓宽理论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平台学生互动的情况,了解同学的难点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而线下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使用生动的富有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如在讲解“毛概”课导论这一专题的时候,在播放电影插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起立一起宣誓,在情感的渲染下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可见,线上线下教学,各有利弊,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两种教学方式之间是发生“乘法效应”,还是“加法效应”或者“减法效应”。[2]在二者的结合中,取长补短,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留存率具体是指在各种学习方式的参与下,学生的大脑里面的学习内容会留存多少。线上线下教学能否实现有效衔接,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进而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留存率。课堂教学是实体课堂,网络教学是虚拟课堂,两种不同的教学空间能否实现切换,教学内容能否实现有效融合,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师生零距离的互动,教师进行理论论证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二者的结合。网络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便捷性,网络平台可以让所有学生即时发表观点并反馈学习情况。网络教学因自身技术优势,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二者又有各自的成长空间,课堂教学受时空所限,学生的参与度有限,无法满足“00”后大学的现实需求。网络教学也会因内在教学平台尚在完善,外在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教学效果难免会受到影响。可见,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思政课留存率的关键环节。
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改革,不仅是现实发展的顺势而为,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如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瓶颈,解决思政课教学供需失衡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合理配置,实现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静态教学转换为动态教学。以“授”为主转换为以“学”为主。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混合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封闭式教学转换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空间上,不受时空的限制,即时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项。第三,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网络教学平台具有拓展性。在线直播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弹幕语言”的反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这种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疫情加速了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的步伐。但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强,因此技术障碍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网络直播的过程中,因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不能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使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屡屡受挫,以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为例,在授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授课平台操作不当的问题,如授课平台与学习平台不能自如切换、教学课件展示状况频发、授课平台与学习平台功能使用不当等,对新的教学模式存在排斥心理,把线下课堂全复制到线上课堂的现象屡见不鲜,并未实现思政课的“技术赋能”。反之,过分依赖技术手段,简单机械式地安排教学内容,缺失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后疫情时代,教师混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完全满足新教学模式的实际诉求。
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课上睡觉、低头玩手机,甚至旷课的情况屡见不鲜。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优势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疫情期间,秉持“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各高校全面开展了线上教学。但线上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无法及时追踪学生学习的动态,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整体上处于“学习上的游离与认同的交融状态”。[4]线上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如学习动机不高的学生,通过找人代课或者刷课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受传统思政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虚拟空间自主学习兴趣与获得感不足”[5]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固化。大多数学生还是被动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参与教学环节,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主动自主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方式上所占的比例较小。学生能否自主转换学习方式,与个人的主观意愿、兴趣紧密联系,绝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产物。
线上线下教学尚未实现有效衔接,教学框架尚需构建,需从实践路径的角度,探析教学框架构建的现状。在教学思路上,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线上线下教学不具有关联性,各自按照各自的思路开展教学,二者处于分离状态。另一种情况是,线上线下教学相互重叠,按照统一的思路开展教学,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翻版。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叠加。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有待精选。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教材体系,学生产生的疑惑或者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答复,纯粹理论堆砌的教学内容缺乏活力,造成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整体气氛沉闷。在“怎么教”问题上,线上教学是疫情防控下催生的产物,因此部分教师尚未实现教学理念的切换,还惯用原有的教学方法来应对线上教学任务,没有切实结合教学模式的改变,调整教学方法。如一些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的教师,还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图片展示法、案例法、比较法等,没有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升级、并植入新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是失衡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整体上处于刻板状态。
线上教学的展开改变了原有固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线上教学时易受外部干扰,教学环境不稳定。两种教学环境能否实现整合直接关系到双线教学的有效衔接。与线下教学环境相比,线上教学环境具有开放性与多变性。开放性体现在既包括线上课堂的虚拟环境,也包括外在延伸的空间,如网络环境、家庭环境等。可见,多主体参与下的教学空间,也是很难协同的。线上教学的多变性体现在不确定性上,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因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尤其当下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6]的参与,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整个智能的环境下,如何科学使用先进技术,不受技术的束缚,如何把控互联网“大环境”,构建好思政课教学的“小环境”,合理地把控线上教学所附带的不确定因素,都是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面临的极大挑战。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领略知识地图的导游,又是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能的导演。教师在双线教学有效衔接上面临诸多的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互补的问题,核心是处理教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如在使用授课平台前,熟悉掌握授课平台的相应功能,完整流畅地讲授教学内容。“积极学习新技术的同时,努力规避新技术带来的负面效果,用新技术来开发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7]同时,利用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明确学生学习的现实困惑,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相应地提升教学的设计能力,如课前,学习内容的分配,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避免无效与叠加。课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以“学习通+腾讯会议”的混合教学为例,提前预设的调查问卷、主题讨论、投票等教学活动是以教学内容展开的,并不是思政课的“一场热闹”。课后,学习任务的布置,应是双线教学过程中,整体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教师应参加学校及相应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可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混合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换,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因为“线上教学从现象上看是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场景的转移,其实质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和教学理念的革新”[8]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过程,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有主客之分。与之相反,混合式教学更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作为主体,首先在学习理念上要发生转变,由原有的被动受教观念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一点,可以借用LOVER原则,Learning:要抱有学习的心态,保持学习的心态,能不断地汲取知识。Outcomes:明确学习的方向。Value:增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同感,发现优势,让其作用发挥最大价值。Ecology:平衡周边不和谐的关系,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Responsibility:培养自身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习方式。其次是要把学习理念转化为学习行为。自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践行到日常学习中,如在网络直播课上,能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以问题为依托,学会发现、学会思考,把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导图,进而学会学习。
在教学介体上,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框架,探寻具体的实践路径呢?在教学思路上,围绕教学内容,根据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特点,整体协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整个线上线下教学流程。关键是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割裂,要有所侧重。要“盘活”教材内容,“要向经典原著找源头,以教材作为基本遵循,从当代中国现实与国际形势中找案例”[9]一是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二是可以为思政课注入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相当于精选的食材,能否为学生提供一场思政课的“盛宴”,还需具备相应的“手艺”。即教学内容精细后,也要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如读书讨论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尤其是针对理工科的本科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题的内容,罗列读书清单。以我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导论——读《马克思靠谱》、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读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允许学生有自选书目的权利。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分享、讨论。在各种问题、思想的碰撞下,激发学生在各种书籍中“东瞧瞧、西看看”的热情。
“在教学环境方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也使得学习环境在空间上达到一种混合状态。”[10]可见,教学环境的改变对现实也提出了新的诉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教师、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即教师变成主播、家长变成监督者、学校变成管理者,教育部门变成护航者。所以需要有效联动多方力量,才能不断优化课堂、学校、家庭、网络等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是整个课堂环境的构建者与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价值感,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课堂环境。家长变为学生的监督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督促其学习,同时,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构建优化学校网络平台,向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多让学生学习的机会。教育部门要完善网络平台管理制度,如针对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发表的不正当言论,要及时有效地处理,控制网络舆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双线教学的有效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可谓是不破不立,伴随实践路径的创新与发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必然实现有效支撑,成为深受师生喜爱的授课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