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 王琪 周阳
(海军航空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1)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向全国高校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育人功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高校各学科领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和要求。高校帆船课程作为高校体育类公共基础课,对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关键作用,课程思政的建设更是成为高校领域贯彻落实中国领导人体育论述的重要路径。结合高校帆船课程的特色,发扬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体育精神,打破体育教学只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的传统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所能体现的思政元素,通过素材搜集研究和课程设计,将中国领导人体育重要论述有机融入高校帆船课程思政建设全程,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贯彻到高校帆船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帆船课程的认同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1]。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知、理解和价值认同,并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自觉行动。高校教育应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性,实现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教育。高校开展的帆船课程,因集刺激感、竞技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于一体的特点,开课至今一直都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授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帆船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掌握一门运动技能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强化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帆船课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坚定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高校帆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要点[2]。
帆船课程中所加入的思政元素,除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外,还应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的价值认可度,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无论在帆船理论课的教学中,还是实操课的教学中,课程思政都是加强高校“三全育人”的需要,要始终贯穿课堂的全过程、全要素。
中国领导人将竞技体育的发展视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承载着国家盛强、民族振兴的梦想,并多次强调,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是思政元素的有力支撑,高校教师将中国领导人体育重要论述的内容传递到课堂教学中更是对帆船课程的升华,通过课堂设计,将中国领导人体育重要论述有机融入帆船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增进学生在帆船运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形成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理想信念。以中国领导人关于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引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牢记领导人的谆谆教诲,认识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参与体育强国建设,就是参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时刻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增强学生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感,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的力量,为实现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3]。
代表国家担任奥运会旗手,对运动员而言是莫大的荣誉,按照中国代表队以往参加奥运会的惯例,闭幕式旗手一般由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冠军运动员代表担任。但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运动员代表队的闭幕式旗手是由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担任,足以表明国家对帆船项目的重视,作为我国的小众劣势项目,能在异国他乡夺冠,可想而知这枚奥运金牌的含金量之高,并且来之不易。通过电视屏幕看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夺冠时刻,应学习他们多年来在赛场下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帆船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在源源不断的中华体育精神资源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在帆船学习中自觉地将其内化为奋斗的精神动力,外化为前行的自觉行动,领会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时刻心系祖国,坚定为国效力的信念,奋斗的路上或艰难,或枯燥,仍要摆平心态,放下包袱,胜不骄、败不馁,尽情享受学习、交流、比赛的过程。
冬奥精神同样催人奋进,是所有运动员自信自强的不竭动力。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中国领导人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回信,向他和中国冰雪健儿取得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希望。奥运健儿实例与帆船教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要告诫学生以奥运健儿为榜样,学习他们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的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的中华体育精神和爱国热情。
1917 年4 月,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提到,“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他认为,意志品质是人们事业成就的先决条件,而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强健人们的筋骨,调节情绪并且磨练人们的意志品质,同时有利于国家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变和全民族精神文明的进步。信念不是纸上谈兵,是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在帆船运动学习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酷暑晕船的生理状态时,要咬牙坚持;遇到海上突发状况时,要沉着冷静应对;遇到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时,要相互加油鼓气。只有不断挑战极限,才能使自身的力量变得更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十字格言流传至今,毛泽东同志将国家体育的发展状况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号召中国青年团结起来,强身健体,挽救国家和民族。《体育之研究》是历史的“提醒”,当时此文的目的是要用体育救国救民,挽救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社会,而如今要用体育富国强民。学习帆船运动的价值并不只是在于帆船本身的操作技术,更是一个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多元发展过程,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将坚忍不拔的恒心、刻苦钻研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为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奋勇前行[4]。
