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策(贵州:普定县白岩镇中心学校)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主流教学手段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开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以致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有限。在合作学习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其自主探究的空间也会更广阔,课堂能动性、参与性也会明显提高,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生为本”理念相呼应。小学科学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和意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和实施合作探究活动,保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积极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国家近期发布的“双减”文件也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着重强调“以生为本”和“减负增效”。从本质上看,合作学习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契合,是激发学生能动性、培育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关键途径。相较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民主教育”思想相契合。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设计课堂任务,学生以自主探究、相互协同的形式加以完成,这使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得到有效体现,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度也会明显提高。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科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即教师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和推广合作学习模式,创新思路、教法、学法,以实现科学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深度对接。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人才的育才观来看,运用合作式学习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最终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助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进而适应时代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的优势和意义,将其灵活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得最佳发展。
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加大教研力度,深入研讨新的教育方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将合作学习模式灵活运用于科学课堂中。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科学在小学被看作是一门“副课”,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学观念也没有及时转变,没有顺应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要求,仍在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组织合作学习需要耗费较大精力,且学生极易在合作学习中“浑水摸鱼”,所讨论、探究的事物超出本课程的范畴,教学收益远不及传统的教学手段高,因此不愿、不善组织合作学习教学,这也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后发现,上课时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讲话的现象依旧存在。相较于以往的“满堂灌式”教学,合作学习呈现出较大问题和缺失,例如部分学生自身的合作能力匮乏,无法实现与其他同学的有机协同,无法顺利地融入团队,也有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与其他学生讨论课堂之外的事情。在教师方面,没有结合合作学习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监管制度,最终使得合作学习呈现形式化现象,整体教学效益不高。也有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认知偏差,认为其本质和传统教学相差不大,以至于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未得到激发,呈现出低效状态。
成员分配状况决定了一个小组取得的最终学习效果,当小组内部成员出现较大矛盾时,不仅会阻碍任务顺利完成,还会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从合作学习的现状来看,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未全面顾及学生的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性格差异,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安排小组,或者以前后左右为单位划分小组。这样的小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不同小组的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在小组内部的分工安排上,教师也未结合学生的不同能力安排不同的角色,以致小组内部存在较大矛盾,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提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将其看作一门“副课”,且不注重合作式、探究式、情境式等高效教学策略的应用。因此,要想切实推行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将重心置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汲取上。其次,小学科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杜绝“占课”现象的发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的阵地。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积极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保持高昂的兴趣学习和探究科学。
有效的小组划分是小学科学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前,务必深度研究合作学习的本质内涵,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差异,然后科学地进行小组划分。一个完整的小组应该具有差异性,即组内应允许学生兴趣、基础、水平的不同,且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平均水平不能差距过大,应尽量实现均衡划分。其次,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教师可以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可将其指派为“操作员”,有的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其指派为“小组长”,确保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承担着具体的职责,保障合作学习时都能做到“各司其职”,有目标、有流程、有层次地展开合作探究。最后,教师也要结合“民主”教育思想,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具备参与或者调换小组的权利。
教师只有结合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才能够推动合作学习梯度展开。小学科学教师应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研究合作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以此为基石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前,教师要围绕着教材,考虑到哪些环节、哪些知识点适应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而哪些知识点又侧重于自身的点拨和讲解。对于适应于组织合作学习的板块,教师同样需要研究其是适合于情境设计、任务设计还是问题设计,找准其重心和方向。教师要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活动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否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只有从多角度考虑,才能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系统性开展打下基础。
以小学科学“磁铁”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以“汤匙变磁铁”的趣味实验为开端,提前准备金属汤匙、曲别针以及磁铁等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金属汤匙放置在磁铁上端来回摩擦,随后将汤匙横放在曲别针上方,可见曲别针立即被吸附起来。这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教师再问:“同学们见过磁铁吗?磁铁有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问题提出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相互提出观点、给出意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磁铁”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
任务驱动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针对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科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结合教材,设计出多样化、趣味性、探究性的课堂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各个小组梯度性展开学习。在此过程中,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深度明确自身的职责,明确自己需要做好哪一部分的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擅长之处,最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小组任务。
如在“动力小车”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个“我是设计师”的团队游戏。让学生组成小组,以汽车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小组任务活动,利用齿轮、杠杆、马达等材料制作独轮车、动力小车,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小车外形精美、性能好和功能性强。任务设计完毕后,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小组自由讨论,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在团队协作下有效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既有利于增进对“小车原理”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合作能力。对于设计制作出的动力小车更精美、更牢固的小组,教师可对其“计分”一次,以此作为“最优小组”的评选依据。
又比如在“测试与改进”的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呈现一个台灯,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对台灯进行改进、改装,让其具备更加优异的功能或者更加便捷的用法。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究,拟出理想中的草图,之后,全班师生共同讨论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氛围迅速活化,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进行多方位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总结与回顾所学知识,更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在每一次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可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打分,就其最近几次学习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得分最高的学生可获得“最佳组员”称号,并将其作为“后备”小组长人员。为保障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教师和其余小组也可参与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找出小组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学生也应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评价等级划分为ABCD 四个档次。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小组,则由教师总结成因,或积极开导,或重新分配成员,通过多方位评价,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范围不断拓展,为学生的多维度发展提供了方向。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迎合时代需求,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内涵和优势,明确其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汲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围绕教学设计、任务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系统性地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从根本上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