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雯(江苏:张家港市鹿苑小学)
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社会进入智能时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教师仍旧延续旧法,势必会阻碍科学课堂的现代化建设,让课改成为空话。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课堂中为人工智能技术预留一席之地,巧妙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良过去的教学形式,为科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以便在重新焕发科学课堂的活力中,全面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建造高楼大厦的过程,那么,教学准备环节就如同准备材料、打地基的过程。只有地基打得牢固、材料充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够达到预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会出现许多突发情况,导致整个课堂难以沿着预想的方向发展,最终,教学质量也与预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急需一种虚拟环境,预估课堂的走向,事先了解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人工智能技术便在此时走入教师的眼帘,为干涸的课堂带来一汪活水。在实际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前,教师可以先将备课的内容录入智能决策系统,再经由智能决策系统反馈的数据,对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精准改良。
例如,在《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上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完成课前准备。之后,教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录入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模拟未来的课堂走向。通过虚拟情境的演示,教师明确“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其他活动则相对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教师可以重新调整之前设计的教案,并根据人工智能决策系统上反馈的数据,对教案上的活动进行调整、改进。当再次经过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的检验后,教师便可以将最终方案应用于实际教学,让课堂交上满意答卷。
智能决策系统的存在,让课前准备活动变得更加精准。案例中,教师认识到备课环节扮演的重要角色,主动在备课环节中应用人工智能决策系统,能避免课堂中发生意外,影响后续的教学进度,从而让科学课堂收获硕果,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将学生比作花木。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得到与之相适宜的教育培养方式,只有这样,含苞的花木才能够得到绽放。但是,在过去,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如何有效培育每一株“花木”,困扰着每一位“园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走入课堂,而基于智能决策系统支撑的人工智能软件独领风骚,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结构中跳脱出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软件判断学生的学习实况,从而为学生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比如,在《测量气温》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引入人工智能软件,带领学生进行注册,并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软件的基本用法。随后,教师请学生找到自测板块,通过自测,向人工智能软件反馈学习情况。在完成自测后,人工智能软件的后台便会展开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并为学生定制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软件中打开本节课后,页面上也会呈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只有合乎学生成长需求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才能够成为滋养学生的养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中,教师先借助人工智能软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借由人工智能软件生成特定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知识,畅享科学的魅力。
在传统科学课堂中,教师习惯于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无形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导致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长久处于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会逐渐丧失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新课标中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状态。对此,教师不妨迎合信息化的教育改革趋势,主动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加灵动的自学环境,以便学生化身为小主人,尽情享受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时,教师先围绕“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等知识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将做好的视频上传到自学平台。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引领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学习活动。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先对教师上传的微课进行浏览,以便结合翻阅教材的过程,初步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等科学知识。之后,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流渠道,与同伴进行沟通,并针对“光如何进行传播?”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紧接着,学生再对智能学习平台上推送的学习资料进行浏览,拓展自身的见闻,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学生再在智能学习平台上参与练习活动,以便通过回顾学习历程、做练习题等方式,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智能学习平台上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有效打破过去的教育壁垒,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帮助学生摆脱“观众”的身份,使学生在“我要学”的学习状态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掌握学习的技巧,增强学习能力。
实验是学生走入科学国度的大门,也是彰显学生本位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科学课堂上一些实验的难度较高,当教师完全对学生放手时,会影响实验的进度,让学生对实验形成畏难心理;当教师过度介入实验时,会占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实验丧失原本的味道。智能仿真系统能够开发新颖的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实验的过程,教师有必要请学生通过智能仿真系统进行实验操作,活化操作实验的方式。
比如,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时,教师先为学生呈现火山喷发的画面,让学生直面这一自然现象。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火山喷发的原因。当学生提出“高温高压会造成火山喷发”等想法后,教师请学生利用仿真实验系统展开实验探究。在仿真实验系统中,学生可以对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并模拟岩浆中有大量气体、地壳中有薄弱地带等现象,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结果,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在虚拟实验中,当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时,学生也能轻松地回到上一步,修改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时间的浪费,大大提升实验探究的效率。
仿真实验系统能够弥补过去的不足,在彰显学生本位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的方式直面各种实验结果,从而真正地用自己的双手揭开科学世界的神秘面纱,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教师不是教学机器人,只一味地为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而不管学生的学习实效,相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后,需要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精准安排后续的教学活动,始终维持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让学生轻松地徜徉在科学世界的海洋。但是,学生的人数远远多于教师人数,教师很难根据学生所做的练习题,把握学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纸化考试在近年异军突起,在带领学生学习了科学知识后,教师便可以通过管理题库、智能组卷等方式,检验教学成效。
例如,在《心脏和血液》这一课中,教师先围绕教材内容,确定“心脏的概念”“心脏工作的方式”等是需要学生着重记忆的知识点。随后,教师围绕上述内容进行习题的设计,并将设计好的习题录入智能网络组卷阅卷系统,生成题库。之后,教师在智能网络组卷阅卷系统中设定自己的要求,以便智能网络组卷阅卷系统自动生成试卷,如要检验学生学习“心脏工作的方式”这部分知识的效果,教师便可以输入相应的要求,让智能网络组卷阅卷系统生成检验这部分知识的习题。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智能网络组卷阅卷系统的后台会自动对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检测,迅速判断出学生所填内容的正误,并对全体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整理,生成数据,让教师快速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地为学生进行补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无纸化检测方式的出现,是对传统纸质考试形式的挑战,能推动科学教学的革新,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良,从而使教师在高效率的评价方式中,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效,更加精准地安排后续的教学活动。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上安排的知识相对有限,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直接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会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关上学生接触更广阔世界的大门。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工智能技术的身影,而科学课堂作为带领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桥梁,理应为学生渗透人工智能知识,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此,教师应当找准时机,为学生渗透人工智能知识,有效打开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信息的交流传播》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书本、电脑这两种传播工具提供信息的异同,引导学生了解这两种传播工具传播信息的方式。当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查找资料,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的作用”的任务,请学生通过翻阅图文资料、浏览网页信息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源。之后,教师提出“有谁能够担任小教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的信息呢?”鼓励学生争当课堂上的小教师,主动为他人分享自己整理的资料。
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而言是新颖的、极具生命力的。案例中,教师从教学活动中寻找合适的时机,为学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轻而易举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保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新鲜感,从而推动高品质科学课堂的生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便捷学习。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现阶段仍旧存在许多不足,致使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课堂的应用受阻,人工智能技术的光芒也难以全面放射。为了建构精彩的科学课堂,让课堂充满现代气息,教师要继续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人工智能技术寻找落脚之处,以便提升科学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