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李军利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指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目标任务之一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项目实施指南》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0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000个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广泛开展中高职教师团队研修和技艺技能传授活动。”
为了适应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要求,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高职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遴选工作,强调各工作室围绕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优秀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以师带徒和团队研修等培养形式,共同开展基于线上和线下、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学科研究、教改探索、教学磨炼、管理实践与研究,促进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提高,助推全省教师专业成长。围绕“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任务,各工作室主持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特色纷呈的研修活动。结合“双高计划”对教师创新团队、高水平双师队伍的高质量要求,本文将重新剖析“双高计划”下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内涵与要求,审视名教师工作室的精准定位,探索构建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功能与途径。
“双高计划”提出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模式,构建高水平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技能大师与技术骨干合作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应该体现为培养“工匠型+专家型”教师,强调教师的“执教技能”和“职教能力”标准的双提升,教师既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又要具备执教能力,懂转化、重运用。
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要求教师既是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又要成为真正的行业专家,要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学校应为教师构建共研共长的合作共同体平台,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形成技术共研、技能共长的培养平台和技术助企的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加快融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力,既要能线下教学,又要能开发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既要能开展规模化教学,又要能个性化培养。
广东省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功能定位、工作机制、培养策略因专业、学校、地区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结合“双高计划”要求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各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差异较大。一些工作室定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新技术的学习,部分工作室定位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还有些工作室注重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2)页面除噪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对抓取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筛选,剔除获取页面中的无价值信息。由于主题爬虫选取的页面通常都带有一些辅助信息,如:网页界面或用户的交流信息、广告等附加图文信息、HTML 界面的CSS 代码等,删除这些不相关的信息,有利用价值信息的获取。
工作室作为一个研修共同体,是一种松散组织形式,工作室学员均为各学校和专业的骨干教师,教学或管理任务繁重,线下集中研修常常出现不能全部到位的情况,保障各学员按时参加工作室研修的工作室约束机制、学员单位的鼓励机制,以及上级部门的学时认定机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
相比于中小学“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学员的专业、学科相对一致,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学员有高职和中职两种,其讲授课程、学科、专业存在一定差异,学历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研能力也不一致。
学科研究、教改探索、教学磨炼、管理实践与研究需要不同的培养策略,如何有效平衡线上和线下研修、研修内容和形式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综合所述,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必须结合“双高计划”对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突出其定位和功能,统一目标,构建协同运行机制,才能促进工作室的建设与协同发展,有效发挥工作室和名教师的影响力,带动学员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要围绕国家“双高计划”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队伍目标,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明确“共生中宣传引领,共享中助力成长,共长中促进进步”的工作定位,探索名师引领下的集体研修模式,创新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方式,建设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机制,培养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实现工作室“引领、成长、进步”的建设目标,培养一批“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高水平高质量教师。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首要作用是宣传政策、培养理念、明确目标、示范引领。一方面宣讲和学习国家政策、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学习工作室主持人的基本教学观念、工作方式、发展经验,促进学员教师理清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教师团队的发展关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计划制定等,明确学员教师发展目标,规划个人发展愿景,形成研修共识,提升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名教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先进方法,以示范领航带动学员思想进步、意识提升、能力提高,体现为名师宣传引领、学员理念提升,实现工作室共生中宣传引领的作用。
培养结构化创新团队和具有领导力的骨干教师是工作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工作室可采取学员教学改革、专业实践、技术服务、领导力培养、成果汇报等方式,推进学员在教学和管理中提升、检验、沉淀研修成果,促成学员教学科研行为的转变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体现为名师指导、学员实践提升、共长共进,实现工作室共长中促进进步的作用。
1.名师引领,构建学习共同体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是一群有着共同目的、共同兴趣的学习团体,打造学习共同体是工作室的基本功能之一。一方面,工作室主持人作为学员专业成长的榜样和导师,要为工作室学员指引发展方向,帮助学员一对一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并指导成员向目标迈进,实现专业上、职业上的指引;另一方面,工作室是学员专业、职业成长的平台,通过分享工作室主持人的学习资源和经验,促进学员成长与进步;其三,通过名师讲解、展示示范、学员交流等形式,实现名师与学员、学员之间教育经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分享,解决学员专业上的难点、职业上的困惑,实现主持人“专家型”能力向学员“专家型”能力的培养与转化。
2.成员协同,打造成长共同体
组织学员教师进行集体学习活动是“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最基本的研修方式。研修活动中学员通过培训授课(制定培养方案、职业规划等)、课堂观摩(示范课、公开课、专题报告、听课磨课等)、学员分享(教学经验、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等分享)、教育帮扶(教学改革、建设指导、跟岗学习、支教送教等)、科研支持(技术帮扶、合作研究等)、课题协作(课题合作、课题指导等)以及参加名师网络直播课(课件、案例、教学方法、教学总结、教学改革等资源)等形式,实现知识、教学艺术、教学技能、科研技能的分享与交流,工作室主持人以及学员教师相互吸纳与借鉴,并在集体活动中相互探讨、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学员将学习所获应用于日常教学与职业实践,打造成长共同体。
3.学员互助,实现发展共享体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应坚持“资源共享,学员互助”理念,将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主持人和学员通过集中研修或云课直播网站建立学习与交流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资源交流,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科研究、教改探索和教学磨炼;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员的信息建设能力,促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开发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推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与教学实践。
1.名师指导,打造学员实践共同体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要坚持名师指导,形成建构式的实践共同体。首先,工作室培养学员职业发展的清晰思路,不仅有工作室的工作规划作指引,成员也有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其次,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培训。针对每位成员的不同特质,工作室要进行针对性分析,指导每位成员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成长方向。其三,多元化途径引领与培养。主持人引领学员成长不仅有资源分享、线上交流等项目,还要联合其他名师、优秀教师开展研修、专题报告,学员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在课题研究方面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学员申报课题,开展集体研究,支持学员将所学在各自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具体实践,实现实践中共同成长。
2.校企研修,提升学员“工匠型”实践技能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要吸引学员到工作室所在校或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实习,观摩工作室主持人实训教学,锻炼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要引导学员前往龙头企业和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学习、技术研修、顶岗实习,鼓励学员到企业兼职技术岗位,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学习企业先进工艺与技术,共同开展企业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校企双元研修,促进“执教技能”和“职教能力”的双提升。
3.个性发展,促进学员能力提升
“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优势,定性指导,定向设计,对每个学员提出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规划,将学员培养成为教学理念先进、专业技能扎实、教学科研突出、具备领导能力和个人特质的优秀骨干教师。
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教师是第一资源和关键性主体,其专业水平直接关乎“双高计划”建设的进度和效度,“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要以新时代“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明确工作室的定位与功能,不断探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策略,打造成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平台、教学改革及实施的实验地、社会培训及技术服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