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马忠权 马星显
(1.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2.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3.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安吉 313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总结工作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围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体育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性战略目标所需的大、中、小学体育工作人员、体育教师、运动项目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及各类赛事工作人员等的主要来源[1]。专业课程作为体育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占比达85%以上,具有体育项目实践性、身体锻炼、娱乐性、竞技性、跨学性等综合特征。运动技能课程教育,既要包含运动项目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项目专项的技战术以及心理运用能力,也要关注每个运动项目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运动技能传授之中”。旨在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体育研究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2]。
民族振兴:新中国的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和“NBA移动长城”姚明等,跨时代的体育偶像,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民族。
爱国主义:“更高、更快、更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为国争光、勇创佳绩。那种敢于拼搏和奋斗的为国争光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运动员。每当获得金牌,在国际体育的舞台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誉,也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3]。
外交名片:“乒乓外交”之尼克松访华事件闻名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美关系的紧张局面,体现两国领导人充分尊重体育、合作交流与发展的特殊性质。此会晤以乒乓球活动为媒介,进一步促成国家间的融合与发展,为当时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乒乓球项目成为新中国国际交流和政治外交的重要因素,在那个特殊年代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身心健康: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系统的兴奋性与各项身体素质,参与过体育运动的人群,其自身已经具备比赛行为意识。《运动改造大脑》中提到,如果一个人多次参加比赛,会逐渐养成短时间内进入比赛状态的能力,使神经系统快速兴奋,进入比赛状态,并在其他方面也能快速做出相应决策。
合作意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需要合作,只有攻守双方共同配合,才能够形成合作互练的过程。各种球类运动的单人练习是个体独立完成的主体活动,若想在各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提高个人能力,则需要参与者更多地融入团队和群体中一同进行训练与竞赛。由此可见,在体育专项技术中,团队合作与团队配合显得尤为重要[4]。
创新意识:我国乒乓球技战术的创新一直是世界乒乓球界关注的重点,中国在乒乓球技战术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乒乓球项目运动开端以奥地利选手运用全黑胶皮拍和削球的打法统治了世界乒坛25年[5],中国乒乓球队在刘国梁的带领下吸取之前的比赛经验,提出了两种打法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观念,注重运动员个人全面技术发展,并要求速度和旋转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强有力的制胜手段。为我国乒乓球项目的技战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经验、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让我国运动员在世界乒坛的赛场中发挥着更加高超的水平。正如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徐寅生先生所说,唯有不断创新,其他别无出路,创新是中国乒乓球屹立在世界乒坛不倒的重要法宝。
责任担当:运动员的更新换代与中国体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个项目冠军的艰难成长经历,不同时代诞生的体育人物,都是极强天赋和无数汗水打磨的产物,几乎绝大部分运动员都经历过伤病挫折、人生低谷,但他们仍然可以重拾信心再次出发,每位运动员的人生经历都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篮球运动员姚明虽于2011年7月退役,但其运动员经历需要记录和分享。
教学师资力量匮乏:现阶段,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极少具有体育技能专业能力强,且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未能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三观进行科学与正确的指引,导致多数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执。
运动技能与课程思政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现在高校中课程思政内容就是将思想政治与运动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强身健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保障[6]。在课程开展中,体育课程思政仍然是以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为主,并未融入思政相关内容,导致其内容缺乏针对性,间接使得学生不能从课中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在这种情形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极易处于混乱状态。
教学形式化严重:伴随着全国课程思政的开展,并要求各个高校各学科以思想教育为大方向优化创新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体育羽毛球课程思政情况来说,围绕羽毛球课挖掘不够深,外加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在课程思政的体育课中更显得生搬硬套、格格不入,并且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准确,无法正确、科学地衡量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导致教学形式化、内容片面化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设目标,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校体育工作者是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的主导者,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创新的践行者。组建一支体育技能过硬、思政政治素养高、积极创新的体育课程思政队伍是首要任务。第一,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的成长不仅需要提升体育专项技能,丰富体育项目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培养自身政治素养及项目的核心素养、通识性知识与人文底蕴等,能精确把握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促进教师综合能力进步。第二,体育教师需要与文化课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不定期互动并进行学术研讨,与优秀思政教师加强思政教学的相互融合,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并解决运动技能中思想政治、育人等问题,这也是有效提升体育工作者育人教学能力的方法之一。第三,学校可以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更新优化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完善岗前入职培训、老教师在岗提升培训、学术专题培训等一体化培训平台,共同推动体育工作人员专项技能发展,提高育人能力,旨在提高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育人教学质量。第四,研究生、青年教师是全国教师队伍的后备主力军,国家应着重注意此类教师的培养方案,引导大批青年体育教师加入教师党员队伍,保证学校体育教师后备人才力量培养可持续发展下去。
