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宙
(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广东珠海 519075)
现代竞技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平台。作为基础性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实力水平对国家竞技体育影响甚大。近30年间,世界田径运动的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我国竞技体育成绩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逐步建立与完善,尤其是对田径项目而言,科学化训练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后,训练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及针对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国广大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田径运动竞技实力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为此,总结近年来中国田径运动的研究进展,科学评估目前田径的研究情况,可以为未来田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基于此,该研究以中国知网近30年来的科学文献为基础,试图剖析我国田径事业的研究发展现状,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积蓄能量。
当前有关国际田径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基本围绕国外格局、国内格局两方面进行。从国外层面来看,世界田径竞技实力的发展经历了欧洲实力强劲、欧美对抗格局、欧美并驾齐驱3 个嬗变阶段。欧洲依靠先发优势,在早期田径项目上表现较为强势。而美洲、非洲依靠人种优势,在后期逐渐迎头赶上,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欧洲、美洲、非洲初步形成三强鼎立的格局[1]。目前,世界田径运动竞技实力中心已由欧洲转向北美,非洲的增长势头有所减弱,逐渐形成了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称霸的局面。从宏观影响因素来看,田径项目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人口数量,不同培养制度对田径实力的作用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趋同,呈现同一化发展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竞赛项目上,女子的竞技表现要优于男子项目。具体来看,首先,我国男子短距离项目的发展要优于女子,诞生了苏炳添等优秀短跑运动员,尤其是男子110 m 栏项目,在近20 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次,在中长距离领域,女子的发展要明显优于男子,尤其是女子20km竞走项目,我国拥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团队项目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女子在200m、400m和800m项目上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男子800m、1 500m、5 000m和3 000m 障碍项目发展缓慢[3]。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田径运动竞技实力中心已由欧洲转向北美,我国田径运动不同项目间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我国径赛项目总体女子略优于男子,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项目特点。第一,男子短距离项目发展略优于女子,而中长距离项目发展,女子明显优于男子。研究发现,以伸髋肌群和踝屈肌群为驱动力的用力模式是近年世界短跑训练的重点;增大ATP-PCr 储量和提高无氧糖酵解供能速率是短跑运动员训练的2项主要任务;爆发力训练与力量训练是世界精英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安排的重要部分[4]。第二,近20年来,我国男子110m 栏项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女子20km 竞走项目的竞争力较强。第三,竞赛中的团队项目,总体上发展较为滞后。有研究表明,影响4×100m 项目的因素包括跑道位置、接棒位置、第2~4 棒的起跑位置、自由距离及起跑顺序等[5]。第四,男子800m、1 500m、5 000m 和3 000m 障碍项目发展缓慢,而女子在200m、400m 和800m 项目上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第五,我国许多径赛项目在1999—2008 年发展最快。由此可见,在30年间,我国田径运动在个别项目上存在极大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田径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这类项目对于个人身体素质要求非常突出,所以诸多研究对国内外的顶级运动员进行了个案分析。苏炳添在男子100m 比赛中所取得的突破,开创了中国田径和亚洲田径的新时期,其成绩的进步源于自身素养、技术革新、复合型团队助力和国家政策的引领。此外,谢震业以19s88的成绩成为首个男子200m破20s大关的黄种人,其中,优秀的身体形态和机能、符合自身技术风格的全程跑技术节奏、在兼项训练中发展卓越体能和积极的团队适应能力、在比赛中培养的竞赛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6]。在对国外运动员的案例分析中,袁晓毅[7]通过分析2009 年和2017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博尔特百米跑技术变化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指出:(1)博尔特因起跑反应慢和蹬离起跑器的峰值功率下降,出现提早加速,导致加速距离缩短;(2)博尔特步长增加之利小于步频缩短之弊,导致最高速度的下降;(3)博尔特呼吸节奏紊乱和过早做出“压肩”动作,导致冲刺速度下降。由此可见,在田径项目的研究中,研究顶级运动员的先进经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跨栏项目。吴永宏[8]对2019 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总决赛女子60m栏决赛运动员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与国外运动员相比,中国运动员整体的栏间速度相差较大,且最大栏间速度出现时间相对较早;(2)对我国女子直道栏运动员来说,冲刺阶段的速度保持能力亟待提高;(3)国内运动员的栏间节奏整体表现为加速快、降速早、最大速度和速度保持能力不足,而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栏间速度呈平稳上升趋势,栏间节奏是越来越快,直至最后一个栏间速度加到最大。第二,撑杆跳高。许占鸣[9]以201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分析了“人-竿”协同视角下世界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第三,中长跑项目。冯玮[10]通过对田径1 500m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运动学参数的测定,分析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建立田径1 500m 运动员专项能力评估方法体系。具体包括:(1)最大摄氧量速度,可评估1 500m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2)70s 亚极量恒定负荷后血乳酸,可评估1 500m 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3)步频是反映1 500m 跑运动员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指标。由此可见,项目群体视角下的运动员经验借鉴,更适合普通运动员的成绩突破需要。
