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义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中学,江苏 徐州 221400)
学生参与度不足历来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短板之一,在新课程思想引导下,如何确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参与”课堂构建已然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教育问题.那么该如何具体构建“学生参与”生物课堂呢?
首先,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人文性的关怀.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快速成长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多表现出敏感的心理,也会有一些叛逆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去关注学生内心,做到了解学生,与学生对话.如在讨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时,综合“变形虫细胞的分裂过程示意图”和“动物细胞的分裂”,学生基本上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观察学生表现,并邀请不同学生反复回答,先邀请的可以是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后邀请的学生可以是学习相对滞后的学生,这样有了前面学生的带路,后面学生会获得更多的参考和启发,即便是学生出现表达上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给予耐心等待和鼓励,让学生得以情感上的关怀.
其次,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理念.平等民主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不再是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唯马首是瞻的“羔羊”,师生双方可以站在同一高度去交流和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人格和尊严的一次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与否都是值得肯定的.在这样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较好的体现,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知冲突恰是诱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重要渠道,“学生参与”式课堂构建不仅要求学生身体上的参与,更需要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认知冲突设置,给学生制造问题解决的需求,由此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学习中去,可以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设置认知冲突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了解的欲望,才会在学习中生成主动参与的想法.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对于学生来说,植物的蒸腾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且学生在生活中甚少有观察植物和种植植物的经验,要想诱发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教师就可以设置认知冲突,“同学们知道一株玉米一生需要多少水分吗?”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从未曾思考过的,结合生活经验,多数学生认为一株玉米一生需要的水分并不多,有的猜测是2 kg,有的猜测是20 kg,当然学生对这些数据也缺少准确的认识,随着学生讨论不断的深入,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愈加好奇,此时教师揭露问题的答案:“一株玉米一生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至少200 kg的水分,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水分最终到哪里去了呢?”200 kg与学生猜测的2 kg、20 kg有着较大的出入,自然会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所提出的新的问题又驱使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新的思考,由此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参与感在认知冲突中得以生成和发展.
认知冲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构建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度,才能确保学生全身心参与到生物学习活动中去.如通过“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课学习,学生了解了人体的三种免疫防线,清楚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更是认识到了免疫的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知识学习,教师可以提问:“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那么免疫越强越好吗?”教师提出的问题与课上所学习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通过前面学习,免疫在学生心中已然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问题与课上知识之间自然生成了认知上的冲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免疫展开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在引发探究欲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了深度的知识学习.
在当下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刀切”现象非常严重,即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少参与的能力,教师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学生的参与度.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用好分层教学,要在分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分层教学课堂上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充分地了解学情.分层教学模式开展前提是教师对学情有足够的了解,教师清楚所教知识层次,了解学生实况,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特点展开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如在“水中的生物”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白知识安排顺序,确定“观察,类比,分析和归纳”的探究学习方法,也为接下来“地面上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土壤里的生物”等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了解教材知识安排特点后,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有一个精准的定位,从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加以详细的测评,将其作为分层教学的直接依据.
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情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教学“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情设计有区分度的问题:(1)心脏的形状和大小?心壁肌肉厚度相同吗?心脏由几个腔构成?是否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和心室之间是否有瓣膜?(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哪根血管相通?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意义是什么?(3)心脏四个腔是否相同?为什么?体循环后,动脉血为什么会变成静脉血?肺循环后,静脉血为什么会变成动脉血?教师将所设计的问题分成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可以从中选出自己能够胜任的问题加以探究和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自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学生参与”课堂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体现出了人际交往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了拓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交流讨论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拓展了课堂参与的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展开合作学习模式呢?第一步便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原则上小组成员组成要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即一个小组要同时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一般由优等生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指导下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第二步便是要明确小组合作任务.一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所设计的合作任务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合作学习价值,这样的合作最终会流于形式,甚至于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教师要结合学情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以任务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合作学习第三步是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工作.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更是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可以拥有更多教研时间和精力.在合作学习指导中,除了增强小组长指导之外,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小组成员构成、小组任务设计和小组学习指导共同作用,才能拓展学生课堂参与的途径.
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科的基础,也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整体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教师应该真正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中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强化生物课堂学习参与的力度.
在教学“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时,旨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了解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同桌两名学生带一条鲫鱼到课堂上,将鲫鱼放在透明盒子中,以方便学生观察和探究.在观察实验中,学生分别从身体、体型、体色、体表特点、体侧结构、鱼鳍等方面进行观察,并结合对鱼鳍的观察,让学生探究鱼失去鱼鳍后还能游泳吗?鱼的尾鳍与运动方向有关吗?鱼的胸鳍和腹鳍各有什么作用呢?探究小组可以从中挑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记录到表格中.在上述探究实验中,学生对鲫鱼外形的观察,对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探究皆基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果教师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用教师演示实验加以替代,甚至于直接展开口头理论说教,想必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不会如此的深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说,教师要重视每一次实验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强化学生参与中共建“学生参与”式生物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构建必须以“学本位”为基础教育理念,将学生所喜、所思、所想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基于学生本位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还是生物教学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跨越式的成长.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参与课堂”构建,要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均在生物课堂上获得较好的参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