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理论创新,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就包括“坚持问题导向”。理论界对此已有一些讨论。有的学者从理论创新路径入手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揭示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1)赵剑英:《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研究》2022年第11期。有的学者从时代内涵、理论创新生长点、方法论原则等角度出发阐释坚持问题导向的意义与实践品格。(2)臧峰宇:《坚持问题导向的时代内涵与方法论原则》,《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有的学者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体现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陈金龙、李越瀚:《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这些讨论从不同方面阐述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含义,很有意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党的中心任务的背景下,把问题导向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有效思想方法。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坚持问题导向的主要环节,阐发问题导向的认识论意蕴和方法论意蕴,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逻辑,为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入手,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主要环节,并从四个角度揭示问题导向的认识论意蕴和方法论意蕴。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主要环节之一是善于回答大党独有难题,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4)《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我们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3页。这句话提出一个新概念:“大党独有难题”,说明我们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必须面对独特的危机和困难,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面对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如何使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如何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大党需要解决的重大独有问题,也是关键的中国之问之一。毛泽东说要让人民监督政府,实行人民民主。这是一个好答案。在总结百年党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的答案,这又是一个好答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和平日子过久了,容易出现松懈的心态。有的党员干部觉得现在是享福的时候了,不用那么拼命奋斗了。有的党员干部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那么上心,政治敏锐性不那么高。有的党员干部信奉名利至上,开始偷偷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页。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四种考验”将长期存在,“四种危险”也将长期存在。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必要性。我们党必须发扬革命精神,经受各种磨炼,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自我革命,坚定历史自信,打破历史周期率怪圈,解决独有难题。
“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实现的。”(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9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大大小小的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改革与问题的关系时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开放,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不能一见问题就自乱阵脚,妄自菲薄。有困难不可怕,我们要有正视困难的勇气,要有解决难题的智慧。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主要环节之二是要善于回答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回答世界之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到“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世界性的人类共同问题很多,例如,摆脱贫困问题、抗击疫情全球流行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又如,一些地方还在发生战乱和冲突,引发全球性难民潮;一些国家恃强凌弱,推行霸权主义,把一国的规则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引发全球治理体系失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时有抬头,人员、技术和货物的流动受到阻遏。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也需要中国面对。需要应对的问题如此之严重,人类社会不得不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人类需要作出明智的选择,需要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我们可以选择脱钩,也可以选择合作;可以选择敌视,也可以选择尊重。选择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有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思考不限于国内的经济社会问题,而是把眼光拓展到人类关注和世界共同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又符合本国特色,既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又解决中国特殊问题,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固有思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展示了现代化的新图景和新版本,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回答现代化建设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创新作出了贡献,为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主要环节之三是要善于回答人民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关乎民生,是人民之问,这些问题大多是人民群众期待解决的上学、看病、交通、住房等现实利益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在生活上有困难,党员干部就有责任帮助人民解决困难,维护人民利益,增进民众福祉。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落实到位,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深入群众和基层,分层分类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品质和品位;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会更多关注精神的富有;在满足医疗、住房等保障条件的同时,会坚定不移保护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同时,会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变化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也会改变人民群众的需求。简言之,人民群众以前关心“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关心“好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冒出来的新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深化改革开放,满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不断改善民生,为民造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勤劳致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0页。人民关心的根本利益问题解决得到位不到位,要看人民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在解决难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紧紧依靠人民。
现在,很多人都在网上发表评论,在网络社区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给网民提供了大量表达意见的线上渠道,开创了反映现实问题的线上平台,提供了以大数据方式搜集网民民意、了解需求动向的便捷通道。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和回应网民关切,一方面,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党员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本领。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网络空间的文明素养,利用网言网语及时纾解网民的情绪,以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主要环节之四是要善于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肯定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成就,也提到未来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即时代之问。比如,在发展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科技上,创新能力还不强,还需要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在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上,还有重大问题须解决。在城乡收入分配上,差距仍较大。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上,还有不少难题。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但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需要持之以恒采取措施,逐步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党是实事求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对发展目标、中心任务、困难挑战都有清醒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讲成绩的同时,不回避问题。要正视问题,敢于把问题摆出来,加以剖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看,问题反映事物的矛盾实质。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9页。善于发现问题,要从分析事物的矛盾入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事物的主要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0页。对矛盾的认识深刻,问题抓得准,诊断正确,就容易找到病根和病源,对症下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既要从现实出发抓准问题,也要学会运用理论解决难题。一方面,“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1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3页。。问题既有主观的表现形式,又有客观的依据。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我们要从时代的现实和中国的实际中提炼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把增强问题意识、破解难题作为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要善于从分析问题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发现事物发展的倾向性。另一方面,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增强问题意识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掌握挖掘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有助于人们增强问题意识,锤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遇到的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指导下,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解决现代化所涉问题有了新的思路。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答大党独有难题,善于回答人类共同问题,而且要回答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用问题导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促使我们对于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内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挖掘问题导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意蕴和方法论意蕴。
第一,从认识论上看,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体现认识主体有所知与有所不知的统一。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认识主体有时感觉到有疑问,提出困惑或问题。一方面,感到有问题或疑惑,说明认识主体对于所要认识的事物还有所不知,甚至无知,无法获取相应知识;另一方面,问题被提出来,被感知到,说明认识主体对于事物是有所知,有一定的了解,并非一无所知。意识到有问题,表明认识主体对于事物既有所知,又有所不知,体现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
第二,从认识论上看,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体现实践主体有所得与有所不得的统一。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认识事物的过程伴随着接触、改造事物的实践过程。认识运动是在实践过程中展开的。认识主体意识到有问题,实际上是对主体在和事物打交道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反映。主体在实践中遭遇了困难,反映于主体感知和思想意识中,便形成问题。实践中展现的问题,是事物的矛盾的客观呈现,是矛盾集中到一定程度后的外在显现。一方面,实践过程中问题的暴露,说明主体的实践进展遭遇挫折或面临挑战,有所不得;另一方面,问题或矛盾在实践推进过程中显露出来,说明主体的实践有所推进,有所得。正如在认识过程中,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体现知与不知的矛盾,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体现有所得与有所不得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在认识和实践中,问题是无穷的。人们总会遭遇到新的困难,形成新的问题,需要采取举措予以解决。认识和实践展现为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新陈代谢过程。因此,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概念。认清问题的内涵和实质,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在旧问题解决和新问题产生过程中,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
第三,从方法论上看,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把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运用。问题导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运用,就是要直面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解决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以破解难题的勇气和担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善于有效运用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化解矛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我们不断积累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基本问题的本领和能力。
第四,从方法论上看,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的内涵,丰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内涵。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18)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现代化建设中各类矛盾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和短板不足,这为我们辩证认识这些矛盾的含义、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与评价标准提供了实践场景,为我们从方法论层面深化问题导向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机制提供了空间。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一方面,运用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坚持问题导向的主要环节,作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回答。一是善于回答大党独有难题,回答中国之问;二是善于回答人类共同的问题,回答世界之问;三是善于回答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回答人民之问;四是善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另一方面,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基础上,阐发问题导向的认识论意蕴和方法论意蕴,更好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