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问题导学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2023-04-16 12:44陶亮亮
教育界·A 2023年7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指引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行为的教育方法。在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主动地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提出趣味性、总结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探究感知地理世界的精彩。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陶亮亮(1986—),男,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地理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往往会采取“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单向地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其思维难以被调动,学习的活力也难以得到激发。问题是地理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助手”,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为学生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对未知内容的好奇心。为了突破传统教育僵局,地理教师不妨围绕教学内容,采取多样方式为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展开学习活动,在强化学生课堂参与感的同时,提高教学实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改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育模式,期望教师引导学生对未知的知识进行自主分析,以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增强对知识的认知效果[1]。而探究性学习活动与问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前,教师应当围绕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在不断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理的世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实效。

(一)创设衔接性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在进行教材编写時,编撰者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相对容易、简单的知识,再安排复杂、难度较高的知识。因此,排在前面的知识往往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也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能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对此,教师不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创设衔接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基于现有的知识经验,对未知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开启新课的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大气热力环流”时,教师便可以寻找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建衔接性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问学生:“你还记得什么是气压吗?”以此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复习与气压有关的知识。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气压与密度、气压与高度的相关图表,再问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你能发现气压与密度、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吗?”以此让学生把握气压与密度、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热力环流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再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此便可减弱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促使学生主动地从目前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究未知内容。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拉近距离

地理学科与生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立足科学视角,理解地理现象和自然环境,并让学生应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是缺乏实用价值的。在教授地理知识时,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学生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主动地走进新课中,拉近学生与新课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入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好奇心。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首钢搬迁的相关材料,随后,教师围绕材料提出“为什么首钢要搬迁呢?”“影响首钢布局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结合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先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定,而是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好奇心,自觉步入新课之中。授课结束后,教师再将其他有关首钢搬迁的生活化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提出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新课知识之间的距离,也能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丰富形式

地理学科的知识带有一层抽象的“外衣”,如果教师直接围绕地理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问题的提出背景较为抽象,降低探索问题的欲望。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信息技术也具有为学生营造直观情境的优势,能够减少问题提出背景的抽象色彩。对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态视频、展示直观图片等,并基于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唤醒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风成地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呈现黄土高原地貌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黄土高原的地貌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观察形象直观的图片,逐步指出黄土颗粒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的地貌特征。围绕学生观察得出的结果,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呢?”“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会有哪些与风力有关的地貌特征呢?”以问题调动学生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风力影响地表形态的好奇心。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也要使用视频、动画等,为学生呈现风力侵蚀的过程,提出“风力是如何进行侵蚀的?”等问题,以便学生结合直观画面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增强对风力侵蚀过程的认识。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的问题提出背景,能够凝聚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在调动形象思维的同时,提升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提出趣味问题,活化教育模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精神支柱。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学生往往会自觉、主动地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究。所以,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等,为学生提出合作问题、自选问题,丰富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出合作问题,集中集体智慧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仍旧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当教师直接为学生提出相对复杂的问题时,有些学生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导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因此,教师不妨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舞台,让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对未知内容的探索,从而在凝聚集体智慧的过程中加快学习的进度。

例如,在教学“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草原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图片,以及徽州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图片等,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不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存在关联。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中国地域文化空间分布图”,并向学生提出“中国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地理知识,提出分析上述问题的思路。通过学生简单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判断,并采取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好组后,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这一问题,以便学生集思广益,从多个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

教师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再采取科学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探究问题。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发展,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依靠小组的力量,加快探究问题的进度,逐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二)提出自选问题,营造自由氛围

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围绕地理知识单方面地为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再基于自身的地理素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释放,只能被动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致使问题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为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自主选择问题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比如,在“人口迁移”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自选问题,营造自由的探索氛围,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潛能。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以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储备知识经验。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述“丁肇中一家搬迁”的故事,并问学生:“影响丁肇中搬家的经济因素是什么?”“影响丁肇中搬家的社会文化因素是什么?”学生可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解答,由此进一步加深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教师为学生创建自主选择的机会,能够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自由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展开探究行为。

三、做好总结提升,建构知识框架

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一般规律,从而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但是,学生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学生难以直接完成对知识的总结、反思,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对此,教师不妨从整体出发,为学生设计问题,并围绕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使学生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一)设计总结问题,巩固基础

课后总结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的环节,良好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然而,纵观当前的地理课堂,一些教师并不重视总结环节,只是用一两句话就简单概括整节课的内容,难以让学生透过总结的过程,意识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对此,在总结环节,教师不妨为学生提出多个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一一解答中,回顾学习内容,并在不断思索中意识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这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总结性的问题。具体来说,在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使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以下问题: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什么?近些年,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为什么我国东西部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会存在差异呢?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总结性,能够让学生依次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逐步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

教师为学生提出总结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结尾环节,依旧保持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地整理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建立结构相对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

(二)设计反思问题,强化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了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发展[2]。但是,有些教师却不知道如何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无法有效地发展和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而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反思之路,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捕捉自己的不足,继而进行精准的改进。对此,在教学完地理知识后,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

比如,在教学“海洋的性质和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反思。在学生学习完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形式等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你从本节课中学会了什么?”“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呢?”“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如何?”等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此明确自身的不足和疑惑,从而及时地进行知识的补足。

教师为学生设计多个反思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精准地进行自我改进。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是地理课堂常用的教学工具,有效应用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唤醒学生思维的活力。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应用价值,主动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透过问题发现地理世界的魅力,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侯黎明.立足新形势 在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8(A1):139.

[2]严凯.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72-73.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