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威
资深公关人士
企业要在一个地方生根生长,需要针对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做好战略沟通,获得理解和认同,建立稳定的互利关系,这也是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都会遇到如何建立品牌,如何与当地的消费者和公众建立长期互利关系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商业模式的选择和企业的成败。出海企业往往也会带有国内思维,把公关当成面子工程,或者某种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将公关思维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营中,就能让企业长期发展获益。公关思维主导下的关系管理,核心方法是根据你的间接诉求,在我们之间共同的“中间地带”建立对话。
有一家中国著名的化工企业要在美国建工厂,在所有审批程序都快完成的时候,环保组织发布了让当地居民感到疑虑的报告。企业意识到,必须同环保组织和社区居民建立有效沟通,不仅解决环境疑虑本身,更重要的是参与和支持当地居民关心的就业、发展、教育等主题,在共同关心的“中间地带”建立话题,持续沟通。
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的故事被拍成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表面上是曹德旺先生大度地让美国摄制组充分采访拍摄,实质上是曹先生用“美国传统工业复苏路径”“铁锈州经济重启”“工会地位的变化”“中美文化冲突中在商业中融合”等大主题引发讨论对话,为自己的工厂和生意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公关思维的经典案例。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企业出海拥有了更大更深远的博弈观,更充分的资源和手段。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用尽公关、法律等各种方法仍无法避免被美国制裁;小米成功运用法律手段摆脱美国“实体清单”限制;TikTok因所谓“国家安全”问题受限但坚持发展;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在观望和评估中等待机会。
对一个真正的全球企业来说,品牌的成功来自“统一的全球价值观和本土化运营”,这看似矛盾,实则是卓越和平庸企业的分界线。企业管理者往往本能地将本土市场的成功在新市场复制,比如业界总是流传,非洲设备出问题,跨国公司从欧美派工程师,按小时报价,休息日不工作,而华为工程师可以在没路没车的情况下骑着毛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是当我们听到习惯了国内996的互联网公司高管在欧洲国家也提出“企业不应该提供产假”,进而遭到员工和媒体谴责,就会发现,“统一价值观和本土化”的平衡并不容易。
我在跨国公司中国区做品牌公关时,总部的LBTG组织希望在中国开展活动。我当然可以用法律、政策的借口拒绝。但是在同公司管理层研究沟通,采访了一些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之后,我们发现,可以坚决不搞西方式的“彩虹大游行”,但是多元文化俱乐部活动可以吸引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群体,包括自己公开或者未公开的LBTG员工。
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出海,还有一种“属地泛化”的做法。如今,大量的中国跨境电商产品深受海外顾客欢迎,他们的品牌就是英文的国际化名字,网站和宣传材料上不是强调“Made in China”,而是“全球品牌、亚洲生产”,企业给第三方产品测评媒体发样品,用好产品好故事获得免费传播,这种公关思维适合欧美媒体特点,顺应品牌全球受众群体心智模式,是消费品牌海外增长的有效路径。
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出海企业形成一种洪流,让中国品牌、中国创造成为新的全球价值符号。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领军国企海外布局基建引领世界,还是消费产品赢得全球消费者青睐,还是异军突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和储能品牌重新定义市场格局,他们的探索都会成为国家文化和品牌实践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