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虹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国茶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集哲学、宗教、道德、艺术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茶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然而,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价值不相匹配的是,中国茶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一直非常滞后,特别是英文翻译,远远落后于中国其他文化典籍。茶圣陆羽所撰的《茶经》目前只有三个英文全译本分别是“大中华文库”版The Classic of Tea、美国译者卡朋特的The Classic of Tea:0rigins &Rituals,以及网络杂志《国际茶亭》。根据世界图书馆目录检索平台worldcat的统计,这个三个译本目前世界馆藏最多的是《茶经》的卡朋特译本,其主要欧美国家的具体馆藏情况如下:由此可见,这三个版本在西方并未获得足够广泛的传播。而日本茶人冈仓天心用英文撰写的《茶之书》(the Book of Tea)就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国茶文化典籍《茶经》英译本,在欧美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拥有大量的收藏,达到2000余家馆藏。
中国文化所反映出的中国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典籍,海外读者若想了解中国文化,就会有走进中国文化源头的兴趣,去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1],对茶文化而言,中国茶文化典籍就是源头。因此,只有将茶文化的视觉呈现和茶文化典籍翻译结合起来,才能使受众真正领会中国茶文化丰富细腻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还有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茶文化领域的地位,获得茶文化话语权,提升中国茶叶的整体国际知名度,了解世界茶叶贸易准则[2]。特别是在日韩茶文化形成之前的中国茶文化典籍的翻译,便非常有必要。这些典籍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国茶文化比其他茶文化更有厚重的历史底蕴。茶文化典籍翻译中不仅详细记载了茶叶生产、制作、加工体系和最健康的引用方式,而且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煮茶、饮茶过程中体现的清静和美的人文精神,从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获得精神上的升华。由此所见,中国茶所讲的精神上的修炼,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传播的重要价值所在。
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让目标读者接受中国文化。茶文化典籍英译本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不完全取决于译本的翻译质量,而是茶文化典籍翻译发生时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整个翻译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播学者Harold Lasswell提出了传播研究的经典模式——5W 模式,指出整个传播活动涉及谁传播(who)、传播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传播(in 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每个环节都会影响传播活动的最终效果。作为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茶文化典籍翻译,其整个翻译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翻译主体对译作的推广行为、翻译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策略、译本传播的媒介和渠道、翻译受众对译作的接受程度以及茶文化典籍翻译推出时的外部社会环境,都会对茶文化翻译的传播产生影响。
茶文化典籍翻译能否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中国茶在西方的接受情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标受众首先要知道中国茶这种产品,并对其有一定的兴趣,才会产生阅读中国茶文化典籍以进一步了解茶和茶文化的需求和欲望。因此,茶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构成了茶文化典籍英译本得以在西方传播的外部先决条件。
从中国茶在西方的传播来看,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便成为西方非常流行的饮品,这个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传播的最佳时期。如果当时有人及时将系统介绍中国茶知识和茶文化内涵的典籍译介出去,必然能获得广泛接受和传播。然而,遗憾的是,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文化也通过各种形式走出国门。其次,21世纪的时代主题是和平和发展,但是我们当下的世界并不和谐,因争夺资源、强权政治、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使得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更为强烈。而茶这样一种日常饮品,因其精神内涵刚好可以作为人们生活压力的缓冲和心灵的慰藉。因此可以说,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发了西方民众对茶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恰好为中国茶文化典籍翻译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第一要素,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也是对传播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3]。茶文化典籍翻译的传播者除了译者外,还包括出版、推广过程中涉及的其他机构和个人。在译作生成过程中,译者对文化、传播内容进行把关,编辑等其他翻译主体的后期编辑,译作出版后译者、出版方、评论者对译作的宣传推广,都会影响译本在目标语社会的传播效果。
翻译主体对译本生成把好传播关,首先需要译者有受众意识,要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问题,保证译文的正确流畅、可读可听。其次,要把好传播关,需要译者对传播信息做适当的增补。译者还应灵活删减冗赘信息,保证译文符合受众阅读习惯,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和引导功能。所以为了传播的流畅性,为了符合西方读者的思路,必须敢于抉择,剔除华丽辞藻,留给西方读者清新连贯、重点突出的译文与意境。除此之外,翻译主体对译本的推广也是直接影响典籍对外翻译传播的重要环节。译作的宣传和推广不仅仅是出版社发行机构的任务,各翻译主体在完成译本生成之后,即完成翻译和出版工作后,都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对译作进行宣传和推广。
合适的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得以为传播对象接受的关键。因此,茶文化典籍翻译中的翻译内容的选择和表述程度也会影响译作的传播效果。茶文化典籍为时代久远之作,其部分信息随着社会发展,可能失去了现实意义,所以就不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了。这些内容如果翻译出来就不利于典籍主题信息的凸显。此外,在跨文化交流中,目标读者和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信息之间往往存在“文化距离”,翻译时若是按照原文的表述程度来翻译,对于译文读者而言,所传递的内容可能是不充分的,难以理解的,那传播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茶文化典籍翻译要实现其传播效果,就需要考虑所翻译内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可以通过增加、删减、显化等翻译策略来实现。