部分帆船实操课程中的训练科目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原理以及如何熟练地驾驶帆船,更是借此拓展本课程所需达到的情感目标,起到课程思政的效果。例如,在帆船进行迎风转向的科目学习时,教师会向学生强调,舵手一定要提前下达“迎风转向准备”的口令,并且掌握好推舵的幅度,避免推舵幅度过大,导致船只转向速度加快,倾斜角度增大,出现人员受伤的现象。那迎风转向只有舵手推舵这一个操作就可以完成吗?并不是,因为当船只越过正顶风后,船帆所在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它将由原本的舷风换至另一舷风,此时为了将船只配平,船上所有的人员位置也要换到另一舷风,始终与船帆保持对立面的状态。训练科目完成后,首先总结技术要点,其次提炼思政元素。帆船迎风转向的练习,反映出一条船上的学生就是一个团队,需要每一个位置的人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学生之间在帆船训练中出现失误要相互帮助,通过团队协作的配合,才会使船只驾驶得又快又稳;舵手位置的学生更要对船上的每一名学生负责,在下达命令之前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状态,以及驾驶的船只此时的状态是否能完成这项任务的操作,只有沉着冷静,塑造一定的团队领导力,时刻谨记团队精神,才能为团队而战,带领整条船只安全航行。
当学生的帆船操纵水平逐渐提高之后,即将迎来大航程的艰苦比赛,真正的考验这才开始,在前期的帆船理论课中就要先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赛程从天未亮时就要进入准备阶段,中午只能在海上将就食用简餐,长时间的航行过程中要克服晕船以及伤病的影响,还要避免天气炎热导致体力透支而出现的中暑现象。因此,想要完成航程竞赛,除了本身的帆船操纵技术过硬外,更需要自身的一股拼劲和闯劲,在面对各种天气情况下,拥有挑战复杂多变天气的魄力、乘风破浪的勇气,以及克服心理障碍的意志品质[5]。
由于帆船教师多年的教学方式以专业技术操作为主,对思想教育的内容接触较少,导致现阶段有部分帆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在课堂中对思政内容的讲授更是一带而过,无法体现出思政元素背后所蕴含的隐性教育功能。实际上,根据帆船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技术操作,更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及遇到突发情况的冷静判断能力,进而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素养提高起到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应先深刻理解课程中思政点选择的意义,积极转变固化的教学观念,认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课堂的重要性,增强家国情怀,只有教师自身先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才能使学生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更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承担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基本教育问题的职责。教师是参与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帆船教师作为学生帆船技能的传授者,应先自身具备思政高度、治学态度、专业文化水平和育人理念,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与帆船专业技术有机融合,在授课时将使命与担当的情感融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研室要加大教学管理的引导力度和监督力度,通过召开帆船教学专题研讨会,组织思政教育专题培训,开展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帆船课程组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明确课程组的工作方向,使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有规划、有效率的教学改革建设。同时,可以加强本校帆船教师与其他院校帆船教师之间的交流,各自分享帆船思政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切合点,增强学术研究,营造良好的思政建设氛围,与其他院校的教师共同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帆船课堂的建设路径,促进经验的累积,开拓帆船教师的视野,为课程思政元素搜集提供平台[6]。
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帆船课程组需要对教案进行梳理,重新审视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结合BOPPPS 有效教学设计模型,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把搜集的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教案中来,原则是要与学习目标契合,与反馈评估一致,与教学活动联系紧密,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将思政建设纳入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分阶段组织帆船课程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落实教学评价,对课堂实施中好的教学方面开展讨论,教研室领导带头深入课堂,发挥党组织帮带作用,确保课程组的每一名教师共同进步。
中国领导人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发力。帆船课程组教师可以与思政课程组教师共同探讨,是否能互通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思政课堂中穿插帆船或体育方面的思政元素,如可以通用典型的人物案例,树立良好的历史观。帆船在古代是国家之间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郑和7 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对于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发展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同时,大力宣传和传播中国的先进文明,推动了当地的文明开化和文化繁荣。思政课堂和帆船课堂引入通用思政元素,要注重二者结合的科学性,不同的课堂享用同一个思政点,对学生的理解也起到加强作用[7]。
“三全育人”中也提到“全员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也是育人活动的参与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全过程地共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教育内容应该是多样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立体的,还要全方位涵盖于具体教学行动中。课程思政属于共建全方位育人课程设计中的一环,帆船教师可在教学设计方面与思政课教师共享政治教育情感,充分利用思政教师的优质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教学体系,提升思政建设质量。思政点的设计与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帆船课程内搜索素材,找到均符合高校学生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若想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使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中获得对思政内容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所学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共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8]。
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高校帆船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专业认可度,在高校帆船课的教育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在历练中提升能力,在奋进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和获得感。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形成高校学子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避免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而缺乏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生。
帆船课程组的教师要把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精心谋划,积极落实思政建设战略举措,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升觉悟,自觉融入课程思政的工作格局之中。结合时政热点话题,以帆船课程知识体系为问题导向,促进学生进行思政问题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度挖掘帆船课程的精神内涵,拓展帆船课程的知识广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具有严谨性。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实现思政教育和帆船课程新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