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研究
——以青海省海北州为例

2023-04-17 23:25武雅娜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8期

武雅娜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一、引言

2016年,青海省启动了以省为单位的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几年来,全省创新探索出了“扶贫、网络、信用、绿色”四大普惠模式,基本完成了深化区域金融改革任务,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海省海北州作为经济基础薄弱、西部发展落后、生态保护功能区,在普惠金融发展期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落实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聚焦脱贫攻坚、绿色发展、金融服务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实行现行标准下的全面脱贫,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但仍然面临收入、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等多维相对贫困突出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改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西部偏远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也指出增强金融普惠性的重要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在促进共同富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需要发挥金融杠杆对实体经济的撬动作用,从不同维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在分好“蛋糕”的过程中,需要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建共享,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助推共同富裕美好远景的实现。

三、青海省海北州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一)聚焦消除普惠金融“空白地带”,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

1.扩大农村、农牧地区金融设施供给面

一是积极推进农牧区服务点布局动态优化,升级改建全州449个惠农金融服务点,已评出星级惠农金融服务点15个,下一步将支持惠农金融服务点与农村电商、城乡社会保障等合作共建,使服务点由“支农”“惠农”向“兴农”迈进。二是不断延伸自助查询服务便民利民半径。目前全州9台征信自助查询机具覆盖至四县,计划至2023年征信自助查询机具延伸至人口密集或基础设施完备的乡(镇)及政府政务大厅等窗口部门。三是依托支农惠农服务网点、邮局等综合便民服务点,打造为金融宣教的前沿阵地,连点培养金融知识义务宣传员,将金融服务触角无限延伸。

2.拓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

一是信用户、青年信用户评定成效显著。2022年5月末,全州累计评定信用户49 333户,信用村202个,信用乡28个,省级信用县2个,州级信用县2个,青年信用户12 223户,信用农村经济组织146家。年内累计发放信用户贷款13.11亿元,为12 522户信用户让利481万元。二是开展贫困主体创评,争创全省首个“信用州”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石。5月末,完成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共计6 694份,完成率100%;共对6 6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信用评级,评级率100%。三是大力推动惠农服务平台真正发挥便民惠农作用。5月末,完成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51 204份农户电子档案信息录入工作,录入率100%。

(二)聚焦优化融资环境“助企纾困”,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1.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贷款利率稳重有降,继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2022年6月末,全州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4%,较LPR改革之初下降0.37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69%和5.44%,较LPR改革之初分别下降0.96和0.2个百分点。二是围绕融资需求加快信贷投放进度,有效填补前期贷款少增的缺口,6月末,全州各项贷款余额96.96亿元,较年初增6.56%,小微企业、农户等薄弱环节贷款实现恢复性增长。三是把再贷款与创业担保贷、农业担保贷、供应链金融等相结合,以“再贷款+”模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高效化。6月末,再贷款余额为18.4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5.9个百分点。

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一是协助推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增强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2022年6月末,全州脱贫人口小额贷款余额为1.53亿元,平均利率为3.92%,不良率为0.19%。二是开通“活畜贷”业务多元金融合作赋能乡村振兴,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全州5家机构累计发放“乡村振兴活畜贷”或“乡村振兴三牲贷”4 003万元,余额为4 704万元,平均利率为4.56%。三是加大对清洁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截至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150 433万元,较年初增长2.89%,较去年同期增长0.24%。

3.以服务人民为本,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一是联合地方多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组织州内70余家企业召开全州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政银企对接会,现场共计达成贷款协议2.9亿元。二是结合海北实际积极争取2 500万元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为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吃下“定心丸”。三是充分运用“青信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及“动产融资统一公示系统”,破除小微企业融资难点,打通政银企信息的堵点,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前,全州通过“青信融”平台金融机构授信金额2.97亿元,放款金额1.31亿元,共计78笔;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办理融资业务15笔,金额14.27亿元。并创新反担保方式,对在“中登网”登记的中小微企业合同订单及应收账款以质押方式给予提供反担保,解决中小微企业抵押资产不足造成的融资困难。

(三)聚焦践行惠民理念“赋能驱动”,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

1.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居民、企业纾困解难

一是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偏远乡村,不断提高移动支付涉农场景普及率。截至6月末,全州四家农商银行及青海银行推广手机号码支付业务共17 636户。二是多措并举畅通退税减税,切实做到退税“即来、即审、即办”,做到退税“快、准、严”,让退税人第一时间享受政策红利。

2.推进便民惠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消费环境质量

一是主动扩大降费范围、增大让利幅度、延长减免期限,让市场主体进一步感受到“支付温度”。截至2022年6月末,全州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降费让利达60.08万元,累计惠及全州村集体经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 100户。二是利用“云闪付”平台发放消费券,带动群众消费意愿。截至2022年6月末,共号召参与商户95家,其中包括20余家惠民金融服务点,使惠民活动向乡镇下沉,直接带动消费600余万元。三是深入推进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推动形成全州“打防管控宣”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四是形成征信市场外部监管工作合力,构建三位一体联合监管机制,共同开展“征信修复”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信用服务市场治理水平。五是联合海北州法院、人行、银保监分局于6月份成立海北州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促进海北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推进金融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优化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体验