传播媒介也会影响目标语受众接受程度。从《茶经》的几个英文译本来看,当前茶文化典籍翻译主要还是利用纸质媒介,但纸质媒介成本高,读者可获得性低,这必然会影响译本的传播范围。相较于纸质媒介,网络媒介能够快速扩展译本读者群体范围,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受众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成[4]。
茶文化典籍翻译受众也就是茶文化典籍译本的目标读者,其译本读者呈现多样性,既有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专业学者型读者,也有饮茶或不饮茶的普通读者。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类型的读者是否愿意接受译本,以及是否能够理解译本。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读者是否愿意接受译本,主要是看译本能否满足读者的接受心里,就是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心里、认同心里、共鸣心里等;而读者能够理解译本则与读者理解能力有关,或者说译本能否和读者产生视域融合,从而为读者所理解。而译本的翻译内容、翻译策略和推广方式,则直接影响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综上所述,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效果的实现既离不开翻译活动发生的外部环境和时代背景,也离不开传播效果的主体因素。如今,我们已处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要全面改善茶文化典籍翻译的传播效果,就要以翻译受众者为中心,从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内容、出版模式的创新以及多方合作等方面改进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传播模式。
典籍翻译要想真正走入西方读者的视野,就不得不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翻译受众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概括起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出现了网络化、碎片化、视觉化、实用娱乐化倾向。而读者的阅读能力在网络的帮助下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下,那种“高大上”的中国典籍译本就很难吸引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外国读者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有必要改变翻译策略和译本的传播方式。
当然,茶文化典籍翻译也不能一味迎合浅表化和娱乐化的读者。在保证内容经典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可以以新的翻译方式、新的译本设计和布局、新的出版推广方式,对茶文化典籍进行重新翻译,以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并不改变原作品内容上的思想深度。
译本的传播效果与出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新媒介环境下,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网络阅读都已成为主要阅读方式。采用多层次内容布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整合,也只有在网络环境中依靠数字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提升茶文化典籍的传播效果,译本的数字化电子出版显得尤为必要。
数字化出版的译本,能够方便读者阅读;超链接的使用,可以让读者选择“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这样的数字化译本还非常方便进行低成本的全球网络推广。纸质译本的推广非常有限,特别是较难在国外进行推广。网络是跨越国际的,数字化译本可以直接发布到国内外各种民间网络平台,还可利用新媒介的互动性,建立交流社区,吸引同时阅读该书的人组建阅读群,相互交流解惑。译者也可以根据反馈随时修改译本。通过网络出版和推广,可以实现中国读者、西方读者以及译者之间互动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西方读者将会对中国茶文化典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除了数字化网络出版,茶文化典籍译本也可以同时进行新型的纸质出版。虽然网络阅读是主流,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偏爱纸质图书。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良纸质出版,通过二维码技术,让读者在阅读纸质译本的同时,可以选择扫描二维码查看注释、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这种数字化纸质出版模式,既满足了不同读者需求,也增加了译本趣味性,同时还扩大了纸质图书的信息容量。
茶文化典籍传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的内容。对于翻译内容的研究,主要涉及“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那么翻译传播内容就涉及具体翻译内容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内容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考虑。数字化时代的读者呈现阅读碎片化的特点,他们不太喜欢阅读大部头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茶文化典籍时,可以删掉一些主题意思不大的信息,或是一些读者不再需要的注释。
除了选择合适的内容,所选择的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目标读者,也会直接影响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信息、显化信息、添加注释等多种呈现方式来满足数字化时代读者的需求。当然,这只是语言层面的信息呈现方式,还可以通过图像、影像、动画、语音、文本构建等方式提供更多呈现效果。
对外翻译传播效果从来不是个人行为,译作的成功接受往往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而数字化时代的茶文化典籍翻译,更切合信息传播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是充分利用超链接的多层次内容布局,以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多种媒介整合的数字化译本,而要完成这样的译本,凭借译者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多层次布局的译本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选择,也就是将原文内容按照传播价值和重要性排序分层。而这种排序分层涉及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文化传播方面,哪些是我们重点传达的内容;另一个是从读者来看,哪些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要同时兼顾两方面,最好的做法就是中国译者和目标语母语译者合作完成。此外,由于茶文化典籍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典籍,译者若非茶文化专家,则还需要茶文化专家的参与。对于插图、音视频、动画的使用,既要茶文化专家把关,也需要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合力完成。
总之,在新时代进行茶文化典籍翻译和传播,除了一般提到的中外译者的合作,我们还要走出翻译领域,和翻译领域之外的人士开展深度合作,而在合作过程中,译者必须作为中心,保持和各方的密切沟通,才能产出传播效果好的新型译本,使之真正进入目标读者群体,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