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容
(海南医学院体育部 海南海口 571199)
体育教学环境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开展情况,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因而改造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改造体育教学环境,必须对体育教学环境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明确如何有效地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使其在提升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的体育教学环境指的是所有能够影响体育教与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包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体育技术等;而狭义的体育教学环境指的是能够对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该文所探讨的体育教学环境取其狭义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环境主要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1]。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另一部分是现实中的事物。
就自然界中的事物而言,凡是能够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都属于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的范畴。比如,天气状况会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地点,若天气晴朗且温度适宜,可在室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若大风雪天气,则体育教学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
就现实中的事物而言,体育教学物理环境主要指的是硬件体育设施和班级规模。其中,硬件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包括体育教学的场地、运动器材、体育教学仪器与设备等。学校的硬件体育设施是否健全与完善,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还会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具体来看,体育教学设施是支撑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其健全与完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便会有更多的选择,而当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时,教学效果自然会变好。若是体育教学设施较为缺乏,那么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只能基于现有的体育设施,不仅无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甚至很多体育教学内容都无法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有限,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除了硬件体育设施,班级规模也是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班级规模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实践证明,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学生通常会有异常活跃的表现,因而更容易使体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规模较大的班级中,学生则经常表现得束手束脚,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较差,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因此,班级规模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物理环境因素。
这里所说的时间环境,指的是能够影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因素。体育教学的时间因素,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体育教学时间因素的影响下,体育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计划,确保体育教学时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体育教师需要考虑某一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最佳的传授时间,否则不仅无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高校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会发现,很多高校并未对体育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不仅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而且还基本都是其他课程选课之后剩余的时间[2]。这样的体育教学时间安排,会制约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环境,但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里所说的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学校的校风、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学校的校风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所有的学校都极为重视校风建设,希望学生能够在健康积极的校风中不断成长。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对绝大多数学生共同情绪的直接反映,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情况。人际关系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且人际关系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因而体育教师要想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上文所述可以得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体育教学环境的直接影响。具体来看,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保持高昂的情绪,进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会较好。反之,体育教学环境较差,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3]。
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会受到体育教学环境好坏的直接影响,而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又会影响学生对待体育教学活动的态度与行为。在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都良好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被吸引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身心都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对于这一点,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都证明了此观点。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切实对社会规范予以贯彻,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体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在室外进行,也可以在室内进行,但都需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师就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校已有的体育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运用,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体育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在这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有所成长。因此,为了保证体育教学效果能够不断提升,很有必要在构建体育教学环境时,融入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意识中认识到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体育运动之美,并逐步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来看,体育运动本身是具有一定美感的,而且这种美感是粗线条的,属于暴力美学的范畴。运动员往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技术动作。在这种反复性的练习中,运动员的技术会逐渐巩固,自动化,一旦做出优美的技术动作,人们就能够从中看出体育运动之美[4]。
当然,仅仅依靠大学生自己来发展体育运动之美是有些困难的,需要体育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教授给学生观察体育运动之美的方法与策略。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与策略后,便能够更细微地观察体育运动,并发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体育运动之美。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决定了高校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依据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状况,不断地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优化。
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不可盲目进行,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优化原则,以确保优化后的体育教学环境是良好的,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客观性原则,即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未来可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体育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才能保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是综合性原则,即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可以从多角度着手,从多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优化。比如,同时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合理安排体育教学时间、营造浓厚的体育学习氛围等,比单独优化其中一项措施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要考虑到自身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这样不仅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当地地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是简便性原则,即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要尽可能采用简单、便捷的措施,确保付出较少的精力也能获得较好的优化效果。
五是个性化原则,即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保学生能够在该环境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化人格。
六是主体性原则,即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吸引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过程之中。这样优化后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但更易获得师生的认可,而且能够保证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除了要遵守上面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措施。笔者将以高校整体的体育教学情况以及体育教学环境创设情况为依据,提出几个可行的体育教学环境优化措施[5]。
3.2.1 对体育教学的班级建制进行优化
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而言,体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因而在某一时间的某一班级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来自于同一院系的各个专业,且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体育教师资源,导致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只能享受很少的体育资源,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很难提高。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高校以自身所具备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以及自身体育教学的实际特点为依据,尽可能减少班级人数,实行小班授课。如此一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互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不断提高。
3.2.2 对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优化
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体育教学活动并未予以足够重视。正因如此,高校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少的。
大多数高校当前已有的体育硬件设施,虽然能够基本维持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但是伴随着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加大在体育教学设施和场地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能够满足学生多元且日益复杂的锻炼需求。
除此之外,要重视对体育硬件设施的维护,这不仅能够提高体育硬件设施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保证体育硬件设施的安全性,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3.2.3 对体育教材进行优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中,体育教材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校由于普遍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因而其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存在很多问题,如内容陈旧、与体育教学过程的结合度不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等。很明显,这样的高校体育教材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还会制约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对体育教材进行优化也是一项有效措施。而在具体优化体育教材的过程中,高校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丰富体育教学的教学经验,引导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知识与融合技能,并将探索结果融入体育教材。也就是说,高校必须重视由一线体育教师来编写体育教材。
二是要切实站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来优化体育教材,以保证体育教材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来优化体育教材,以保证体育教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6]。
只有切实做到了以上几点,优化后的高校体育教材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3.2.4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组织者是体育教师,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时,也要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几个可供参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的岗前培训,确保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便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知识和教育理论,并形成良好的体育技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
二是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类型多样的体育培训活动、体育座谈会或体育讲座,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三是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问题的发展与解决能力,确保其在体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合理调整,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确保其不仅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也能恰当地安排教学实践,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高校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会受到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仅能够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益,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良好构建必须引起体育教育界与高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在具体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将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优化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并积极探索有效的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