一是全州49个网点均设置了特殊群体优先办理绿色通道,设立专座、老花镜、放大镜等基础设施,全州所有银行网点均能够提供上门服务,每季度上门服务率为54.2%。二是全州银行机构已完成手机银行APP老年版聚焦大字体模式开发上线,农商行已完成手机银行藏语版APP开发,正进行测试阶段。三是全州91.8%网点机构已完成生物识别确认改造工作,解决特殊群体办理柜面业务时不会签字确认问题。

四、普惠金融助推海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对照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的要求,海北州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持续深化和完善。

(一)受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企业融资需求不足

目前海北只有两家法人金融机构符合央行评级条件,对小微企业申请普惠小微贷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且辖内部分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单一、发展前景不明朗,对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形成了较大的风险。

(二)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仍然存在

海北大多低收入、低净值群体大多生活在偏远农村、农牧区和乡镇,就业平台和金融基础设施不足,无法刺激居民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和水平。利用金融政策手段创新和助推电商、个体工商户及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专型升级、有效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增强。

(三)数字普惠、绿色金融发展与发达地区尚有差距

海北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经营模式尚未成熟,对落后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正向赋能效应相对较弱,“数字鸿沟”“数据孤岛”现象依旧存在,放大了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不均衡水平。同时各行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还是靠信贷手段,产品创新不足,针对绿色信贷产品的风险把控和推动有待加强。

(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金融基础设施和居民金融素养并不均衡,海北由于地处偏远,低净值人群受文化、语言等制约因素的限制,金融宣教工作、金融服务效果仍流于形式,“金融排斥”和“信息鸿沟”现象仍存在。加之缺乏针对性的特色金融创新产品,差异化服务产业,致使惠农金融服务站点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使用率仍然不高。

五、普惠金融发展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选择

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渠道,其本质是关注欠发达地区、弱势市场主体,社会低收入、低净值群体,通过助就业、助减贫、助增收,抑制不合理分配,提升社会财富整合能力,改善贫富差距,形成人、自然与社会协同统一、和谐发展的包容性金融体系,助推共同富裕内生动力。

(一)实施产业引领,筑牢共同富裕“桥头堡”

一是推动政策支持,优化金融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深耕本地金融市场,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优化完善农村、农牧区金融产业链。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补短板、强弱项,通过金融市场主体拓宽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渠道。针对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农牧户需求,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拓展信贷支持方式,为各类主体增强发展动能、增加致富手段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二是增强服务功能,推进传统金融体系绿色、数字普惠化融合发展。利用海北生态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撬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潜力,支持青海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交流、平台资源共享、产业发展共兴。三是多方协同发力,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政府机构要进一步主动作为、协同发力,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开展差异化政策和专项激励,支持各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金融机构要开辟多路径探索研究,针对企业专项问题精准发力,打造科技金融输出方案。核心企业需规范自身行业行为,避免利用自身信息垄断相关产业链,排挤其他机构公平参与的机会。

(二)强化就业引领,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力”

一是助力企业发展,增加岗位需求。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的信贷投放,为就业岗位需求较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授信支持,就业撮合辅助等金融服务,精准助力实体经济、实现稳企业保就业。二是扶持重点人群创业就业。聚焦大学生、技能人才、个体工商户等小微企业重点创业群体的创业趋势、特点及需求,提供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支持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注重就业目标,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迈进,最终实现人人共富。三是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吸纳高尖端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设立各行业就业培训平台支持,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和金融专业等相关培训。与发达地区搭建创业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弱势群体“造血”功能,助力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三)注重保障引领,构建共同富裕“强支撑”

一是强化弱势群体投资、贷款、风险等管理。可借助普惠金融服务站、村委书记等熟悉低收入群体具体情况等优势,鼓励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与农商银行合作创新推进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培育金融服务文化,让群众切实了解、理解和使用普惠金融产品,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二是提升特殊群体金融福祉。关注低收入、低净值人群金融服务可得性与水平,挖掘特定客户的金融需求,设计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加强对养老、残疾人服务、医疗卫生、家政服务产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三是借助ESG投资助力共同富裕。ESG投资理念是指从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三个维度进行长期评价方式之一。通过加大ESG投资力度、广度和深度,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偏远落后地区,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助力乡村振兴,改善民生领域,促进共同富裕。

(四)加强协调引领,促进共同富裕“快发展”

一是强化普惠金融在促进收入提升方面发力,利用普惠金融降低融资约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协调、行为统一大幅提高金融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利用普惠金融手段推动二次收入分配向欠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抑制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现状。三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开发性金融,提供个性化、开发性金融服务,引导各类资金有效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