为更科学地推动国家田径队智能化训练场馆建设,实现智能化场馆在科技助力奥运备战、智能化信息全面管理和云共享等方面的主要目的,智能化的训练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第一,智能化的训练场馆。苑廷刚[11]对智能化训练场馆设施的建设做出了科学的论证设计,认为智能化训练场馆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视频图像快速反馈和多重处理、体能定量监测、运动技术实时采集和反馈、运动营养和微量元素补充、运动伤病预防和干预等功能,实现用数据说话和定量监控每一名优秀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过程。第二,智能化的训练方法。李欣鑫[12]考察了不同水平加压训练对训练过程中人体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以及训练后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影响效果,指出低负荷抗阻训练与加压训练相结合,可以提高肌肉激活水平,增加下肢主动肌表面肌电信号中的高频成分,诱发肌肉中Ⅱ型肌纤维疲劳度增加和训练后肌肉肿胀的持续时间延长。胡海旭[13]认为,人工智能被视为升华精准个性化训练的新动能,尤其在整合分期训练模式引领下,亟待建立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为载体的人工智能训练方法应用体系。为更好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提出:(1)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整合训练范式革新;(2)打造智能化体系,助力“人机协同”精准个性化训练升级;(3)紧跟数字化前沿,“智造”数字孪生训练黑科技;(4)推进智能化时代的个性化训练,面临着三大问题与挑战。由此可见,智能化训练理论是数字化时代田径项目训练的新手段与新方法,在优秀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全过程中,应予以重点推广关注。
第一,赛前监控。蒋秋艳[15]研究了竞走项目运动员刘虹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赛前训练安排,分析桑德罗针对刘虹的个性特点进行赛前准备期的训练安排,得出其成功的经验在于及时运用各种检测指标对训练进行调控,保障训练的高质量运行。此外,李庆[16]对优秀短跑运动员张培萌赛前训练负荷进行了研究,指出张培萌在莫斯科世锦赛赛前的训练负荷减量,为其创造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第二,赛后训练指标监控。曾远生[17]通过分析对比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各生化指标的变化,旨在评估赛前训练负荷及机能状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强度专项技术训练是导致短跑运动员血红蛋白值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专项素质训练容易引起短跑运动员肌酸激酶活性明显升高。由此可见,全面化的训练监控是田径运动员保持成绩稳定的重要客观基础。
首先,在田径项目的文化建设层面。谢珊珊[18]分析了我国田径文化缺失的表征,包括:冲牌点不多,后备人才不足;文化误读,社会认同感低;教学思想固化,育人功能淡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路径。在物质文化层面,丰富田径基础设施,着手推进田径训练装备设施智能化建设;在制度文化层面,完善田径四大项目成绩突破战略布局,创新赛事,从而促进田径社会化及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创新校园田径课程;在精神文化层面,积极发挥田径明星运动员传播项目精神文化的积极效应,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田径故事,输出中国田径精神文化。
其次,在田径项目的群众普及层面。武文强[19]对我国街头田径赛事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街头田径赛事的场地规模小,利用率低,项目主要集中在跳跃类项群的单个项目,只设置了精英组,阻碍了群众参与的机会。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多渠道观赛方式。赛事相对来说较为孤立,未形成固定的办赛周期。
最后,在青少年儿童的田径参与层面。蒲洪玲[20]利用实验研究分析了体智能和趣味田径课程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得出体智能课程和趣味田径课程对4~5岁幼儿身体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体智能课程对促进幼儿身体平衡素质、协调素质的发展效果明显。由此得出趣味田径课程对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爆发力和平衡素质的发展效果明显等结论。
针对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管伟[21]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科学化训练水平现状的调研,指出目前青少年田径训练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少年运动员的早期专业化现象,对后期专项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明显的障碍;另一方面,片面注重运动员核心运动部位能力的持续过度训练,恢复训练手段单一。在训练模式层面,陆国田[22]调研了我国女子标枪后备人才基地培养模式,认为女子标枪后备人才基地呈现三集中、两集中、三集中与两集中结合、体教结合、分散与集中、中心负责制等多种培养模式共存的现象。在管理模式层面,陆国田采用调查法等对中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从政策制定、组织结构构建、训练网布局、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业余体校及体育传统学校的体教结合、耐力性项目高原人才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建设与布局,已初见成效。由此可见,青少年田径项目的普及开展,可以为我国田径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近30 年间,我国田径项目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研究从田径项目的发展趋势、优秀运动员的经验分析、先进训练方法和训练理论、田径项目的群众群众基础培养四部分,梳理了我国田径项目的研究现状。目前,世界田径竞技实力仍以欧美为主,尤其是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具体的科研领域,我国田径项目研究以运动员的案例分析为主,这类案例分析涉及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运动员个人经验的分析。田径项目进入智能化、数据化的时代,训练监控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展望未来,应做好田径运动的普及发展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民间田径赛事活动,提高对青少年时期田径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