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普(贵州:大方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评价每个学生数学水平的众多指标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小学六年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时期,为学生今后接受更高一级教育打下基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不断创新形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一定了解。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养成,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通过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和作业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时候,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解决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和巩固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关系到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也处于发展阶段,是培养其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从学生自身层面来说,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从社会层面来说,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运算方法是一种必要的技能。所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计算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象,没有形成深入了解数字内在含义的能力。因此,在学生未掌握计算技能时,就会出现使用计算工具辅助进行计算等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做简单的验算练习,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便通过计算器、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运算,进而导致在后面遇到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也不用笔算,而选择计算器。对计算工具的依赖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进而导致自身计算能力的下降。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会接触一些计算知识,并且这些计算知识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熟练掌握。但是实际上,部分小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往往不能正确掌握其中所包含的重点与难点。由于这部分小学生没有将数学计算学习真正放在心上,所以他们往往对于数学计算内容也不是十分理解,导致在进行相应计算时出现一定的错误。比如:一些学生对乘法口诀表以及乘法分配律等内容没有掌握,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就出现了错误。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进行加法计算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算。此外,还存在对于分数乘法以及加减法中所涉及的乘法分配律等内容没掌握好等情况。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学生会出现漏写运算符号、忘记加减乘除、漏写阿拉伯数字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他们在计算时态度的不端正。另外,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刻苦精神或者缺乏耐心和毅力等。他们在计算的时候,会选择抄答案。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习态度,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进而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运算能力的培养不利。
数学是一门以数字为基础的学科,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要在对题目的讲解过程中,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路教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厘清思路,从而形成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会数学相关的计算规则,教师要告诉学生:计算的时候,要考虑题目的具体情况,然后选择最为合适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不容易直接得出答案的题目,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对不会计算的学生,教师要根据题目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指导。学生在计算时,应严格按照题中所列式子运算。以47-4×8.25 这道题为例:要先乘除后加减。遇到因式分解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拆分,如:37×11=37×(10+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和算法。同时,在计算时,应注重对计算结果的分析,通过多种途径找到正确答案。比如在学习“平均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找规律”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只是部分题目需要借助“方法”予以指导。计算1.25×8+2.875×8 时,运用乘法结合律有两种算法:先乘除后加减;先加减后乘除。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方法”予以指导。
1.培养计算能力,丰富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一个小房子和一堆沙子,然后用小球滚过房间中的每个角落。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自主选择计算方式。在学生自主选择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大分数和一些小分数供学生选择,并对各种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数值最接近实际数值。另外,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理论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理解知识内容,帮助其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运用多媒体,将所学知识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对计算过程有一定认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PPT、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来展现有关数学知识、公式以及例题等。
3.巧用小竞赛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例如:在《认识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次班级间的抢答竞赛,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抢答比赛,然后对每一组参加抢答赛的学生进行打分。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班级间的竞争能力。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
4.利用生活实践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数学课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实践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这种抽象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生活当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或者现象,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一件衣服进价300 元,现在以进价的150%出售,利润是多少”为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计算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数字”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具体计算问题感受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第一,教师要严格课堂纪律和要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计算后检查的好习惯。对于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三,数学知识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题目时可以进行练习。第四,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和表扬。第五,提高作业质量。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效率。
口算和估算是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关键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兴趣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思考,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能力。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因为学习数学比较枯燥,为了提高他们对数学课的兴趣,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趣味教学,并采用游戏化形式,让学生感受与理解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口算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强化计算方法和技能的日常训练
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利用数学课本和练习册进行练习。学生对抽象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增强理解能力。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先让学生读一读练习册上的题目,然后根据题意进行计算。如果能够正确算出答案,就进行相应的奖励。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来检验自己。
2.运用错题集巩固计算知识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其次,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收集,通过集中讲解或者单独讲解来加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能够对错题不断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最后,教师在批改错题时,应该注重分析错误原因。
3.逐步培养学生出题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题、加强学生出题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平时多做一些题。对于有难度的题目,要让学生多思考,提炼题目中的考点和易错点,增强学生独立思考水平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对于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直接将题目印在试卷上,让学生答题,以此来强化练习。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而且会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小学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计算能力对他们今后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关于计算能力教学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兴趣,教授学生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口算、估算能力,并通过计算训练强化计算能力,最终让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