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主要是教师该如何挖掘和凝练。以某项体育比赛为例,到了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刻,不仅仅是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的考验,需要超越自我,而且在此过程中,运动员能够展现出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团队协作以及对待比赛的正确胜负观等意志品质,是其他文化课程无法取代的重要元素。学校体育是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体育课程思政应旨在协同学校体育发展改革方向和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体育课程思政服务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结合自身体育资源的特点、价值理念、体育名师等,深入探究体育运动项目中蕴含的红色教育、人文主义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时代体育精神、体育规则意识、古老传统思想文化等教育教学元素,应用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学校可分门别类地创立研究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为其他高校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匹配度高的教学案例,促进学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突出研究生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方向引领作用。
运动技能课程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每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习运动技能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运动技能教学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基本环节,更是发展专业运动技能的核心环节。因此,运动技能专业课建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第一,根据国家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制订体育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体育研究生运动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之前原定的培养方案技能应用和加强技术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强调德育育人培养方案。第二,在运动技能课程教学目标中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与其价值相统一,侧重在运动技能专业课程、项目能力培养方案的本源中渗透思政目标与育人目标。以篮球课为例,其知识、技能学习目标是相互协作、竞争意识、顽强拼搏、永不放弃、注重细节,揭示篮球运动对人的影响及其机制,阐明篮球运动训练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原理,对某一课程进行思政改革,首先要梳理该课程知识特点、需要掌握能力目标等与思政相互渗透的契机,统一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与运动技能的知识、项目能力目标相互融合,并间接呈现出课程思政育人的5 个教学任务:一是引导研究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帮助研究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三是培养研究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四是提升研究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五是引导研究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在增长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其实质是将其分成若干元素渗透到不同能力知识学习与目标培养中,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大学立身之本在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不专指思政课程及专任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应该是全校所有课程及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全国高校着重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与相应的体系,建立体育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系统,及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制定研究生体育课程思政考核及评价系统。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根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落实对应的月度、季度、学期、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包含有针对每类教师的具体考核、评价定量内容、标准及方法等,以此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据可循,便于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及时对研究生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过程、结果进行结果评价与课程全方面效果反馈,随之加以完善各标准考核机制,旨在形成以评价促提升,以评价促改革的课程建设效果。二是要提升学校原有的课程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双重奖励机制,旨在激励体育技能专业教师与思政老师课程建设的热情、动力。首先,在研究生专业与思政特色课程、校、市、省、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等改课题等项目标准中增加“思想、育人价值观念引领”指标,这些指标在结项时可作为课题项目中占比重要的验收标准。其次,将研究生导师参与课程思政相关课题、课程等量化为考核评优、奖惩及专业体育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内容,这样学校可加大对体育研究生专业技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纳入每位教师期末绩效考核工资与职称评定与聘用的具体内容中。最后,学校相关部门构建各教学单位协同工作机制,加速推动体育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相互渗透形成合力育人。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课最有效的补充,体育专业课程教师更多着重于体育专业知识理论与运动技能的实践,个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整体有所欠缺,应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形成教学合力。学校可构建体育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互助合作模式,定期开展合作交流备课、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等。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协助体育专业课教师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解决教学中思政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进一步探索思政专业课程特点,也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程的目标针对性与实践性。同时,研究生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更需要整合学校思政教师、体育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及学生本人与学校团委等多方面教育主体,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体育研究生专业课程有着独特的课程思政优势。学校教育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载体,而体育知识是靠大脑理解并记忆,运动技能学习是身体动作模仿和练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某项运动技能,但并不能通过教学方法或教学任务,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某种价值观念。现阶段,所有教学活动则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取向。因此,体育研究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不能只是简单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把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渗透到智育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